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优选6篇)

顾城诗 第1篇

【关键词】文学;诗词;顾城

一、奇崛迤逦的童话

很多人谈起了顾城的死,也有很多人谈到他为什么死,顾城早期的诗歌以奇崛的想像横空出世,震惊了他的父亲顾工,也震惊着整个诗坛。他用天真烂漫的文字,构造了一个个类似于童话的意境,他用他黑色的眼睛,固执的寻找着光明。可以说顾城早期作品展现的那颗至纯至美的童心感动了一代人,他给我们“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如此的柔软,如此的轻盈,“就橡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别》)。读顾城早期的诗使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徐志摩的那首《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顾城的诗就是这样带着我们在旖旎的童话中飞扬,飞扬,飞扬……。他是如此的轻灵、剔透,给我们展开《生命幻想曲》:“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他的诗歌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了:浅红、粉红、银色、金色、蓝色(蓝天空、蓝海洋),但最为常见的还是黑暗的黑色,纯洁的白色和希望的绿色。

正是这种对于美的执拗而“卡塔西斯”的追求,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纯白、淡绿的夜晚、和绿色故事的这样纯美的意向。顾城童话美还在于把自己成人的深刻、敏锐的思想包裹在纯粹、绚烂的童话外壳里,使诗的风格显得美丽纯净而又发人深省。在当时风格各异的朦胧诗的队伍里,顾城的诗就像他特殊的白帽子一样感动着一代人,可以说有诗的时代就会有顾城这种对于纯净美追求的感动。

三、无处不在的焦虑

海德格尔说,在整个世界都陷于贫困的危机时,只有真正的诗人还在思考生存的本质和意义。在人们度过、为新生活雀跃欢呼的时候,顾城用局外人的冷静道出我们最后的归属,虽然冷静,但不免绝望,当我们过早的看到人生的终点,试问我们又如何面对惨淡而又平白的人生。顾城悲剧也许就在于,他没有看清楚诗歌意境和俗世生活二者之间的间隔和区别在哪里,他用悲观的心态写诗,也用悲观的心态来生活。在顾城的世界里诗歌和俗事的生活仿佛是他用童话的画笔描绘得同一世界,它们之间甚至不需要五彩的桥梁,残酷的终极追问与晦暗的现实生活如此奇怪的拼接、共存,“人们在黑夜里惊醒/又在白天熟睡”(《在白天熟睡》)这样的晨昏不分,灰色绝望的世界里,顾城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毁灭观。“对我来说,美是一种状态,它是以使我感到这个世界的虚幻……面对美我有些自惭形秽,我怕走近美而破坏了美。我还有另外一种恐惧,我怕当我看见了一种美的时候,别人也看见了这种美,从而毁灭了这种美”。所以这种患得患失、这种虚幻、这种独占的美的狭隘一方面出自顾城的敏感、脆弱的心灵,另一方面又加剧了顾城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正是这日复一日加剧的焦虑严重的摧毁着顾城那本就不够强健的神经。

如果一个焦虑的顾城还尚可原谅的话,一个如水仙花般顾影自怜的男人则更为脆弱。从这首《泡影》看来,顾城的诗歌有着预言的意味,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对于事物的无从把握则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我像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的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男人最致命的杀手就是自我怜悯。小说家或诗人或知识分子最致命的也是自我怜悯”顾城最后还是做了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任性的杀掉了他不愿放手的人。

纵观顾城现象,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省。自80年代末始,诗人纷纷自杀,“为了信念而活的诗人终于自杀了,虚无主义已侵入诗人的骨髓,所有传统的价值信念都进入了末日审判的时代。”诗歌这个强光拧成的绳索,似乎拉动不了时代的脉搏,很多时候我经常会想顾城活到今天怎样,那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是否真的能面对现今文学热退潮后的无诗的大地?

顾城诗 第2篇

舒婷和顾城的诗歌中都出现过珠贝这一诗歌意象,本文以此入手,从比较的角度,在内容含义、表达技巧和情感倾向三方面解读和评析作品。

摘录两篇作品如下:

舒婷的诗歌:《珠贝――大海的眼泪》:

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当波涛含恨离去,/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它化做一滴清水;/当海浪欢呼而来,/大地张开手臂把爱人迎接,/它是少女怀中的金枝玉叶,/也和少女的心一样多情,/残忍的岁月/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它是无数拥抱,/无数泣别,/无数悲喜中,/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节;/它是无数雾晨,/无数雨夜,/无数年代里/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

撒出去――/失败者的心头血,/矗起来――/胜利者的纪念碑。/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它是这样丰富,/它的花纹,它的色彩,/包罗了广渺的宇宙,/概括了浩瀚的世界;/它是这样渺小,如我的诗行一样素洁,/风凄厉地鞭打我,/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了一粒珠贝……

顾城的《珠贝》:

珠贝被抛到/沙岩上/被踏碎/痛苦而珍贵的心/被挖出/和无数心和痛苦/连在一起

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软弱的体躯/在潮水中溶化/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

也许/有一个黎明/日影/明晃晃地/又一次威吓生命/贪婪的渔人/又开始新的觅寻/它将变成

一把小小的匕首/让自卫的霞光/涂满刀锋

首先,在内容含义上,同样是珠贝,但是在舒婷和顾城两人的诗作中有着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舒婷的诗中,珠贝是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珍惜的闪光事物,是歌颂、赞扬的对象,肯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在顾城的诗中,珠贝是遭遇无情命运悲惨事件的个人,是被践踏被损害,但是最终不屈服命运安排,不断抗争的个体,诗歌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顾城诗 第3篇

关键词:顾城 ;诗意 ;言内之意 ;言外之

一、从“言内之意”看其诗意的生成

1.浓郁的情调

深冬时节,一群小鸟在胡同里叽叽喳喳,诗人用自己抒情的笔调将这个场景记录下来,然而表达的却是内心的孤苦和寂寞。诗句“雪,用纯洁 / 拒绝人们的到来 ”①描绘一个诗人眼里的下雪天,“雪”带上了人的特性,由于诗人其细腻的情感和敏感的个性,雪花的到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雪”的形成是由于气温过低时由大气而凝结成晶体,下降到大地的一种自然现象,有着纯白近乎透明的特性,可是雪怎么会有人的感情,“拒绝人们的到来”呢?又怎会“用纯洁”去完成这一行为呢?其实这是诗人展开了奇特的想象,洁白飘逸的雪花,降临时,将大地粉妆玉砌一番,而这么美丽的景象怎能让人类的践踏而变得混乱,遭到破坏呢,所以诗人说雪拒绝人们的到来,不愿意人们打扰这份安谧。这使得诗充满着浓郁的情调。

2.语言机智所传达的诗意

“雪,用纯洁 /拒绝人们的到来”不仅含蕴着浓郁的情调,还体现了语言的机智效果。“用”“拒绝”两个都是人们专用的动词,而这里诗人将这两个动作赋予给雪,使人想象到雪花飘落,大地白雪茫茫,一片空旷辽阔的景象,而人们的出现会打破这份安谧美丽的雪景,这些意象便会在读者的脑海中旋转定格。“那里 /许多小灌木缩成一团 /维护着喜欢发言的鸟雀 ”诗句中,“缩”“维护”用得很传神。可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择“缩“字,而不是其他的,如“抱”。由于“缩”包含“退缩,因力量弱小或受到外界威胁而收缩”的意思,用“缩”字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小灌木属于小植物,枝条小而脆弱,因此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新的强大力量,这种意象更加适合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因为从后文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敏感和脆弱,对这个社会缺乏安全感,小灌木的形象或许寄托着顾城的影子。

“一小群鸟雀叽叽喳喳 /她们在讲自己的事 /讲贮存谷粒的方法 /讲妈妈 /讲月芽怎么变成了 /金黄的气球 ”这诗句看似很平凡,但它又充满着诗意,完全是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描写眼前的景物。小孩子是最纯洁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希望世俗的思想不要污染了孩子的纯真,他们的思想单纯,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很多人认为“孩子的语言就是诗家语”。小鸟雀还没成熟,谈论着妈妈,不明白天上的月牙怎么变成了最喜爱的气球,月牙是不是调皮了,还是长大了,怎么长得胖胖的?这就是诗人运用机智语言带来的诗意效果。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提到,顾城是一个敏感的而又多忧善感的孩子,在现实中有着对生活的悲伤,躲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缩成一团”。

二.从“言外之意”看其诗意的生成

1.“观照”背后蕴含的“观感”

《叽叽喳喳的寂静》是顾城早期典型的朦胧诗,在诗中,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雪”“ 小灌木丛”“鸟雀”“谷粒”“月牙”“气球”等意象所呈现出来的直观世界。这是纯真的自然景象,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观照是:诗人心里也存在自然界一幕唧唧喳喳的寂静。但是诗人心中究竟存在怎样的一片唧唧喳喳的寂静呢,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个“观感”,使读者自己去创造去想象诗人当时的主观感受,这也是朦胧诗的一大特点,充满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张力。诗人自己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唧唧喳喳的寂静,有着一个既无声,远离人群的世界,不受打扰的安静世界,即“寂静”。而又充满自己的想法,包括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诗意般童话的世界,没有虚伪没有黑暗没有犯罪和堕落,包括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黑暗的批判,有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卧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追求,即是“叽叽喳喳”。这背后的观感就是预示着诗人在心理上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想在一片绝无人迹的地方思想,这也是诗人的悲哀,因为逃离不了现实的苦闷而转向诗歌。从顾城的生平介绍,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孤僻的人,喜欢远离人群,但有渴望别人了解他的想法,因此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也许在我心里 /也有一个冬天”的想法了。诗人就是在这种纯真自然中解剖了自我的内心,读起来既充满诗意有令人回味思想,很有表现张力。

2.比喻义、象征义的分析

这首诗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诗人的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藏得很深,只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诗人那种朦胧的情绪。诗人借一群小鸟雀在下雪后静寂的早上,一起叽叽喳喳的场景,概括成“唧唧喳喳的寂寞”,并将这个特性转移到诗人自身,比喻成诗人内心那片“绝无人迹的雪地”,有着躲避现实的矛盾心理。试想像,大雪纷纷飞扬的早上,地上、屋顶、灌木丛都被大雪覆盖了,辽阔空旷的大环境更加衬托了鸟雀的“小”和“寂静”,诗人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有着淡淡的忧伤,他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不愿意接近人群纷扰,可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注定了他的悲剧。为什么诗人选用“小灌木”“小鸟雀”作为抒情的意象,而不是其他。“小灌木”“小鸟雀”都有一种细小的特征,这体现了诗人不成熟的像小孩子一样的内心世界,由于他的思想单纯,常常幻想着童话般的世界,有“童话诗人”的称号,这些意象恰好契合他的气质。整首诗的意象象征了诗人想躲避现实钻进童话世界的情感,同时又希望能保持自己理想,两者矛盾使得诗人处于长期的内心煎熬。

3.联想义的分析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想象。诗中“走向许多地方 /都不能离开/那片叽叽喳喳的寂静”让我想到诗人忧伤的内心世界,他一直在寻找什么,似乎想抛下这种复杂的“唧唧喳喳的寂寞”,可又总与他相伴相随,不仅使人想到他敏感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这种情绪已化作诗人身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开。“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一片绝无人迹的雪地”,由雪地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冰冷的内心世界,想到缺乏关爱孤独的诗人,一股悲凉的情绪就会浮上心头。

诗中“叽叽喳喳”指状纷繁的鸟声,形容声音杂乱细碎,而“寂静”指没有声音,非常安静。将两者连接起来,构成定中结构的短语,岂不是矛盾?这就是诗人的妙用之处。用动来形容静,一方面,更突出了“静”,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可以如此清晰的鸟雀声,诗人甚至听懂了鸟雀说的话,那叽叽喳喳的声音在诉说关于妈妈的故事,关乎生计的问题,也关乎生活。另一方面,这“静”渗透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情绪,它投射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为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他而苦闷,使他也想逃离这个社会。再且,这种“唧唧喳喳的寂静”宣扬了诗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他既想逃避现实远离人群,又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他并没有在寂静中沉落,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对人生的看法,“缩成一团 ”努力地“维护”。这是顾城早期的作品,诗里行间还流露了对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后期那种灰色的死亡气氛,可见,诗歌总与诗人当时的主观情感、情绪和遭遇密切相关。这首朦胧诗意蕴很丰富,读起来诗意浓厚。

顾城诗 第4篇

这些天再一次读顾城的诗,使我感觉他并没有走远,甚至一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用柔软的磁性嗓音读他的诗,一颗颗璀璨的玛瑙,融入了时间,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融进了每一寸寂静的原野和山冈。(这一段富有灵性的语言,领起下面的文字)

我在看电影《顾城别恋》时感到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他不敢也没有意念去面对现实的世界,面对时时能吞噬自己的残酷,他和妻子雷米来到新西兰的小岛上,期待过世外桃源的生活。雷米像母亲一样呵护他,不时把他从虚幻的童话中带回现实。给他最安全的感觉,让他像一位高傲的国王遨游在自我的灵魂深处。雷米叫顾城可汗,把他当做孩子来照顾,又把他当做神来膜拜。可是,他是一个诗人,一个感情充沛,浪漫喜悦的男孩,他爱上了英儿,一个他的追随者,他在两个优秀的女孩间徘徊。最后还是英儿默默地离开。英儿对雷米说自己是顾城浪漫的殉葬品,而他的妻子,如同母亲的女人,才是他生活的支柱,灵魂的支柱。

他依赖她,如同青青的蔓藤盘桓在高大的墙壁上,体味着丝丝凉风和阵阵暖意。

不知道什么原因,雷米死在利斧下,而顾城自缢身亡。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解释事情的原委。我还是欣赏舒婷的态度,“把最后一片安宁留给他”,这种结局的惨烈程度有理由让许多人放弃刨根问底的做法,死者不复生,不要再把人世的喧嚣加给他们了。(“创根问底”应该是“刨根问底”。)

有人说他是精神病和_,我不相信能写出那么多曼妙诗歌的人,能有力量握住利斧,能有勇气伤害哪怕比蚂蚁更柔弱的生命。(这一句话不好理解,用三个并列的“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意思,把后面两个“能”改成“会”效果好一些。)我想说的是,诗人用生命、用鲜血去祭祀每句诗,而我们呢?我们用一种抽离情感的眼神若即若离的呼喊去召唤这些远去的斗士。我们的文章在哪里进行不下去时,便牵出他们的一句话,仿佛这是诗的全部和荣耀。莫名地出现,莫名地作用,然后莫名地放弃。

记得顾城曾对雷米说:“我是一座城,与你无所不在。”诗人的爱,是支持生命的全部信仰和内容。他有极度的敏感,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写道:“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这是一个多大的孩子啊,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龄才刚过,就用忧郁而安静的眼光来描绘梦想和现实。他在白天的光线里做梦,在阳光里沉睡。在居住的房间里,那些雪白的墙壁上,他都会仔细而随性地记录下每一次思想的火花。每个夜晚,都会有一场盛大的祭祀和膜拜。

《一代人》里有顾城的经典文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是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个动乱的时代刚刚结束,政治的氤氲之气还未散去。人们盲目地走,从未憧憬过什么,或许只有物质的追求。顾城,偏居一隅的思考者,卑微的弱者,却发出了时代的强音。读他的诗,怎样形容感觉呢?朦胧诗歌,已经被泛滥地讨论过了。他的诗,却超出了这样的泛滥。喜怒无常的海、泥土、暗涌、孩子,飘越乡村的云,让我们都欢乐地去热爱生命,却又害怕它们脆弱得禁不住一碰。

“我一会儿看你 / 一会儿看云 / 我看云时觉得很近 / 看你时觉得很远”读这首诗时我很难受,因为读出了他的无奈,还有对孤独的恐惧。害怕身边的人离开,害怕要随云独自飘飞的感觉。他只是一个孩子,他和海子一样都是孩子,他们都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引用顾城作品里的诗句来写顾城,使其形象更加突出。)

记得海子在时的照片,一头蓬乱的发,记得顾城的大眼睛和高高的棉布帽。落拓不羁的人们,总有血色的梦想和属于自己苍白的世界,还有对太阳永恒的仰视。尼采说崇拜太阳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用生命体验悬崖边的危险。

最爱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是一个手握彩笔的孩子,画下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东西,画下了永不流泪的眼睛,画下了露水能看见的微笑。画到最后,疲倦的时候,然后就会睡到永远的云端。(结尾处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顾城的形象,给读者流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照应了前文,突现文章的主题。)

总评:文章内容丰富,文采飞扬,语言富于灵性。标题引用顾城的诗句,准确而有韵味。开头从容不迫,徐徐道来,具有大家风范。主体部分借用《顾城别恋》介绍他的生活,引用《一代人》写他的才气,最后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顾城诗 第5篇

《雨后》

一片水的平原

一片沉寂

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

在马齿苋

肿痛的.土地上

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

花瓣、润红、淡蓝

苦苦地恋着断枝

浮沫在倒卖偷来的颜色……

远远的小柳树

被粘住了头发

它第一次看见自己

为什么不快乐

顾城诗 第6篇

1、你不愿意种花,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 《避免》

2、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 《远和近》

3、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 《门前》

4、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一代人》

5、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顾城 《世界和我·第八个早晨》

6、一切都明明白白,

但我们仍匆匆错过,

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顾城 《错过》

7、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顾城 《小巷》

8、字迹已模糊,

因为思念的缘故。

——顾城 《因为思念的缘故》

9、我从没被谁知道,

所以也没被谁忘记,

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 《早发的种子》

10、命运不是风,

来回吹,

命运是大地,

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

——顾城 《英儿》

11、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12、手我是有的,

就是不知如何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