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乌台诗案(实用3篇)

苏轼乌台诗案 第1篇

关于沈括举报了苏轼这一说法其实源自王铚《元祐补录》,就是著《默记》的那位,这个以后也可以和大家展开说一下。

后来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为了印证这件事情,又去找了一些材料,结果就还是王铚《元祐补录》的那一段话,且提到沈括真的就是一比待过,真实性值得质疑。

王铚《元祐补录》:“《沈括集》云:‘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轼益薄其为人。”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是说沈括作为中央的巡视官员查访两浙新法实施情况的时候去了杭州,和苏轼叙旧的时候,还抄录了苏轼的诗词。

之后回京,对苏轼的诗词一一解读,最后解读的结果就是苏轼对朝廷变法阴阳怪气,暗讽颇多,然后下了结论,是之后李定、舒亶等人对于苏轼的处置其实都是因为沈括。

苏轼乌台诗案 第2篇

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小伙伴都应该记得由王凯饰演的宋仁宗在看过苏轼文章后的欣喜,所以太皇太后曹氏就对宋神宗说,当时仁宗皇帝在遇到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时候很是高兴,觉得自己为后世子孙找了两个太平宰相。

宋神宗很是尊重曹氏,于此同时他的“知己”,苏轼的“政敌”王安石也上了折子,劝诫宋神宗道,“圣朝不宜诛名士”,再接着朝堂之上又有人求情,当时的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最令人感动的还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上折子表示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

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宋神宗在元丰二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松口,苏轼免于一死,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轰烈烈四五个月的“乌台诗案”终于是落下了帷幕。

至于乌台诗案为什么有这个名字,梨白去查看了一下,说是《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官府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苏轼的案子由御史台提告,故称为乌台诗案。

不知道小伙伴们看了苏轼乌台诗案的始末后有什么感想,可以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交流。

这件案子算是宋朝为数不多的“文字狱”,影响巨大,不知道如果没有祖宗留下来的不杀文人的组训,宋神宗是不是真的就会把苏轼给杀了。

宋神宗变法的决心是坚定的,并且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熙宁变法,对解决宋朝当时的社会问题确实有积极意义。

所以宋神宗不允许,特别是像苏轼一样的文坛领袖来动摇朝廷上的变法之心,对苏轼的一系列审查也有“杀鸡儆猴”的心思。

但法是法,人是人,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因为触及到了地主、贵族阶级的利益,变法早就变了味儿,就造成了苏轼等人看到的后果,终究是封建社会的体制把所有人框到了一个死循环当中。

多年之后,苏轼和王安石又相见了,不是一笑泯恩仇,因为他们也没有什么恩仇,只是都坚持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都理解了彼此的初衷。

乌台诗案之后,苏辙曾经劝诫兄长苏轼,还是要掩藏锋芒,苏轼当时回复可能做不到,但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作品风格还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之前嬉笑怒骂皆能成诗词的苏东坡便开始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探寻,说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

关于苏轼,梨白写了不少小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在梨白的主页搜寻苏轼,还有他和美食的故事哦,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参考书籍: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苏轼乌台诗案 第3篇

北宋文学家、诗人,孔子后裔孔平仲在其著作《孔氏谈苑》中记载了苏轼被押解进京的情景。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比起那个曾经在京城里意气风发的少年,不知道苏轼的心中作何感想!

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苏轼就被押解进京,关进了大狱,之后就进入了审查阶段,时间也不久,大约也是一个月的时间,“案情”就明朗了。

变法派将苏轼树立为反面教材,也希望通过他找出更多的反对变法之人,从而给反对派沉重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