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苦学的原文与翻译 第1篇
《承宫樵薪苦学》原文翻译及启示
承宫樵薪苦学
先秦:佚名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注释」
少孤:少,年少;孤,丧父
明:精通;懂得。
授:传授;教。
诸:所有的。
好:喜欢,爱好,喜好。
怪:对......感到奇怪。
索:索要。
承宫:东汉人。
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樵薪:砍柴。
苦:干苦活。
庐:屋,此指书舍。
笞(chi).:用竹鞭鞭打。
数:几。
欲:想要,欲望。
勤奋能使不能人有所作为。
学习须勤奋。
承宫的特点是好学上进,吃苦耐劳。
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
葛洪苦学的原文与翻译 第2篇
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人物简介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阳游学。
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作为汉代的乡土名人,以后的《新繁县志》、《新繁乡土志》都记载了任末的事迹,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吴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学校歌》的第一句则写道“任先经苑起儒宗”,热情地赞美了任末在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上的历史功绩。
葛洪苦学的原文与翻译 第3篇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她的好学是世人所赞颂的典范。
范仲淹立志苦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固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今河南商丘。④辄zhé: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è: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训练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②既长 ( )
③辄以水沃面 ( )
④去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有 的作用。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参***】
2.①失去父亲成为孤儿
②在……以后,即长大以后。
④离开
3.(1)如果夜里读书时头昏懈怠,就用水洗脸。
(2)于是精通了“六经”的深意,慷慨激昂有治理天下的决心。
4.《岳阳楼记》,点明题旨,深化主题。
5.范仲淹苦学成才,树立天下之志。或者就用题目:范仲淹立志苦学。(意思对即可)
——《葛洪苦学》文言文原文与翻译(1)份
葛洪苦学的原文与翻译 第4篇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zhe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所藏典籍尽。乃负笈(ji)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选自李贽《出谭集》)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字词解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
葺(qi):修建。
排:推开
负:背负。
披:(1)用手分开【为本文中“披”释意】。
(2)翻阅。
榛:杂乱的草木。
负笈:背着。笈:书箱。
排:推开。
典籍:文献著作。
然:同“燃”,燃烧。
薪:柴草。
披览:翻阅。
寓意
葛洪刻苦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葛洪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不畏惧艰难险阻好好读书,而我们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更应该好好的学习。说明了我们要学习古人勤奋的学习,虽然不用像葛洪那样抄书读书,但刻苦学习后也许会***。
——欧阳修发愤苦学文言文翻译(精选一篇)
葛洪苦学的原文与翻译 第5篇
葛洪苦学的原文与翻译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zhe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所藏典籍尽。乃负笈(ji)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选自李贽《出谭集》)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字词解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
葺(qi):修建。
排:推开
负:背负。
披:(1)用手分开【为本文中“披”释意】。
(2)翻阅。
榛:杂乱的草木。
负笈:背着。笈:书箱。
排:推开。
典籍:文献著作。
然:同“燃”,燃烧。
薪:柴草。
披览: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