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寓言诗(汇总3篇)

关于寓言诗 第1篇

关键词:古船;九月寓言;转型

《古船》的面世,使年轻的作家张炜一举成名,五年后他又推出了《九月寓言》。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将这两部作品同时列入备选名单,可见当代文坛对二者的高度评价。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张炜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价值观念的转变――由对历史的自觉书写到对历史的解构

(一)《古船》沉重的历史反思性

《白鹿原》的卷首曾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古船》集中展示了20世纪中国人的生存苦难,是一部蕴藉深厚的“史诗”性巨作。小说谱写了一个叫“洼狸”的小镇从新中国建立后到新世纪之初四十年的血泪史。以隋、赵、李三大家族为主,贯穿起众多人物,重新将、、、改革开放这一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展示在了我们眼前。 “作品具有一种‘史诗性’追求的意图。情节展开的时间跨度、作品的布局、历史过程重要‘关节’与故事、人物间确立的关系,涉及的思想、性格命题,象征性对写实的融入等,都可以见出作家的‘史诗性’意图。”①

(二)《九月寓言》对历史的另类解构

王安忆在讲稿中提到:“《古船》和《九月寓言》比较,《古船》是用人物、情节、故事讲述历史,《九月寓言》却是用历史材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②“历史”这一名词从《古船》中的主题变为《九月寓言》中的“材料”,被大大地淡化了。《九月寓言》讲述了一个小村“停和跑的故事”,“小村处于一种‘停’的状态,而‘跑’则延伸于‘停’的两头:一头,小村的人是从外面跑过来的;另一头,小村的人最终又跑出去了”。故事中的小村没有名字,无从查考,小村里的人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终年靠地瓜过活。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时代的洪流,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季节的更替。同时那些传奇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更让人有一种“脱世”之感。或许从“工区”“工人拣鸡儿”等词中,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丝历史的影子。

二、叙事手法的转变――结构安排方法的反叛和叙述方式的“诗意化”转变

(一)结构安排方法的反叛

1.《古船》的传统结构

关于寓言诗 第2篇

关于寓言诗

寓言诗是文学作品。

寓言诗是寓言的一部分;也是诗的一部分。是寓言用诗表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本。

民间文学是寓言的源泉之一。寓言可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再创作加以引申。

动物,鸟兽虫鱼,可以拟人;

植物,花草树木,可以说话发音;

其他,山川水石,可以有人的精神。

经拟人化处理,他们成为寓言人物形象,他们之间或与人之间演绎成故事,寓言于诗句里面,寓言与诗行间,寓言其间,使人不疑其假笃信其真实可信。

提醒人们注意道德教训,或赞扬那些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

寓言故事中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和警惕诲人的教训。深刻的哲理,比喻得有分寸。是道德寓言寓意深。

寓言故事中有深刻地揭露,泼辣地抨击,尖苛地指出政治弊端和缺点,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的黑暗点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是政治寓言。是刺枪式的寓言诗式的政论……

我们常见的寓言是无韵的散文。写得好的散文寓言,应该是无韵的散文诗。透出一种诗样的美,感人至深。

寓言诗首先是寓言,当然是诗。他是一种诗体的优美的寓言高级品。

寓言诗,是寓言的一部分。他有诗的语言和意境,潜移默化教人上进。

寓言诗美,依赖于语言的.优美。

可以是淡淡的肖像勾勒;点睛可以不画眉;

可以是顺畅地叙述故事,有如潺潺流水;

可以是生动有趣的对话,文采斐斐。

欢喜的可以掉泪;悲惨的使人心碎;愁闷的难展舒眉;刺人的要尖锐;诲人的如惊雷……

语言要优美,可妙趣横生,形象应如绘,精炼应生魅。

诗句容易记忆,适宜背诵朗诵,通俗顺遂听了有味,咀嚼令人心醉。

寓言诗,需要个性化的语言,感情要充沛。

狮子、老虎的语言,不同于兔子胆小慎微。

猴子的聪明;狐狸的狡猾;狼的凶狠;老鼠的想入非非。

大海的波涛声惊吓人,不同于小溪流水潺潺令人心醉。

寓言诗,选用动人的题材,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以来源于丰富的民间文学。

寓言诗,感人的激情,来源于火热的现实生活。

寓言诗反映生活,是从生活中产生非抒发不可的思想和感情。有意识地借助于动物或植物拟人化树立起的寓言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把美学理想寄托在寓言故事情节中。

寓言诗,可以是儿童文学。往往又是老少皆宜。特别是青年或未成年的少年人更加喜爱。

寓言诗,感人的激情也来源于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热爱。

苗苗渴望雨露,需要用水浇灌。拟人化的比喻最能使孩子们乐开怀。

鸟兽虫鱼和花草树木的故事,使孩子们知过必改。淘冶性情,增长知识,拍手称快。

青年人看了痴迷;

成年人看了,有的把脑门拍;有的气急败环;有的嗤之以鼻;有的摔书不理睬;有的读后沉思;有的记牢后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乐开了怀。

老年人看了后,更多的是思索和猜。

寓言诗,应该是叙事诗,属于叙事文学一类,不应写成没故事的抒情诗。

叙述故事力求简洁,有如行云流水。

故事情节应追求波澜起伏,跌宕惊人,但也要特别注意精炼。

有许多寓言故事在对话中完成。

抒发情感,要揭示出所寓之言。

咏物诗不是寓言诗。虽然可以含有哲理。

哲理诗也不是寓言诗。

精短的灵思妙语或哲语佳言式的所谓“精短寓言”,是伪寓言。

寓言诗是诗。寓言诗要用形象思维。通过鲜明的故事情节或对寓言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把所寓之言体现出来,读后供人领悟玩味。

切忌直抒胸臆、坦率的交底一览无余,读了索然无味。

点题的哲理,精譬的道德教训,可以写在篇首或末尾,何必非要这样写?让读者自己体味不是更好?相信读者自己可以分辨是与非,丑与美。

你若点题,话要说得警譬,要有文采,容易牢记也容易背诵下来。

寓言诗,宁肯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使人回味。这是上策。

也可以写出为某些读者提供领悟的引信。点出经验教训,人生哲理,或要告诉读者的所寓之言。这也并非是下策。

寓言诗,应该做到雅俗共赏。你可以爱其哲理;他也可以喜欢故事。

寓言诗,需要幻想。

没有幻想,寓言有翅膀也难飞翔。

没有幻想,寓言难成篇;成篇难成好文章。

寓言诗需要幻想。用譬喻,就需要夸张。

借助夸张手法,用精炼的诗句,可以描绘出丰富的想象。

这可以使说理和论证,辨驳和褒贬更有力量。

这可以使人读来横生兴趣,读后精神清爽。

寓言诗,是一种譬喻。

设譬立喻可以是明喻,可以是和被譬喻的相类关系的明喻。

也可以是表明譬喻和相类关系更多紧密,因而形式上关系相合的隐喻。

也还可以进一步,譬喻和被譬喻之间关系更密切,甚至全然不用本体,不用譬喻词语,只用喻体来做本体的代表的借喻。

寓言诗,离不开拟人的描叙手法。

寓言和童话,写作时都离不开它。

拟人手法,有规律可遵循,不可胡描乱涂画,不可胡诌乱编滥变化。

事物本身有规律和特点,真真假假不可混杂。

狐狸聪明诡计多,表现多方面常为狡诈;

狮、虎残暴称王称霸;

猴子机灵,贪恋玩耍;

兔子胆小,有时因骄傲而贪懒;

牛憨厚而任劳任怨;

猪贪馋多吃,贪睡愚蠢;

豺、狼阴险,凶狠又毒辣……

拟人要符合逻辑,不然要露出假。

劝戒和警告的寓意,要在不知不觉中,能产生潜移默化。

寓言诗中有讽刺。讽刺与幽默难分家。

讽刺需要幽默,幽默中常常含有讽刺似针扎。

幽默可以引人发笑,某些笑话就是幽默寓言。把笑话写成寓言诗,幽默成诗更有味儿,读后捧腹乐哈哈。

寓言诗在情节跌宕中,在对话中,可以而且应该具有幽默,更好地表现主题。

不能为幽默而幽默。

寓言诗,应该要言不繁,应该言简意赅。即要求精炼。

情节要尽可能简单。不要追求完整和大团圆。

语言要尽可能深刻尖锐,或幽默生妙趣,切忌冗长地描绘,繁琐地议论。

寓言诗是朴素的,精炼的,生动的,鲜明地。

关于寓言诗 第3篇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

庄周以其散文家的笔调、诗人的气质、小说家的手腕所创造的独特的《庄子》寓言文学对后世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庄子》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直接启发了后代辞赋、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汉赋的影响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如是评价《庄子》寓言对汉代辞赋的影响:《庄子》寓言大多是由庄子那葱茏的想象力所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铿锵有韵,汉代的辞赋分明导源于这儿。由此可见,汉赋导源于《庄子》寓言。《庄子》寓言是通过极度夸张的语言和奇特丰富的想象来体现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寓言中华美的文辞、生动的比喻、荒诞的夸张、奇特的虚构以及夸饰的语言等均直接影响了汉代辞赋作家的创作。如赵壹的《穷鸟赋》、贾谊的《f鸟赋》以及祢衡的《鹦鹉赋》等著名辞赋,其华美的辞采、巧妙的讽喻,可以说与《庄子》寓言的精神和手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二、对小说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小说家的手腕,《庄子》寓言故事中含有传奇、小说等大量原料和素材。庄子在创造寓言时有意识地运用艺术虚构手法来写人叙事,故事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对话个性十足,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且鲜明生动,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如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列士传》和《列女传》以及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的《高士传》,均是仿效《庄子・让王》篇的形式而创作的。另外,《庄子》寓言中记述了许多鬼怪神异之事,被后世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最著名的如干宝的《_》,可以说与《庄子》寓言一脉相承。再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记述鬼怪神异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对《庄子》寓言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庄子》寓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评论传奇和寓言的关系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典型的有《枕中记》以及《南柯太守传》等唐传奇。而《庄子》寓言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也依然存在,如对鲁迅作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曾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指出,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许多句式即是仿照《庄子》寓言中的经典句型而写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甚至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故事直接加工改编而形成的,比如《出关》和《起死》这两篇短篇小说。可见《庄子》寓言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之深远。

三、对散文的影响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哲理散文,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前人评论说,庄子可以说是后代散记文学的鼻祖。后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特点其实是来源于主要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庄子》一书,因为只有庄子的文章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如《逍遥游》,全篇紧紧围绕“何为逍遥”这一核心的主题思想展开,其所有的寓言、论证看似顾左右而言他,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常常从一个视角跳到另外一个视角,形式上很散即所谓的“形散”,但却都是紧紧围绕“何为逍遥”展开的,真正做到了“神不散”。自汉代以来,《庄子》文就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模仿的经典之作。如枚乘、贾谊的散文就频繁引用《庄子》寓言中的故事和文字;而大范围多数量引用《庄子》寓言中文句的著作,最典型的为西汉文学家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淮南子》。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指出:《淮南子》的“连类喻义”写作手法,就是本源于《易》与《庄子》。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一直把《庄子》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并教导当时拜他为师的青年学子,要“参以庄老以肆其端”。故柳宗元的文章大多出自于《庄子》寓言,如柳宗元文章中的许多寓言,就是来源自《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同时,柳宗元散文中所体现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以及用“养木之术”喻“养人之术”的写作手法,都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某些故事脱化而来的。

四、对诗歌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诗人的气质,是一位“真实的诗人”,故《庄子》寓言具有“诗歌的原质”,其寓言故事的描写尽量采用简洁而齐整的句式,并使之有诗的语言、诗的旋律并配以画的意境,如《逍遥游》末段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给予后世诗歌创作无穷的启发。《庄子》寓言用天马行空的奇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无限拓展了人的想象空间,其想象奇特、变幻、夸张,其语言生动优美,文辞瑰丽多姿,节奏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恣肆,构成了《庄子》寓言浪漫主义的特色。后代著名诗人李白、坡等汲取了《庄子》寓言的浪漫主义特色,形成他们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据不完全统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至少有七十多首诗引用了《庄子》中的寓言典故;前人评价说,苏轼的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就连伟大领袖的诗词都借用《庄子》寓言中的事物来赋予新意。

综上所述,《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之大,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庄子》寓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