谈谈诗歌的意象 第1篇
一、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双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4.捣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芳草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3.流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猿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6.斜阳(夕阳、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黍离。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四、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4.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白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莲。“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秋水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山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隐居(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三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渔樵 帝乡明日近,犹自梦渔樵.
5.山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鹦鹉洲 却原来侬
①家鹦鹉洲
②边住。
谈谈诗歌的意象 第2篇
月亮——思乡、怀念故友 浮云——游子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 鹧鸪——思乡、凄清
东篱——出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
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 松树——傲霜斗雪的品质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之情
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 寒蝉——悲凉
浮萍、孤舟——漂泊之感 花草树木类: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杨柳:送别、伤感。梧桐:凄凉、凄苦。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飞禽走兽类: 子规(杜鹃):凄恻、思乡。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沙鸥:漂零伤感。蝉:高洁,悲秋。斑马:惜别。鹧鹄:离愁别绪。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风霜雨雪类:
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秋水:盼望.烟雾:情感朦胧、惨淡。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浮云:游子、飘泊。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其他类:
月: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夕阳:失落、消沉、人生短暂。夜半:愁思怀旧。古迹: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乡村、山水间:厌俗思归、纯朴隐逸。仙境:飘逸自由、高洁厌俗。天地山川: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双鲤、尺素:书信。西楼:桂怨。南浦:水边送别。长亭:路上送别。精卫:不畏艰难。抱柱:坚守信约。三尺:法律。南冠:囚犯。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常。西楼:闺怨。
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这两个词语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激昂雄壮与悲壮
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直抒胸臆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 借景抒情 由景生情 情因景现所以 借 景在诗中出现,情也在诗中出现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不直接写情,通过景让读者感受到情,全诗皆是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西封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以情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05全国卷唐李华《春行即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确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种就叫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借助于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莲菊松竹梅等,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 观书有感 题西林壁
谈谈诗歌的意象 第3篇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_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