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诗(优选6篇)

寓言诗 第1篇

关键词:古船;九月寓言;转型

《古船》的面世,使年轻的作家张炜一举成名,五年后他又推出了《九月寓言》。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将这两部作品同时列入备选名单,可见当代文坛对二者的高度评价。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张炜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价值观念的转变――由对历史的自觉书写到对历史的解构

(一)《古船》沉重的历史反思性

《白鹿原》的卷首曾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古船》集中展示了20世纪中国人的生存苦难,是一部蕴藉深厚的“史诗”性巨作。小说谱写了一个叫“洼狸”的小镇从新中国建立后到新世纪之初四十年的血泪史。以隋、赵、李三大家族为主,贯穿起众多人物,重新将、、、改革开放这一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展示在了我们眼前。 “作品具有一种‘史诗性’追求的意图。情节展开的时间跨度、作品的布局、历史过程重要‘关节’与故事、人物间确立的关系,涉及的思想、性格命题,象征性对写实的融入等,都可以见出作家的‘史诗性’意图。”①

(二)《九月寓言》对历史的另类解构

王安忆在讲稿中提到:“《古船》和《九月寓言》比较,《古船》是用人物、情节、故事讲述历史,《九月寓言》却是用历史材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②“历史”这一名词从《古船》中的主题变为《九月寓言》中的“材料”,被大大地淡化了。《九月寓言》讲述了一个小村“停和跑的故事”,“小村处于一种‘停’的状态,而‘跑’则延伸于‘停’的两头:一头,小村的人是从外面跑过来的;另一头,小村的人最终又跑出去了”。故事中的小村没有名字,无从查考,小村里的人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终年靠地瓜过活。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时代的洪流,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季节的更替。同时那些传奇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更让人有一种“脱世”之感。或许从“工区”“工人拣鸡儿”等词中,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丝历史的影子。

二、叙事手法的转变――结构安排方法的反叛和叙述方式的“诗意化”转变

(一)结构安排方法的反叛

1.《古船》的传统结构

寓言诗 第2篇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

庄周以其散文家的笔调、诗人的气质、小说家的手腕所创造的独特的《庄子》寓言文学对后世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庄子》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直接启发了后代辞赋、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汉赋的影响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如是评价《庄子》寓言对汉代辞赋的影响:《庄子》寓言大多是由庄子那葱茏的想象力所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铿锵有韵,汉代的辞赋分明导源于这儿。由此可见,汉赋导源于《庄子》寓言。《庄子》寓言是通过极度夸张的语言和奇特丰富的想象来体现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寓言中华美的文辞、生动的比喻、荒诞的夸张、奇特的虚构以及夸饰的语言等均直接影响了汉代辞赋作家的创作。如赵壹的《穷鸟赋》、贾谊的《f鸟赋》以及祢衡的《鹦鹉赋》等著名辞赋,其华美的辞采、巧妙的讽喻,可以说与《庄子》寓言的精神和手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二、对小说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小说家的手腕,《庄子》寓言故事中含有传奇、小说等大量原料和素材。庄子在创造寓言时有意识地运用艺术虚构手法来写人叙事,故事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对话个性十足,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且鲜明生动,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如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列士传》和《列女传》以及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的《高士传》,均是仿效《庄子・让王》篇的形式而创作的。另外,《庄子》寓言中记述了许多鬼怪神异之事,被后世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最著名的如干宝的《_》,可以说与《庄子》寓言一脉相承。再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记述鬼怪神异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对《庄子》寓言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庄子》寓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评论传奇和寓言的关系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典型的有《枕中记》以及《南柯太守传》等唐传奇。而《庄子》寓言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也依然存在,如对鲁迅作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曾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指出,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许多句式即是仿照《庄子》寓言中的经典句型而写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甚至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故事直接加工改编而形成的,比如《出关》和《起死》这两篇短篇小说。可见《庄子》寓言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之深远。

三、对散文的影响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哲理散文,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前人评论说,庄子可以说是后代散记文学的鼻祖。后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特点其实是来源于主要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庄子》一书,因为只有庄子的文章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如《逍遥游》,全篇紧紧围绕“何为逍遥”这一核心的主题思想展开,其所有的寓言、论证看似顾左右而言他,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常常从一个视角跳到另外一个视角,形式上很散即所谓的“形散”,但却都是紧紧围绕“何为逍遥”展开的,真正做到了“神不散”。自汉代以来,《庄子》文就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模仿的经典之作。如枚乘、贾谊的散文就频繁引用《庄子》寓言中的故事和文字;而大范围多数量引用《庄子》寓言中文句的著作,最典型的为西汉文学家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淮南子》。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指出:《淮南子》的“连类喻义”写作手法,就是本源于《易》与《庄子》。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一直把《庄子》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并教导当时拜他为师的青年学子,要“参以庄老以肆其端”。故柳宗元的文章大多出自于《庄子》寓言,如柳宗元文章中的许多寓言,就是来源自《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同时,柳宗元散文中所体现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以及用“养木之术”喻“养人之术”的写作手法,都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某些故事脱化而来的。

四、对诗歌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诗人的气质,是一位“真实的诗人”,故《庄子》寓言具有“诗歌的原质”,其寓言故事的描写尽量采用简洁而齐整的句式,并使之有诗的语言、诗的旋律并配以画的意境,如《逍遥游》末段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给予后世诗歌创作无穷的启发。《庄子》寓言用天马行空的奇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无限拓展了人的想象空间,其想象奇特、变幻、夸张,其语言生动优美,文辞瑰丽多姿,节奏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恣肆,构成了《庄子》寓言浪漫主义的特色。后代著名诗人李白、坡等汲取了《庄子》寓言的浪漫主义特色,形成他们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据不完全统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至少有七十多首诗引用了《庄子》中的寓言典故;前人评价说,苏轼的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就连伟大领袖的诗词都借用《庄子》寓言中的事物来赋予新意。

综上所述,《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之大,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庄子》寓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寓言诗 第3篇

[法]马・居・勒克莱齐奥著,李焰明、袁筱一译,译林出版社,1994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寓言的定义是:“以散文或诗歌体写成的短小精悍、有教诲意义的故事,每则故事往往带有一个寓意。”最早广为流传的寓言是印度、埃及和希腊的动物寓言。法国文学有悠久的寓言传统,12世纪末叶,就有了德・弗朗士的寓言集,据说它是直接以英译伊索寓言为蓝本的;到17世纪,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拉封丹寓言诗,它主要取材于伊索寓言和_。

通读勒克莱齐奥的新寓言小说《战争》,感觉有两点是符合传统寓言的,一是以散文形式写就,二是带有一个寓意。称这本书为小说,不免有张冠李戴之嫌。有人认为,勒克莱齐奥在本书中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所有主要构件,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是对传统小说的背叛、解构乃至终结,殊不知它原本就不是小说,遑论对小说的背叛。这本书的寓意也确实只有一个,即物质是残害人类的战争犯;或者说,物质对人类发动的战争,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已透入我们每个人的肌肤和血液。此说不无警世意味,亦不无夸张成分,秉承传统寓言的宗旨和风格。

而不同之处也有两点,一是其篇幅并非短小,二是其载体并非动物。本书的译文字数达18万字之多,这跟三五行一则故事的伊索寓言比,显然有天壤之别。寓言以动物为载体是古老传统,从伊索的狐狸,到卡夫卡的老鼠,往往因其形象生动鲜活而流传于世,当然以植物乃至人类本身为载体的寓言也不少,而勒克莱齐奥就此诉诸人类的一种血腥活动――战争,则是绝无仅有的。其新寓言的新与奇可见一斑。

阅读的第一联想是鲁迅的《野草》。因为无论是行文的词语和句型,还是情绪的激烈和发泄,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如《野草》中有“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之句,《战争》中有“沙地要饮血”之句。顺势而下的阅读,更觉得后者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长篇散文诗。显然这一点,又符合了传统寓言的定义。

第二联想是波洛克的滴彩画。评论家认为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以其在帆布上随意泼溅颜料、洒出流畅线条的精湛技艺而著称。勒克莱齐奥挥洒的是词语,就战争主题而言,更准确地说,就其外延无限扩大的战争主题而言,其词语的丰富、密集和变化迅速,完全是波洛克式的。受众对波洛克经典滴彩画的惊讶与欣赏,往往一是其画面的无限扩展,二是其细部的惊人细腻,读勒克莱齐奥的《战争》,也有同样感觉。

战争的狂风掀起,将席卷一切。滚烫的瓦斯从排气管出来,一氧化碳侵入人的五脏六腑。人们的嘴圆圆地张着,于是,一圈圈灰蓝色的烟雾从嘴里飘出,悠悠荡荡向天花板升腾。嘴唇向两边裂开,吐出一连串置人于死地的词句,让人恐惧。这就是战争风暴。

波洛克的抽象画,往往以点、线、面以及色彩,构成细节丰富的独创画面,往往连画家本人也不清楚自己画了什么或企图表达什么,但其内在精神和情感的呈现,无疑是强烈而细腻的。因此有评论家认为,波洛克的图形“充满原型的、好斗的、动物性的、色情的、神秘的特点”。尽管勒克莱齐奥的情绪化跟波洛克的旗鼓相当,但前者企图的单一、其寓言式警世的明显,则是后者极力避免的。

《战争》一书中虽然只有两个有名字的人物,即和X先生,而且这两个人物被极度简化,只起到观察现代物质世界如街道、酒吧、机场的导游作用,但拖泥带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比于艾略特《荒原》的恣肆无碍,显然有造作故意之痕迹。若把《荒原》看做一则寓言,认为其寓意是现代的人类精神生活如荒原一样悲凉,并非牵强附会。而《荒原》是以诗歌的面目出现的,它是真正完全摒除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其篇幅是极其有限的,而其意象之丰富、奇特、流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反观勒克莱齐奥寓言式的鸿篇巨制,却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联想。

寓言诗 第4篇

摘要:顾城被称作当代的“童话诗人”,他创作的诗篇许多都具有童话色彩,并且经常用一些与动植物、天气、儿童有关的意象。他的寓言诗也具备“童话性”特点,但同时也有一些区别于其他诗篇的个性特征。本文就从顾城寓言诗的分类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揭示顾城寓言诗的独特个性,使得顾城诗歌的研究更为充实和全面。

关键词:顾城;寓言诗;时期;分类;语言特色

一、引言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纯真、浪漫的童话色彩,他也因此被称作“童话诗人”。顾城诗作的一部分是寓言诗,这部分诗歌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也是供成人阅读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他的寓言诗不仅设置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象揭示隐藏在故事身后的人生哲理。此外,顾城的寓言诗还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性强、善用内心独白和对话等语言特色。

二、顾城寓言诗的时期分类

顾城生前所作寓言诗共90首,集中于1971—1984年之间。其中1978—1981年为其创作寓言诗高峰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意义也较为多元。顾城寓言诗意象涉及面较广,动物、植物、人类形象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并且大多为批判、讽刺性形象,意在使读者得到反思。总体来说,顾城的寓言诗以时期为分类标准,形成了清晰的脉络。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1.初期:1971—1978

这一时期为顾城写作寓言诗的初期,共写作17首,数量较少,所蕴含的意义也较为单一。结合诗人写作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对“_”反动势力的厌恶和痛恨,以及对“_”环境中错误思想的否定与批判。如《大讲“道理”的狼》,讲述四只饿狼为了吃到羊而费尽心思大讲“道理”,它们大放厥词:“这些羊修的简直不能再修了!/竟然浑身上下长满了肉膘!”“这些羊不是剥削者又是什么?/竟敢整天吞吃宝贵的青草!”但最后牧羊人还是发觉了它们的诡计,四只饿狼在“警笛的呼啸中”无处遁逃。在这里,“四只饿狼”暗指“_”丑恶势力,虽然这首诗写作的时候“_”反动势力已被清除,但他们的罪恶行径仍然让诗人感到愤慨。

不仅“_”是这一时期顾城寓言诗中主要批判的对象,诗人还对“_”背景下产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如《得意的知风草》,写“知风草”以为自己懂得“处世之妙”而鄙视扫帚的辛勤工作,但最终被“风暴”冲掉了“脚下的浮泥”。这首诗把“知风草”和“扫帚”做对比,批判了那些毫无原则,跟随形势“随风倒”的人,他们虽然一时得志,但注定没有好下场。

2.中期:1979—1981

这一时期顾城创作数量最多,共写作55首,诗中展示的形象更为丰富,蕴含的意义也更为多元化。总体来说,有如下几种意义得到表现:

(1)批判忽视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的思想与行为。

寓言诗 第5篇

关键词: 《庄子》 寓言故事 描写艺术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或说是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称赞此书:“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庄子》这些文章中,都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出神入化的描绘出来,从而达到需要表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用哲理故事和诗意抒发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子穷得揭不开锅,向人借粮以救急,却遭到拒绝。他的忿然作色,固然是对吝啬无情的监河侯一类人物的愤慨,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悲惨生活境遇的哀伤,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所谓“吾失我常与,我无处所”,正是庄子极端窘迫的生活境地的真实写照。此外,《庄子》书中还大量表现了庄子作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描写出了他在人生旅程中的苦闷、求索、孤独与悲凉。这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在诗情画意表达的效果上都很有感染力。

《庄子》一书哲理与诗意交融的描写艺术的表达还表现在对心中向往的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进而摆脱一切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他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逍遥游》中描写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展示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图景,与此对比,受自身条件限制的朝菌、斥之类显得格外渺小,这种描写极具艺术效果。此外,《庄子》书中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描写,不仅使深奥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把人带入物我两忘的诗一样的意境。

二、用奇特的想象描写来明理宣情

《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庄子善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其作品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庄子在书中展开葱茏的想象力,描写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世界。全书首篇的《逍遥游》,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书中,几乎随处可见这种出人意表的想象描写。

庄子大量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说。他从神话传说中吸收了很多材料,加以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来描写他文中的艺术形象。例如,他根据《山海经》中“姑射之山”的记载,创造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这一奇异形象;根据帝江的传说,创造了浑沌的形象和凿七窍的故事等。不过,庄子更多地还是借鉴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奇异的幻想和想象。他打破物我界限,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大量创造富于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特别是某些抽象事物也被庄子加以拟人化描写,化作生动而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庄子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加以人格化,通过他们之间的问答,告诉读者如何体悟大道。这些超现实的事物在庄子的笔端纷至沓来,妙趣横生,魅力无穷。

庄子的奇特想象描写又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庄子主张齐物,他经常启发人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他认为,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导致了认识局限,就如同井底之蛙不知道大海的广阔,夏天出生的小虫子不知道什么是冰雪,只有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角度的限制,把个人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

《庄子・天下》篇称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s见之也。”意思是其语言描写虚远广大,无限制、无边际,放任不拘,不偏执于一隅。这一特点既是指庄子的思想抒发,也是指他的文辞描写。正是庄子奇诡玄奥的哲学思想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激活了他那葱茏的想象力,构成了全书恣肆闳丽的描写艺术。

三、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表现文学魅力

郭沫若在谈到庄子的文学成就时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这是庄子运用寓言描写的最大成功之处。

寓言诗 第6篇

二、寓言的思想性

三、寓言与儿童文学的逻辑关系

四、寓言文体的交叉拓展与创新

有寓友对“童话寓言”的文体称谓不理解,认为童话是童话,寓言是寓言,二者不可混合。我在中国寓言论坛发的跟帖中阐述了我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关系重大,有必要单拎出来,郑重其事地提出,以引起大家注意。实际上,童话寓言的说法,是完全可以的。本质上是寓言,然而是用童话手法写的,这种寓言可读性更强,艺术感染力更强。原则上,只要有明显寓意,就算寓言,而不管其外观形态如何。传统寓言,其实就是散文寓言。寓言要想突破,内容、形式上都应拓展、创新。就形式方面说,边缘文体的出现就是寓言拓展、创新的表现之一。正如散文与诗歌两种文体契合,散文诗文体得以产生。寓言与诗歌两种文体契合,寓言诗文体得以产生;寓言与戏剧两种文体契合,戏剧寓言文体得以产生;寓言与小说两种文体契合,小说寓言文体得以产生……同理,童话与寓言两种文体契合,童话寓言文体得以产生。走出藩篱后,寓言的天地变得豁然开朗。其实,这也是寓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文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渗透,互利共进。甚至,有时需要淡化文体标签,多种文体混排,这时是从内容上归类,这种文体交融产生的效应使文体隔阂显得势单力薄。总而言之,不管寓言与何种文体契合,不管其面世的途径是否带有寓言标签,只要本质没变就行,作为寓言人完全没必要担心,反倒应为其拓展、创新而欣慰。

五、跨体寓言的名称

六、寓意的创新与撞车

七、寓意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