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第1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_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如《颜渊》篇中所述,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注本众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第2篇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的节选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敏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器。”
孔子曰:“闻宥有座器、 满则覆,虚则扳,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攻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敏。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敏:倾斜。②宥座:“宥”通“右”,座位右边。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
2、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日。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回答。
4、问答题。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_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学而》)
孔子说:_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_
2、子曰:_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学而》)
子说:_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_
3、子曰: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为政》)
孔子说:_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_
4、子曰:_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_(《为政》)
孔子说:_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_
5、子曰:_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为政》)
孔子说:_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_
6、子曰:_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_(《卫灵公》)
孔子说:_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_
7、子曰:_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里仁》)
孔子说:_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_
8、子曰:_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述而》)
孔子说:_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又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_
9、子曰:_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_(《泰伯》)
子说:_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_
10、子曰:_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_(《子罕》)
孔子说:_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_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第3篇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实行,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的重要**,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和宗法家族**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孔子论语为政篇)
从6月1日起,我发起了共读《论语》100天的活动,更好地帮助提升自己,和解决他人的问题。
我将每章的领读内容,同步到头条号,方便对《论语》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阅读和学习。今天领读的是《为政篇》的第1章,参考的是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和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论语》。
先简单介绍下这两位老师: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论语译注》,人称“注释准确、译注*实”,“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论语》注本,1958年出版,多次再版,2006年**书局出版《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截至2020年8月,已印刷250多万册,绝对的长销书。
华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华杉钻研《论语》30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朱熹、王阳明、刘宝楠、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
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中从春秋时期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之前在得到学习《跟华杉学品牌营销·30讲》,华杉老师说,他晚上不出门,不应酬,九点半就睡觉,早上5:30开始读书写作,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熟读并活用,认认真真打好基本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为政以德”,以自己的德行为根本。自己躬身实践,以身先之,自家持守于上,然后立法以整齐天下。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它自己不动,而众星都拱卫它,围着它转。
学而篇讲学习,为政篇讲**。
这一章节的学习心得分为三个部分:以德服人,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以德为政”,若是从字面上看,只要掌握好“政”和“德”字,这句话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政”不仅指**行为,也指管理一个团体或**,甚至是一个国家。“德”字也不是笼统指代道德,也可以将其理解成“良好的德行和思想”。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打的一个比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施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在古人的眼中,北极星就是宇宙的中心,除了能够用它辨认方向以外,所有的星辰都以它为中心。
“居其所”则是指代**者不能不胡乱指挥,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
因此,这句话按照现代的解释还可以翻译成:作为一个**者,若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者国家,应当有着良好的德行,成为**们的表率,才能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以德服人是指**者以良好的德行使**归顺、服从于自己的管理。这种以道德力量感化人民的****,是孔子以礼**的重要**主张,无论是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还是一般的管理方面,都有着同样积极的意义。
而作为一个**者,如何才能达到北极星的境界,让自己的追随者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呢?这还得先从“德”入手。
自古至今,无论是古时贤能的王侯将相,还是现代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大都是严以律己之人,对自身的品德修养极为重视。
比方说,当年的刘备若是从客观上分析,他的军政才干与曹操相比要差上不少,但是他在颠沛流离中招揽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等文武之才;在入川前后得到了黄忠、魏延、李严等卓异之士,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得以由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奋斗至三分天下的蜀汉**。
他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以德服人”。刘备的做法,倘若放到现代的企业管理上,依然适用。
作为**者,要如何做,以及做什么,才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让他们自愿跟随你打天下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一本书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不管他们是在企业机构内、*机构内、医院内,还是学校内,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这些训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下列5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001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应该将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002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003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能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004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甚至不做,两种事都做,反倒会一事无成。
005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管住自己,才是管住别人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办法。
古人说:正人先正己。这是对**伦理思想关于**者率先正己方能正人这一思想的表述,为儒家所倡导。
儒家“德治**”为政理念的重要构成。孔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明确的概括,比如: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第十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第十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就是北极星,帝王居中,大臣环绕。这种关系,其实作为品牌营很多老铁都是非常向往的,和用户之间关系紧密,和同仁之间关系紧密。
人生而**,却无往不在关系之中。每个人都有三样资本:人力、财务、关系。假设人力和财务资本相同,谁更会搞关系谁获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