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手法总结 第1篇
自然界中的景物,往往既和时令相关,又和地域相关。一年四季,一日之内,时间不同,景色就不一样;天南地北,山川田野,地方不同,景色也不会一样。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有时由于自然现象的互相影响,景物也会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写景,要符合当时当地的真实情况。有一个小朋友写了一篇描写夜景的文章,用上了_月圆如镜,繁星满天_这样的语句。其实,这是不符实际情况的,因为自然现象中,_月一明_了,_星_自然就_稀_了。写景不真实,不仅会闹笑话,还会使人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产生怀疑。要想把景物写得真实可信,平时就要留心观察,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笑话。
写景手法总结 第2篇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xxx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xxx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写景手法总结 第3篇
(以下都是答题套路,答题时必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一)一般开头:
1.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设疑开头: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三)写景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四)直切式开头: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写景手法总结 第4篇
(以下都是答题套路,答题时必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 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 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局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5、以景作结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写景手法总结 第5篇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xxx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xx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写景手法总结 第6篇
社会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状态的描写。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
记叙社会环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要把最能反映时代或场所特点的东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⑵ 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写。
⑶ 要作必要的说明和介绍,从而使读者了解人物生活或事件产生的背景,了解事件的作用。
写景手法总结 第7篇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xxx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xxx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xxx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xxx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xxx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xxx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写景手法总结 第8篇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xxx《绝句》“两个xxx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xxx上有成对xxx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xxx刚抽嫩芽。“两个xxx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写景手法总结 第9篇
1、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3、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4、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情节作用题答题“2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写景手法总结 第10篇
记叙游览经过,就是写游记。游记是把记叙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记叙文。
写好游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 要抓住特点,精选材料。涉足名胜古迹,往往步移景换,目不暇接,风光人情,处处诱人。如果写作时不分主次,不加选择地逐一罗列,那么写出来的势必平平淡淡,如同一本流水帐。所以落笔之前,务必把观赏来的景物来一番比较和鉴别,去粗取精,xxx主次,确定需要重点写的有关景物。一般来说,可以着重记叙那些特色鲜明的景物,写自己印象特别深刻感受特别强烈的景物,在记叙描述中,要尽力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来。
⑵ 要把游踪写清楚。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游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
⑶ 要结合历史文物或遗迹展开联想。
写景手法总结 第11篇
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能把景物描写的更加生动。 拟人,是指运用想象,把事物当人写。用拟人方法描写景物,能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用拟人法,必须找到景物与人直接的相似点。
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与它有相似点的事物,也叫打比方,比喻用的确切,浅显易懂,能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美丽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要使比喻确切,必须学会在观察的同时展开联想,想想这个景物与什么事物想象。再想想,它们在哪里想象,找出两者的相似点,相似点找的越准,比喻也就越确切。找相似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轮廓相似,颜色相似,声音相似,长短大小相似,动态相似等等。 例如: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期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
7.立体描写
色、形、音、势都有所谓立体描写,就是抓住景物的形、色、态、势、音、味等方面的特点,全方位地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例如:《观潮》一文中关于潮来之时壮观景象的描绘,就属于立体描写:一是有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二是有形——那条白线很快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白色城墙;三是有色——白线,白色战马,白色城墙;四是有势——xxx越来越近,犹如千万xxx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写景物,就应该这样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各个方面都具体的描写出来。
写景手法总结 第12篇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xxx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xxx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xxx自可留”,诗人xxx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xxx,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写景手法总结 第13篇
开头:①给全篇定下叙述或感情基调;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
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
人物描写中: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地位,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
主背景:象征主题。
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或形象;前后照应。
结尾:深化主旨;照应开头;以景作结,含蓄蕴藉。
写景手法总结 第14篇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xxx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xxx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写景手法总结 第15篇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具体描写,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内容来,比如我们观察水的特点,可从水面的颜色,流动,浪潮,倒影,水中的船舶等方面来进行。
2.抓住景物的特征,多角度写景
要写出景物特点,是指要把一种事物与其它物的不同之处写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3.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