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诗歌六首(合集3篇)

雪莱的诗歌六首 第1篇

关键词:西风颂;雪莱;自由主义

雪莱,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抒情诗的典范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却从来不高高在上,一生都在追求平等与自由,对穷苦人民充满怜悯。在政治生活中也反对暴政和迷信,倡导的是新式的革命,提倡尊重自然,愿意为实现全民族自由而不断奋斗。他创作的诗歌数量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流传最广泛的就是《西风颂》,诗歌中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既体现浪漫主义思想,也具有自由主义的意识。为了更好的分析雪莱的创作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他的作品《西风颂》,借助判断明确诗歌体现的自由思想,从容做好诗歌的传播。

一、社会背景对雪莱自由主义的影响

一个创造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9世纪的英笼罩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社会被分为以资本家、富人为代表的贵族和无产阶级,相较于贵族的优质生活,无产阶级的生活贫困,力量微小,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工人运动时有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逐步形成,对自由的追逐也成为了人们的希望。这时候的抒情诗出现了新变化,雪莱的思想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

二、《西风颂》中体现的雪莱的自由主义思想

三、诗歌的主题体现出雪莱的自由主义

《西风颂》共分五节。在第一节中,西风在陆地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落叶,同时又把种子吹入泥土,点出了西风既是毁灭者又是保护者的主题。第二节描写西风在空中扫荡残云,带出了暴雨雷霆。在第三节中,西风在海上劈波斩浪,大显神威,搅醒了沉睡的海洋。以上三节咏风,把西风在陆、空、海上的凛凛威风写得酣畅淋漓。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咏物而抒怀,在第四节中表达了自己愿随西风而舞的心愿,进而在第五节中发出了愿与西风合而为一的澎湃激情。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热烈渴望和追求是雪莱抒情诗永远的主题。

四、《西风颂》中意象体现出的自由主义

雪莱自由主义的体现,不仅融入创作、主题之中,意象同样能够传达诗人的自由主义理想。《西风颂》第一节中对狂暴的西风的描写,就是在借助西风的力量传播种子。且是人通过比喻,将“碧空的姊妹”喻为春天的清新空气,这其实也是对自由进行的歌颂。与前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四段写的是暮秋的衰败景象,在这种由枯到荣的变化中,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季节的神奇之处,恨不得自己也化作西风摧毁衰败的景象。

五、结束语

雪莱的诗歌六首 第2篇

关键词: 拜伦 雪莱 诗歌艺术 比较研究

拜伦和雪莱,这两个不同的名字在许多时候都会被联系在一起。的确,他们有太多的相同处:出身相同,经历相似,思想相通;同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都以诗歌作为武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嘲讽,热情歌颂自由和解放;甚至他们的婚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么多的相同点却无法掩盖这对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在诗歌艺术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不同。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诗人的个性烙印,而个性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所以要比较研究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生平。

一、拜伦和雪莱的生平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上流社会的鄙视。大学毕业后去欧洲大陆旅行,有机会广泛认识社会和接触各阶层的人物,回国后发表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憎恨和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1812年发表了著名诗篇《〈压制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愤怒揭露了英国国会反人民的本质,以及立法者的凶残面貌。接着,他又以东方故事为题材,写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诗《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不少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这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极大的仇恨,他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在移居瑞士时,他遇到了雪莱,结为知友。在雪莱的影响下,他写了英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号召工人斗争的诗歌《卢德分子之歌》。1817年他迁居意大利,与当地的秘密组织烧炭党人取得联系,积极准备起义,反对奥地利的统治。这时他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唐・璜》。1823年拜伦离开意大利,到希腊参加反土耳其压迫的解放斗争,并成为希腊民族独立斗争的领袖之一。但此时他却患了寒热病,不幸于1824年4月9日病逝。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出身于贵族家庭,却与父辈格格不入。19岁那年,因《无神论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雪莱被学校开除。次年雪莱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并去爱尔兰鼓动当地人民反对英国的统治和奴役,可惜没有成功。回到英国,雪莱决定以诗歌为武器,与反动统治者继续斗争。1813年他写了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并表达了建立美好社会的理想。英国统治者对此极为不满,迫使雪莱永远离开英国。1818年雪莱定居意大利,完成了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不仅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苦难,而且预示了革命一定会到来,一定会取得胜利。这部诗剧既是诗人创作的高峰,又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_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1819年英国反动统治者制造了残杀工人群众的“彼得卢事件”,这对雪莱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文字宣传是不能改变现有秩序的,因此他一方面创作《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一系列著名诗篇,揭露统治者的罪行,另一方面号召被压迫被剥削者为争取自由而起来斗争。他还写有不少优秀的抒情诗,如《西风颂》、《致云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822年7月8日,雪莱因渡海途中遇风,不幸溺死。马克思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两个人不同的童年体验和早年经历,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支配着他们性格的形成。拜伦童年的不幸给他的一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被父亲遗弃,天生的跛脚和脾气暴躁的母亲,使拜伦渐渐形成了一种既好强又脆弱,既高傲又自卑,既热情又冷漠,既激进又消极的人格心理定势。天生残疾,却苦练击剑、骑马和游泳;积极参加希腊远征军,却轻视希腊人民;猛烈抨击上流社会,却又沉迷于他们的恭维。1809年,拜伦世袭了上议院的贵族席位。由于贵族的优越感和偏见,他终生以拥有爵位和议席而自傲,并助长了郁愤孤傲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以及轻视人民和机械地同情弱者的心理。对社会热情而深刻的批判与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交织着;“反抗反动势力的怒吼、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与对人类前途深深失望的、怀疑战斗徒劳无益的悲观情绪交织着”。可以说,拜伦一生始终处于这种钟摆式的两极情感之中,始终自我否定着又自我斗争着。

相比之下,雪莱的性格就比较单纯。如果说拜伦以其丰富和复杂显示出十足的诗人品性,那么雪莱则更偏重于革命者的气质。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反叛和斗争的一生。在伊顿念中学时,他便反对教师们施行体罚。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后,他又因印行《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这件事使他顽固的父亲极为震怒,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接济,雪莱只得自谋生活。但年轻的雪莱没有屈服,而是继续为解放和民主而斗争。他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序言中写道:“I was averse from a catastrophe so feeble as that of reconciling the Champion with the Oppressor of mankind. The moral interest of the fable,which is so powerfully sustained by the sufferings and endurance of Prometheus,would be annihilated if we could conceive of him as unsaying his high language and quailing before his successful and perfidious adversary.”热情洋溢的雪莱坚信民主和解放。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又在雪莱的思想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雪莱终生追求美好的明天,憧憬未来,不能不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

二、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比较

1.在思想倾向和中心主题上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1)揭露现实的黑暗和腐朽,反抗统治阶级的奴役和专制,可以说是他们二人诗歌创作共通的思想倾向。

拜伦在《唐・璜》中,对英国官场的种种丑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Besides the ministers and underlings,

Who must be courteous to the accredited

Diplomatists of rather wavering kings,

Until their royal riddle’s fully read,

The very clerks――those somewhat dirty springs

Of office or the house of office,fed

By foul corruption into streams――even they

Were hardly rude enough to earn their pay.

And insolence no doubt is what they are

Employed for,since it is their daily labour

In the dear offices of peace or war;

And should you doubt,pray ask of your next neighbour,

When for a passport or some other bar

To freedom he applied(a grief and a bore),

If he found not this spawn of tax-born riches,

Like lap dogs,the least civil sons of bitches.

雪莱则通过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人民悲惨痛苦的生活之间的对比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在《“虐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que of Anarchy)中,诗人写道:

“‘This to see your children weak

With their mothers pine and peak;

When the winter winds are bleak:

They are dying whilst I speak.’”This to hunger for such diet,

As the rich man in his riot

Casts to the fat dogs that lie

Surfeiting beneath his eye.

(2)为民主和自由呐喊斗争,则可以说是他们二人诗歌创作的中心主题。

拜伦的《路德分子之歌》(Song for the Luddites)虽然只有三节,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在这首诗里,拜伦坚决支持路德成员的行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和斗争决心:

As the Liberty lads o’er the sea

Bough their freedom,and cheaply,with blood,

So we,boys,we

Will die fighting,or live free,

And down with all kings but King Lord!

而雪莱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整篇就是一部自由斗争的宣言,其中充满了对独裁统治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2.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

拜伦和雪莱都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风格特色方面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背景广阔、想象瑰丽、气势磅礴。两人共同完成并超越了由“湖畔派”(“Lake Poets”)诗人开始的诗歌革新,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拜伦师法18世纪的大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但他学习的是蒲柏写警句和讽刺诗的深厚功力。在《审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ment)、《青铜世纪》(The Age of Bronze)等诗中,拜伦都充分运用了他的讽刺天才。但拜伦没有采用蒲柏常用的英雄双韵体,而是寻找和发展了更适合自己风格的诗体。《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的一、二章,他采用的是比较典雅的九行体(斯宾塞(Spenser)创造)。《唐・璜》、《审判的幻景》则是用意大利八行体所写,这是一种更能表现拜伦口语风格的诗体。拜伦运用这种诗体将诗写得雅俗共赏,挥洒自如,为英国诗体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雪莱则把诗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在诗歌中很注重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结合。他称自己的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Queen Mab)为“哲理诗”,其后的《阿拉斯特,或寂寞的精灵》(Alastor,or the Spirit of Solitude)、《智美颂》(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甚至《_的起义》,都充满了诗人对人的命运、道德、情感、理想的探求和思索,带着浓厚的哲学色彩。可以说,雪莱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也使他的诗歌有些晦涩难懂。

3.在诗歌性格上大相径庭

“诗如其人”。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一定程度地“具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妨称为诗歌的性格。

拜伦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两种性格:一种是对社会和当权者的不满和敌视,另一种则是失望悲观和孤傲。如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他写道:

I have not loved the world,nor the world me;

I have not flattered its rank breath,nor bowed

To its idolatries a patient knee,

Nor coined my cheek to smiles,nor cried aloud

In worship of an echo; in the crowd

They could not deem me one of such――I stood

Among them,but not of them――in a shroud

Of thoughts which were not their thoughts,

and still could,

Had I not filed my mind,which thus itself subdued.

这正体现了拜伦双重性的性格。自负而又自卑,同情却轻视弱者。

而雪莱的创作从一开始,就颂赞美好的明天。“雪莱在诗歌创作中一贯地表现了对社会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深情地预言: 人类必将战胜暴政,大地必将获得新生”。他所有的长诗,从《麦布女王》开始,到《_的起义》,再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结尾都是热情的歌颂和向往,留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和动力。在《_的起义》中,莱昂夫妇被处死后,雪莱写道:

These perish as the good and great of yore

Have perished,and their murderers will repent,

Yes,vain and barren tears shall flow before

Yon smoke has faded from the firmament

Even for this cause,that ye who must lament

The death of those that made this world so fair,

Cannot recall them now; but there is lent

To man the wisdom of a high despair,

W hen such can die,and he live on and linger here.

正是雪莱美好热情的天性使他写下这样美好热情的诗句,其中充满乐观主义,让人读后不仅不会为主人公的牺牲而悲观沮丧,反而会产生更坚定的信心。

4.在诗歌形象上有显著不同

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主人公也烙下了两人精神个性的印痕,透射着二人不同的思想和热情。

在拜伦的很多诗歌中,他创造的是一系列“拜伦式的英雄”(Byronic heroes)。这些主人公都与社会对立,是具有反抗性格的叛逆者,但多是个人反抗。他们高傲孤独,没有人民的支持,结局悲惨如哈洛尔德、曼弗雷德。毫无疑问,“拜伦式英雄”的实质是拜伦个人的写照。但拜伦诗歌中也有一些以人类幸福为己任、为人类而斗争的“民主斗士”,像普罗米修斯、该隐。

与拜伦不同,雪莱笔下的文学形象显得统一、单纯。他们以未来为动力,以热情为主导,都是坚持到底、始终没有丧失希望,并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者。甚至连“被缚的”古希腊典型的悲剧形象普罗米修斯也是被“解放了的”。雪莱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设计了战斗的、胜利的结局: 普罗米修斯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 救出,他派精灵向人类宣布了解放的消息,整个宇宙沐浴“爱”的光辉,人类万物幸福欢欣。雪莱笔下的人物既概括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反抗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和不畏的英雄气概,又集中体现了诗人自己坚定的立场、伟大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雪莱本人曾于1819年写过一首长诗,题为《朱理安与马达罗:一次谈话》(Julian and Maddalo:A Conversation)。事实上,诗里的马达罗(Maddalo)就是拜伦,朱理安(Julian)则是雪莱自己。诗中通过两人的谈话鲜活地表达了两个人思想上的差别,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马达罗是个悲观主义者,认定个人斗不过命运;朱理安则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也许能解释两人在创造主人公上的差异。

5.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存在有明显不同

拜伦的诗歌创作有“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讽刺”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尤长于讽刺和议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叙事、抒情、描写、讽刺自然地融于诗歌中,信笔挥洒,气势磅礴。如《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深沉抒情、讽刺英国,是广为传诵的篇章。在拜伦的诗歌中,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结构统一、浑然天成。

雪莱的诗歌天才则突出地表现在优美的抒情和丰富的想象上。雪莱曾在他重要的文学论著《诗辩》中申明:“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沸腾的战斗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歌作品除了反映出他的崇高的理想、澎湃的热情、杰出的才华、博广的知识之外,还贯穿着一系列大胆瑰丽的想象。他认为宇宙、天地、自然界的景色能“激发诗人的想象,唤起诗人的灵感,想象随理想起伏,灵感随理想泉涌”。长诗《麦布女王》、《西风颂》、《云雀颂》就是这些瑰丽想象的结晶。

三、结语

在西方抒情诗的领域里,拜伦和雪莱是一直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虽然他们的诗歌有着众多的不同,但同是西方语言文学宝库中灿烂的瑰宝,同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这些诗歌将和双子星一起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Lord Juan[M].Penguin Books 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1986.

[2]Percy Bysshe Work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M].Copyright by Random House,’s Readers Service Company. Roslyn,New York,1951.

[3]雪莱.诗辩[A].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上)[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5]张伯香主编.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Book 1)[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雪莱的诗歌六首 第3篇

恍若诗歌在飘摇;

海把沙滩轻轻拍打,

仿佛诗人在吟唱;

圣灵存在的空间,

总有诗歌相萦绕;

我的渴望,

用诗歌唱!

--题记

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洒到书上,枝叶摇摆,层层叠叠的光斑不停晃动。午后最舒适的时光莫过于此:翻着雪莱的诗集,坐在窗口,一边品味激情洋溢的诗句一边享受柔情似水的阳光,气温舒适的让人产生朦胧的睡意。四周被静谧的气息包围着,闹钟的滴答声似有似无。

一阵西风吹来,绕着我转了个圈儿,随即又走了开去。冷风刺醒了我,我打了个寒战,继续徒步前行。云雀在鸣叫,悦耳的歌声令人陶醉。我兴奋的一路小跑,小径的尽头,一个男子正在编织下一部作品……我步入了雪莱的视镜中。

我的父母希望我从小就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我很感谢父母。最初接触到的雪莱的作品,便是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措辞温柔的诗句背后,我看到一个强有力的灵魂在支撑着它。从此,我对写诗燃起了满腔的热情。我爱使,就好像天空爱海洋,山林爱大地一般。读诗,品诗,写诗,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曾模仿着写:

我悄悄走入星空,

怕打破柔和的夜曲;

我默默端详浮云,

怕吹散梦的故乡。

轻音乐在空气里弥漫,

如同夜的精灵与我相伴;

凉风在树叶间盘旋,

沙沙声这般和谐。

我不敢与雪莱相媲美,但如今的欠缺又能算什么呢?雪莱在《无常》中提及;“我们的明日从不再像昨天,唉,除了‘无常’一切都不肯停留。”我渴望明日能成为一名诗人;我渴望读遍所有的诗歌;我渴望身边无处不充溢着最美的诗句,最美的心灵。

读诗本就是令人十分愉快的事,他带我去感受西风,感受那个世界冲击腐朽的势力的浩大,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他反复在我的心中诵读“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他带我去听云雀啼叫,听那倾诉钟情的最甜的歌声,看它们从地面一跃而起时鄙弃尘土的样子;他带我去看那多枯萎的紫罗兰,让我与他一同抽泣…

噢,感谢你,雪莱,感谢你带我的思维一起舞蹈,感谢你为我的未来导航……

拾起脚边的叶子,

精心用诗歌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