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清明
xxx
佳节清明桃xxx,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xxx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xxx,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xxx,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xxx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清明二首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xxx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xxx卖卜钱。
xxx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xxx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名句赏析:xxx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明二首》是两首七言排律。写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初到潭州时。诗中有“右臂偏枯半耳聋”之句,足见诗人老病缠身,意绪不佳,漂泊日久,生活困极,无处安身,寄身舟船,北归不得,返乡无望,诗人怎能不愁。这两句是说,春日已至,春水上涨,而致洞庭湖湖面开阔;白蘋花白,老翁白头,势不可变,老病缠身,滞留许久,实愁杀人。语虽平淡,意境深远,“愁杀”二字读来令人泣下。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xxx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房琯事件是诗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xxx晋。
赏析: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xxx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xxx《xxx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xxx,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xxx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xxx《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察xxx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3篇
诗人简介
xxx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xxx先生,汉族,洪州分宁(xxx西修水)人。北xxx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xxx、xxx和xxx义素有“一祖三宗”(xxx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xxx并称为“苏xxx”;书法方面,他则与xxx、米芾、xxx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xxx”,但xxx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xxx。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4篇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xxx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xxx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xxx:清净冷落。
新火:xxx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xxx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xxx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作品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清明节到来,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在这里,“兴味”的.含义是: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xxx”,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只好强忍苦熬,设法将兴味转移到别的方面。
诗的前半首着重刻画一个被遗忘了的人,是怎样在形象和心境方面酷似“野僧_的情景。眼看别人欢度清明佳节,对比自己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到“兴味xxx_,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xxx”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_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清明时节,xxx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xxx。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xxx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6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xxx;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xxx,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xxx、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xxx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7篇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xxx野僧⑴。
昨日邻家乞新火⑵,
xxx与读书灯⑶
注释
⑴兴味:指意趣与兴致。
⑵xxx:清净冷落。一作“都来”。
⑶邻翁乞新火:向邻翁乞求新火。新火,xxx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译文
没有花供我欣赏,也没有酒供我消愁,我就是如此凄凉地挨过这清明佳节。私下里揣摸,我的意态与趣味,竟然等同于那山野小庙中青灯礼佛的老僧。昨天送走了寒食,我向隔壁老翁求来了新火,今天天曚曚亮,就赶快点着了窗前读书用的油灯。
作品鉴赏
清明是古人十分注重的节日,xxx每逢这天,家家赏花饮酒,出外踏青,热闹非凡。诗人本来就与花与酒有不解之缘,这天更该纵情欢乐一下。可是xxx这年的清明却过得很不堪,家贫没有酒,买不起花,也没有兴致出外去赏花,只好躲在家中,孤苦伶仃,他内心的凄楚可想而知。诗人要想把自己的一番寂寞清贫表现出来,可一下子又找不到适当的句子,想到无花无酒只是脱离凡尘、六根清净的苦行僧该过的日子,便拈出“野僧”二字来作譬喻,渗透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基调,又带有几分不忿与调侃在内。毕竟,诗人是很想和许多人一样,有花有酒,潇洒快乐地过好清明节的。
前两句集中写出了自己的.孤单贫困,后两句转而在苦中寻觅乐趣,寻找安慰。清明在寒食的后两天,寒食节照例要禁火,到清明前一天重点新火。唐宋时朝廷有清明日赐百官新火的例行恩典,而平民百姓则通常是一家钻木取火,分给亲戚朋友们用。诗人孤单一人,没有人赠新火,为图方便,就向邻家老翁求得火种。求来火种当然有其他多项用途,可诗单单强调,今天一清早,就赶忙用这火点燃了读书用的油灯。“读书灯”三字一出,就把前面似老僧般的愁苦扫到了一边,表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意趣。诗人对无花无酒的清明如何打发,也从这三字中找到了答案。同时,“晓窗”二字,又包有多种内涵,一是说自己爱惜光阴,刻苦读书;同时也是说碰到佳节,百无聊赖,无从发泄自己的愁闷,只好早早起床,借读书来暂时打发时间,医治自己不平的痛楚。
这首诗,写寒士过清明时的凄凉及独特的过节方法,选取了典型的事例,稍作点染,就把自己的清苦总结出来,也把自己的情趣表现了出来,用笔十分传神。xxx是xxx隐士,《宋史》说他“为诗清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他这首诗就写得很清苦,密切符合隐士身份。《xxx精华录》称赞xxx“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数杯村店酒,一首野人诗”,“皆能本色”,真应该把这首诗也包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