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汇总6篇)

诗歌分类 第1篇

一、《考纲》解读

二、丢分原因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和教师强调不够,以致其未能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所指诗句;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诗歌的描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以致其以今意理解古代诗歌,或是理解错误。

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前一问是“形象类试题”,后一问是“技巧类试题”,自然思考的方向、答题内容也就不一样。

4.答不全。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

5.书写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贴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以诗论诗等。

三、备考方案

1.坚决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在多次考试的试卷分析时不断强化巩固。基础知识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的名称;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等。

2.关键让学生读懂诗歌。如何读懂,教师要讲清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离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羁旅行役诗,怀古诗,咏史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因此可通过分类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从诗歌的题目突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诗歌的眼睛,很多诗歌从题目便可对其内容略知一二。

(3)从诗歌描写景物(意象)的“冷”“暖”色调突破。诗歌是通过意象组合而成的,情感也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因此,可以通过意象的“冷”“暖”色调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

(4)从诗歌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句或诗眼突破。诗歌的关键词句、诗眼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考生可以从此要点来把握。那么哪些是关键词句呢?关键词句绝大部分在诗歌的最后两句(绝句)或最后两联(律诗),词一般是词的下片。

诗歌分类 第2篇

一、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种类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歌、送别诗等类。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胸有丘壑,认真比较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务求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二、让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

如:“月”表示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益《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将士同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如:“杨柳”蕴含送别离愁:无名氏《送别诗》中“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折杨柳》的曲子应运而生;李白《春城洛阳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就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被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如“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等等。

三、让学生把握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例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铺排、渲染、烘托、点化、用典、实虚结合、抑扬、叠词、互文、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表达技巧应加以系统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只孤立地分析一首诗而不渗入共性的内涵,往往导致学生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腿像柱子,摸到耳朵像扇子,摸到肚子像堵墙,这样是很难真正学好诗歌的。

其中用典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难点。古诗是很讲究用典的,它令诗歌更加丰富、生动、含蓄,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蕴,能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就采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中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援引史实,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故事。吕尚90岁在溪钓鱼,遇到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李白化用这两个典故,不但使诗歌含蓄形象,而且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的心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中“乘风破浪”是借了宗悫迷志的典故。这个典故是指宗悫年少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用此典故,毫无因袭痕迹,似如己出,十分自然地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出来。一首诗,连用三个典故借以抒发心中情感,如果没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懂得“垂钓碧溪”、“沉舟日边”和“乘风破浪”的典故内涵,恐怕学生难以洞悉诗人的内心世界,难以了解诗歌的意蕴。

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很自然地发出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诗人借用“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两个著名典故,怀念已故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如果当代学生不能很好掌握用典的内容和目的,就不能很好领会诗歌含义。

诗歌分类 第3篇

一、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等。

2.边塞诗思想内容归纳:

(1)反映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 。

(2)表达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的理想。

(3)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雄心以及怀才不遇的心境。

(4)抒写边思乡愁。

(5)对士兵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对他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6)盛赞奔赴沙场的勇士的英雄气概。

3.边塞诗歌鉴赏要点:

第一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第二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二、赠友送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或情随景迁、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4.赠友送别诗常用的意象:

(1)春草,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多喻离恨。

(2)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好友送别的离愁别绪。

(3)水,表达送别之情。

(4)美酒,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明月、高楼、行舟。

(6)此外,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这些地名如:长亭、渡口、江边、南浦、谢亭、阳关、古道、霸陵等。

5.赠友送别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彩比较悲凉,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悲凄,催人泪下。但也有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者;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4.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5.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诗歌分类 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改编

最近与两位老师闲聊诗歌教学,感觉很难备课、很难备透。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很多时候却把本来完

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枯燥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学生“诗意盎然”,我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诗歌教学,以“读”为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透。就是扫清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读熟,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明白诗人的写作目的;读透,顾名思义就是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透过诗人的写作背景、个人经历、诗人写诗时的环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意境。

前两者在教学中都比较容易把握,如果进入第三个层次,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能了解其中真味的就不会有多少了,现在每一年的中考都会有一道诗歌赏析题,赏析的是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意境。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积累,这一题的丢分率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知道别的学校,别的语文老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但我了解我们班的学生在做类似诗歌赏析的时候,题目虽然感觉不是很难,但由于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只强调诗歌的背诵默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曾经的我也一样,认为诗歌教学只要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就行了,事实证明,这是完全不够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在本不应该丢分的诗歌赏析中丢了分。

我觉得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上进入了一个误区,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狭隘的死胡同,只让学生熟读成诵会默写而忽略了其他,诚然,会读、会背、会默写也是诗歌教学最为主要的一部分,但它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把它作为全部,就忽略了诗歌教学的根本内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我们教学大多只注重前者。

然而,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考虑再三,决定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的方法。

我把初中阶段课内教读的诗歌全部找出来并将这些诗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叙事诗,如:《木兰诗》《陌上桑》;一类是抒情诗,如:《春望》《使至塞上》。然后我就想,平时我们阅读记叙文学生是很容易读出文章的内涵的,那在诗歌教学上能不能也进行类似的改革,让学生更为容易、更为长久地记忆呢?于是每教完一首诗歌之后我就布置一份课后作业,让学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记叙文,而且是有要求的记叙文,作为老师,我首先观察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观察这首诗运用的表达方式,这首诗的构思,然后对学生提出改编的要求,正常的改编要求有:同学们改编的文章中要有叙事、写景、抒情性的语言,并且自己设想一个符合诗人当时写作的环境,情感要与诗歌的情感一致,最重要的是,诗歌中的主人公一定得是第一人称“我”,不得抄袭工具书上的翻译,每一首诗的改编字数不少于500字,其实在第二天的检查中,70%的学生都写下了不下600字的作品。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我们班的学生在做诗歌阅读题的时候,

原来正常是50%左右的正确率已经能提高到80%左右了。

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很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运用第一人称,在叙事中融入写景抒情,让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更加细腻,记忆也更加长久;其次,设想当时诗人写诗的环境,对诗人的写作目的、诗歌的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知识的素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文化习惯,语文表达习惯,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分类 第5篇

关键词:第三代;命名;阐释;诗歌创作;诗歌批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95-05

在当代诗歌批评史上,许多批评概念在最初都有含混而模糊的特征,如“朦胧诗”、“新诗潮”、“第三代诗”、“后朦胧诗”、“90年代诗”等,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费神重新考察或重新审定”这些概念究竟是否名实相符已没有多大意义①,正如洪子诚所言,“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用哪一种概念都是可以改换的”,因此,一个概念是否准确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不过,洪子诚同时指出,“问题是赋予这个概念什么样的意义”,“你今天在用的时候赋予了它什么含义”②。“第三代”就是这样一个需要重新考察、审定、赋予意义的词,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情景中,重新梳理关于它的那些或明确或模糊的话语。

一、初遇“第三代”:混乱的命名

姜涛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当代诗歌写作的历史进程是一直伴随着对其自身的叙述和命名展开的,朦胧诗、第三代、后新潮、90年代……诗歌批评者与诗歌实践者们不断彼此抛掷着花样繁多的诗学词汇,以期廓清自身、指明方向、获取写作的合法性身份。”在他看来,有两类不同的批评主体分别行使着不同的叙述方式,“在诗人们那里,事先的写作纲领和宣言执行了自我叙述的功能”,“在诗歌批评与研究者们那里,惯常见到的是一种分类学模式”③。“第三代”就是这样一个由诗人们自我命名自我叙述,批评家们试图进行分类的诗学词汇,只是对批评家们来说,分类的进行首先在命名上就相当混乱。

在整合性的概念中,有以代际划分的,如“新生代”、“新世代”等;有以诗潮运动命名的,如“新诗潮”、“后新诗潮”、“后崛起”等;有延续朦胧诗的阐释框架的,如“后朦胧诗”;有以写作特征命名的,如“实验诗”、“探索诗”、“先锋诗”等,甚至后现代倾向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说法也开始出现。除此之外,还有把1980年代初、中期的诗歌混为一谈的其他分类法。如谢冕提出了现代意象诗、现代史诗、现代学院诗、现代工业诗、现代军旅诗、现代边塞诗等;吴开晋以生活写实派、西部诗歌派、神话史诗派、心灵感觉派、生活流诗派、生活哲理派、干预社会派、散文诗派、山水诗派、乡土诗派以及新古典派等命名,试图囊括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各种写作实践。这些分类方式混乱,所指常常交叉错乱的命名不仅未能使之前的“新诗潮”、“朦胧诗”概念更加清晰,而且让本已命名混乱的“第三代”更加模糊。同时,面对纷繁的诗歌文本,批评家普遍感到困惑和无奈。

郑敏的“诗歌理论探讨与创作研究陷入一片迷茫”的说法,显示出批评界面对复杂的诗歌现象在表述上的困难,尤其是整体性的描述只能借助之前的概念和阐释框架,继续以“新××”、“后××”的方式命名,或者无以名之,以“探索”、“实验”、“先锋”等来指称。但在一个缺乏中心,写作方式各异的时代,这类整合性的概念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例如“实验诗”这一提法,唐晓渡在《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序》中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实验’是诗的本质属性之一”,“作为人类自由创造天性的最高实现,诗较之其它精神生产总是显得格外活跃,格外无常,格外难以羁束,而每每令训诫者尴尬,规范者难堪”④,那么,既然“实验”是诗的本质属性之一,提出实验诗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为什么在此时又特指这一时期的某些诗歌?在该书的《跋》中,编选者王家新也承认,选30岁以下的诗人的作品,定名为“实验诗选”或许有点“以偏概全”,“并不意味着中、老年诗人没有进行探索,也不是说一些已成名的青年诗人失去了他们的意义”。可见,将“实验”、“探索”或“先锋”这样的词汇授予更年轻一代,不仅是“以偏概全”,也同样非常牵强。

不过,“以偏概全”这个词可能恰好可以概括当时诗歌批评的普遍状况及其无奈处境。诗歌文本的爆炸性增殖以及批评家与诗人们的各自为政与交流不畅,使得批评家在讨论诗歌现象、诗人时的具体所指差异非常大,各种试图以某个概念或几种特征来概括这一阶段的诗歌写作的论述方式,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有以偏概全的问题。因而,命名这一代诗人和诗的词汇虽然非常多,但也最为混乱。

二、自我命名:诗人的自觉

与之前“朦胧诗”、“新诗潮”这些词汇完全由批评家创造不同,“第三代”是当代诗歌史上第一个由诗人们自我命名自我阐释的词,诗人们不再谦卑地对批评家们说“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而是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诗人们理论自觉的开始。

诗歌分类 第6篇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