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xxx。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第2篇
xxx,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xxx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xxx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褒禅山记》是xxx在xxx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1、疑难句释.
余xxx,又以xxx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①于:从。“xxx”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xxx,又以(之)xxx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xxx》)(使……挨饿)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xxx世家》) (使……愤怒)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xxx蝉。(《西江月》)(使……受惊、使……鸣叫)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使……起舞、使……哭泣)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使……喝)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①蒋氏大戚,xxx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使……活下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使……学习)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跟从)
④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使……吃)
3.动词作状语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跑着)
忽啼求之。(《伤仲永》)(哭着)
数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但比较少见。
①“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梁惠王上》)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以上几例中的“一”、“二三”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统一”、“数次改变”。
“使动”和“意动”的辨析
“使动”和“意动”都是词的活用,二者结构相似,但有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上:
(1)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如“使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变为什么”的意义;而用如“意动”的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感到)它怎样”,或者“把它当成(看作)什么”的意义。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例中“利其然”是“认为这样做有利”的意思,“利”,形容词用作“意动”;例“活之”是“使之(他)活”的意思,“活”用作“使动”。
(2)表现的主客观不同。“使用”必须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客观的变化,“意动”的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变化,只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因而“使动”的主语可以是人或物,而“意动”的主语一般只能指人。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主语“春风”是指物,“春风”使江南岸发生了变化(绿),因而“绿”用作“使动”。再如前例中“父”指人,主语(父)主观上认为“其然”有利,因而“利其然也”的“利”是意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