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课后总结 第1篇
(一)商品的含义:
1、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众多的商品中,这些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并学会判断商品和普通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一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于交换。
3、分析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商品之间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4、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课后总结 第2篇
情景教学法
(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1、利用幻灯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a。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得出:两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换
b。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得出:双方都互相需要——扩大的物物交换
c。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得出: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最好的办法是媒介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概括总结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办法。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2、这里须明确一个问题:
一般等价物,首先明确它是物——商品;其次,等价(物)说明该商品可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最后,一般(等价物)——它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法
(三)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xxx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产生过程。
得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归纳小结
货币课后总结 第3篇
1、货币与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结算与信用工具
人们在日常经济往来中,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帐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这些结算工具具有现金结算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更简便、实用、高效和安全。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3、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汇率是经常变动的,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我国和世界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课后总结 第4篇
第一章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看看,了解接下讨论的一些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主要掌握的一个重点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整个体系中绝大部分设计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会降低市场效率不利于市场发展,所以市场效率也是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市场效率越高交易摩擦会越小
第三章还是看看就好,但是要知道M1,M2,M3分别包括哪几项,特别是M1,这个是后面章节中研究货币供给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