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原文赏析 第1篇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xxx:“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xxx,通达xxx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xxx说:“xxx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xxx:“xxx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xxx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xxx,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xxx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xxx道歉:‘很对xxx先生!我们以为是xxx,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xxx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xxx》原文赏析 第2篇
《xxx》二则知识点归纳之原文赏析
鹓雏(yuānchú)比喻意:xxx,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xxx,极力追求功名xxx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xxx。
说明xxx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xxx的人。xxx是个醉心于功名xxx,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鹓雏(yuānchú)的故事里,鹓雏(yuānchú)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xxx猜忌君子的.小人。xxx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chú),将xxx比作鸱,把功名xxx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xxx。xxx没有直言痛斥xxx。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xxx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人物特点
xxx: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
xxx: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中心思想xxx将自己比作鹓鶵(yuānchú),将xxx比作鸱,把功名xxx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xxx的立场和志趣,讽刺xxx醉心于功名xxx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xxx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xxx往见xxx,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xxx,指责xxx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yuānchú)”“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yuānchú)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xxx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xxx和xxx本是朋友,xxx先于xxx而逝,在《xxx·徐无鬼》中表现了xxx对墓中的xxx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xxx无意于功名xxx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xxx》原文赏析 第3篇
南xxx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xxx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xxx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xxx》原文赏析 第4篇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xxx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xxx:“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忤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xxx笑道:“你不是不明白: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xxx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xxx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xxx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xxx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xxx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xxx》原文赏析 第5篇
《xxx·逍遥篇》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何偃,字仲弘,庐江人,司空尚之中子也。举秀才,除xxx参军,召为太子洗马,不拜。元嘉十九年,为xxx,除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时义阳王昶任东官,使偃行义阳国事。二十九年,太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曰:“伏计贼审有残祸①,歼殄非难,诚如天旨。今虽庙算②无遗,而士未精习。边民流散,多未附业。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③未归,创痍未起。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xxx。窃谓当今之弊易衄④,xxx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⑤,以齐天道。”帝不悦,迁始兴xxx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元凶xxx⑥,以偃为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权要,时为寒心;而尚之及偃善摄机宜,曲得时誉。
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改领骁骑将军,亲遇隆密,有加于旧臣。转吏部尚书。尚之去选⑦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侍中xxx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相得甚欢。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及偃代竣领选,竣愈愤懑,与偃遂有隙。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上表解职,告医不仕。世祖遇偃既深,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时上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素好谈玄,注《xxx·逍遥篇》传于世。大明二年,卒官,时年四十六。世祖与颜竣诏曰:“何偃遂成异世,xxx长往。与之_,重以姻媾,临哭伤怨,良不能已。往矣如何!宜赠散骑常侍、金xxx大夫,本官如故。”谥曰靖子。
【注】①残祸:指北魏内部发生混乱。②庙算:指战略战术。③流佣:指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④衄:nǜ,挫败。⑤含垢藏疾:形容宽容大度。⑥元凶xxx:指太子刘邵杀死xxx自立为帝。⑦选:指负责举荐官吏之事。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访之群臣 访:看望;访问。
B. 薄之则势艰薄:接近;迫近。
C. 领太子中庶子 领:兼任。
D. 尚之去选未五载 去:离开。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部表明何偃备受宠信的一组是( ) (3分)
①使偃行义阳国事 xxx兴xxx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③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 ④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
⑤上表解职,告医不仕⑥名医上药,随所宜须
A. ③④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⑥ D. 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偃父子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何偃的父亲xxx之担任过司空、尚书令等,何偃本人所任官职礼部尚书也对朝廷人事有一定干预权。
B.何偃勇于进谏,力xxx北伐。太祖想趁北魏内乱发动战争,何xxx时机不到,北伐容易引发国内矛盾,应兴利除弊,顺应天道。
C.何偃为官机敏,有赞誉之声。xxx父继位后,何偃父子同处权力巅峰,虽使人为之战栗,但父子二人皆因巧于处事而赢得赞誉。
D.何偃官位高,引发同僚不满。何偃和侍中xxx在门下省为官,起初二人相处比较融洽,但后来因何偃升职逐渐招致颜竣的不满。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伏计贼审有残祸,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5分)
(2)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 (5分)
参考答案:
1.(3分)A(访:咨询,询问)
2.(3分)B(②这一官职实为被贬任;⑤是说何偃看到颜竣权大,自己托病不再任职。)
3.(3分)B(“应兴利除弊”无中生有,原文“含垢藏疾”是说要有包容的气量。)
4.(10分)
⑴(5分)
我想到了北魏确实有祸乱,趁机歼灭(北魏)不是难事,确实如同皇上的看法。(“审”“歼殄”“天旨”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⑵(5分)
xxx认为地位显赫、受到的恩遇深厚,应该担任更大的官职,但官位等级与何偃相同,没有什么差别,心里略微不高兴。(“任遇”“隆密”“重大”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何偃,字仲弘,庐江郡人。司空xxx之的二儿子。(州里)举荐他为秀才,(朝廷)任命他为xxx参军,又征召他任太子洗马,(他)不接受。元嘉十九年(442年),何偃任xxx,升任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等官职)。当时义阳xxx为太子,让何偃代理义阳国事。元嘉二十九年,太祖想再次北伐,就此事咨询大臣们的意见。何偃说:“(我)想到了北魏确实有祸乱,趁机歼灭(北魏)不是难事,确实如同皇上的看法。如今虽然朝廷谋划得周密无漏洞,xxx缺乏严格训练。边境地区的人民流亡逃散,大多数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淮、泗几个州消耗巨大,在外面的民工都还没有返回,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未痊愈。况且,攻与守的情况不一样,敌我双方情形不同,我们要靠近他们就会形势艰难,包围他们又荒废时间,进退维谷之间奸诈欺骗的事就会更迭而起。我认为现在的不利形势很容易导致挫折。敌人威胁并不大,(因此我们)应该有包容的气量,以顺应天道。”皇上不高兴,让何偃担任始兴xxx的征北长史、xxx太守之职。元凶杀君称帝,让何偃任侍中,负责起草诏书及其颁布。当时xxx之任司空、尚书令,何偃在门下省,父子二人同居权要之位,当时的人都为此战栗;但因他们擅长处事,赚取了当时舆论的'赞扬。
恰逢世祖即位,何偃的职位待遇都没有改变,任大司马长史,升侍中,兼任太子中庶子。改任兼任骁骑将军,皇上对他恩遇非同一般,比对前朝旧臣还要更优厚亲密。转任吏部尚书。尚之离开这铨选之职不满五年,何偃又继其父之后任此要职,世人都认为这是荣耀。侍中xxx这时也开始发迹,和何偃都在门下省,两人相处融洽,非常快乐。xxx认为地位显赫、受到的恩遇深厚,应该担任更大的官职,但官位等级与何偃相同,没有什么差别,心里略微不高兴。到何偃代替他总领铨选时,xxx加愤懑不平,与何偃就有了隔阂。颜竣当时的权势倾动朝野,何偃心中十分不安,因而有了心悸的毛病。他上表给皇帝请求辞去职务,称要治病不能做官。世祖对何偃非常器重,名医好药,听他使用,何偃的病终于治好了。当时皇上的长女山阴公主深得宠爱,皇上将她许配给何偃的儿子何戢。何偃平常喜欢谈玄,注释《xxx?逍遥篇》流传于世。大明二年死于官任上,时年四十六岁,世祖下诏给xxx:“何偃虽然死了,其xxx长往不返。我和他相处很好,又加上儿女亲家,痛哭悲伤实在难以自已。他去了,有什么办法啊!应赠他散骑常侍、金xxx大夫,原来的官职不变。”谥号为靖子。
《xxx》原文赏析 第6篇
xxx《天地》原文及译文
【题解】
“天”和“地”在xxx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xxx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无心得而鬼神服”,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第二部分至“大小,长短,远”,通过“夫子”之口,阐明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写一寓言小故事,说明无为才能求得大道。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说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第五部分至“退已”,说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么踪迹。第六部分至“XX乎耕而不顾”,对比无为和有为,说明有为而治必然留下祸患。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归本真。第八部分至“是之谓入于天”,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第十部分至“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借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心,拒绝社会的进步,提倡素朴和返归本真。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谓混冥”,分别描述了“圣治”、“德人”和“神人”。第十二部分至“事而无传”,进一步称誉所谓xxx时代的无为而治。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叹世人的愚昧和迷惑。余下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xxx和声色,貌似有所得,其实是为自己设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丧失了人的真性。
【原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②;人卒虽众③,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无为也,天德而已矣⑥。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⑦,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⑧,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观而万物者应备⑨。故通于天下者,德也⑩;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11);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12),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3),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xxx而百姓定(14)。《记》曰(15):“通于一而万事毕(16),无心得而鬼神服。”
【注释】
①化:变化,运动。均:均衡,这里指出于自然。
②治:这里指万物各居其位,各有所得。
③人卒:百姓。
④原:本原xxx:自得,即从道的观念出发对待自我和对待外物的顺任态度。
⑤玄古:遥远的古代。君:用如动词,“君天下”即君临天下,统驭天下。
⑥天德:听任自然,顺应自得。
⑦道:xxx笔下的“道”常常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归根结蒂是没有区别的,齐一的;一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非人为所能改变。这里侧重后一含意。言:名,称谓;古人认为能言者必须名分正,名分正方才有谈论的可能。
⑧分:职分。
⑨:“泛”字之异体。“观”即遍观。备:全;自得而又自足的意思。
⑩本句连同下一句,有的藏本为三个分句:“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就句间关系和所述内容的前后因果看,分述于“道”、“德”、“义”三句更为合理些。然这里的注和译仍从旧本。
(11)事:指万事万物因其本性,各施其能。
(12)兼:并同,合于;这里含有归向的意思。
(13)畜:养育。
(14)渊:水深的样子。“xxx”指深沉清静,不扰乱人心。
(15)记:旧注指一书名,为老子所作,但已不可考。
(16)一:这里实指道。
【译文】
天和地虽然很大,不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归根结蒂却是同一的;百姓虽然众多,不过他们的主宰却都是国君。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说,遥远的古代君主统驭天下,一切都出自无为,即听任自然、顺其自得罢了。
用道的观点来看待称谓,那么天下所有的国君都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用道的观点来看待职分,那么君和臣各自承担的道义就分明了;用道的观念来看待才干,那么天下的官吏都尽职尽力;从道的观念广泛地观察,万事万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贯穿于天地的是顺应自得的“德”;通行于万物的是听任自然的“道”;善于治理天下的是各尽其能各任其事;能够让能力和才干充分发挥的就是各种技巧。技巧归结于事务,事务归结于义理,义理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于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说,古时候养育天下百姓的统治者,无所追求而天下富足,无所作为而万物自行变化发展,深沉宁寂而人心安定。《记》这本书上说:“通晓大道因而万事自然完满成功,无心获取因而鬼神敬佩贴服。”
【原文】
夫子曰①:“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②!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③。无为为之之谓天④,无为言之之谓德⑤,爱人利物之谓仁⑥,不同同之之谓大⑦,行不崖异之谓宽⑧,有万不同之谓富⑨。故执德之谓纪⑩,xxx之谓立(11),循于道之谓备(12),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13),沛乎其为万物逝也(14)。若然者,藏金xxx,藏珠于渊(15),不利货财(16),不近贵富(17);不乐寿(18),不哀夭;不荣通(19),不丑穷(20);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21),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22)。显则明,万物一府(23),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x乎其清也(24)。金石不得(25),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26)。万物孰能定之!夫xxx之人(27),素逝而耻通于事(28),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29)。故其德广,其心之出(30),有物采之(31)。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xxx者邪!荡荡乎(32)!忽然出(33),勃然动(34),而万物从之乎(35)!此谓xxx之人。视乎冥冥(36),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37);无声之中,独闻和焉(38)。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39),神之又神而能精焉(40)。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41);大小、长短、远(42)。”
【注释】
①夫子:即xxx,xxx后学者对他的敬称。一说“夫子”指“老子。”
xxx:盛大的样子。
③刳(kū):剖开并挖空。“刳心”指掏空整个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
④无为为之: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即不为而为的意思。
⑤无为言之:用无为的态度去谈论,即不言而言的意思。
⑥爱人:给人们带来慈爱。利物:给万物带来利益。
⑦不同同之:使各各不同的万物回归到同一的本性。
⑧崖:伟岸,兀傲。异:奇异。“崖异”连在一起,含有与众不同的意思。宽:宽容。
⑨有万不同:指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
⑩执:保持,持守xxx:这里指人的自然禀赋。纪:纲纪。
(11)立:指立身社会建功济物。
(12)循:顺。
(13)韬:包容,蕴含。事心:建树之心。
(14)沛:水流湍急的样子。逝:往,归向。
(15)藏:亦作“沉”。
(16)不利货财:不以货财为利。
(17)近:接近、靠拢,引申为追求。
(18)不乐寿:不把寿延看作快乐。
(19)不荣通:不以通达为荣耀。
(20)丑:羞耻,“不丑穷”就是不把贫穷看作是羞耻。
(21)拘(gōu):通作“钩”,取的意思。一:全。私分(fèn):个人分内的事。
(22)王(wàng):称王的意思,“王天下”即称王于天下,也就是统治天下。处显:居处显赫。
(23) 一府:归结到一处。
(24)x(liáo):清澈的样子。
(25)金石:这里是借指用“金”和“石”所制成的钟、磬之类的器皿。
(26)考:敲击。
(27)xxx之人:xxx之人。本文讨论治世之事,故所谓xxx之人,也即真正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人。
(28)素:朴质。逝:往。耻通于事:就是以通晓于琐细之事为耻。
(29)本原:这里指万物的根本和原始的真性。神:神秘莫测的境界。
(30)出:显现,感应。
(31)采:求;这里指外物的探取。
(32)荡荡:浩渺伟大的样子。
(33)忽然:无心的样子。
(34)勃然:义同于“忽然”。“动”与上句的“出”都是指有所感而后有所反应的意思。
(35)从:跟随。
(36)冥冥:幽暗、深渺的样子。
(37)晓:xxx。
(38)和:唱和,xxx。
(39)能物焉:意思是能够从中产生万物。
(40)能精焉:即能够从中产生出精神。
(41)骋:驰骋,纵放。要:总,求。宿:会聚,归宿。
(42):同修,高、长的意思。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盖和托载万物的,多么广阔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开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无为的态度去说就叫做顺应,给人以爱或给物以利就叫做仁爱,让各各不同的事物回归同一的本性就叫做伟大,行为不与众不同就叫做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赋予的禀性就叫纲纪,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济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养完备,不因外物挫折节守就叫做完美无缺。君子明白了这十个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济物的伟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汇聚一处似的成为万物的归往。像这样,就能藏黄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渊,不贪图财物,也不追求富贵;不把长寿看作快乐,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达看作荣耀,不把穷困看作羞耻;不把谋求举世之利作为自己的职分,不把统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处于显赫的地位。显赫就会彰明,然而万物最终却归结于同一,死与生也并不存在区别。”
先生还说:“道,它居处沉寂犹如幽深宁寂的渊海,它运动恒洁犹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石制成钟、磬的器物不能获取外力,没有办法鸣响,所以钟磬之类的器物即使存在鸣响的本能,却也不敲不响。万物这种有感才能有应的情况谁能准确地加以认识!具有xxx而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应该是持守素朴的真情往来行事而以通晓琐细事务为羞耻,立足于固有的真性而智慧通达于神秘莫测的境界。因此他的德行xxx而又虚广,他的心志即使有所显露,也是因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应。所以说,形体如不凭借道就不能产生,生命产生了不能顺德就不会明达。保全形体维系生命,建树xxx彰明大道,这岂不就是具有xxx而又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吗?浩渺伟大啊!他们无心地有所感,他们又无心地有所动,然而万物都紧紧地跟随着他们呢!这就是具有xxx而又居于统治地位的人。道,看上去是那么幽暗深渺,听起来又是那么寂然无声。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明的真迹,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万xxx的共鸣。幽深而又幽深能够从中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从中产生精神。所以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时时驰骋纵放却能总合万物成其归宿,无论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是高还是远。”
【原文】
xxx游乎赤水之北①,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②,遗其玄珠③。使知索之而不得④,使离xxx之而不得⑤,使粟杆髦而不得也⑥,乃使象罔⑦,象罔得之。xxx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释】
①赤水:虚拟的水名。
②还(xuán):通作“旋”,随即、不久的意思。
③玄珠:喻指道。
④知(zhì):xxx的人名,寓含才智、智慧的意思。索:求,找。
⑤离xxx人名,寓含善于明察的意思。
⑥耍ǎ悖瑷)诟:xxx的人名,寓含善于闻声辩言的意思。
⑦象罔:xxx的人名。“象”指形,“罔”则指“无”或“忘”,因而“象罔”之名寓含无智、无视、无闻的意思。
【译文】
xxx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粟溉パ罢乙参茨苷业健S谑侨梦拗恰⑽奘印⑽尬诺南筘枞パ罢遥而象罔找回了玄珠。xxx说:“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够找到吗?”
【原文】
尧之师曰许由①,许由之师曰m缺,m缺之师曰xxx,xxx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m缺可以配天乎②?吾藉xxx以要之③”。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④!m缺之为人也,聪明敝⑤,给数以敏⑥,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⑦。彼审乎禁过⑧,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⑨。xxx本身而异形⑩,xxx尊知而火驰(11),xxx为绪使(12),xxx为物w(13),xxx四顾而物应(14),xxx应众宜(15),xxx与物化而未始有恒(16)。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17),可以为众父(18),而不可以为众父父(19)。治,乱之率也(20),北面之祸也(21),南面之贼也(22)。”
【注释】
《xxx》原文赏析 第7篇
xxx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xxx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xxx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xxx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xxx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xxx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xxx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xxx》原文赏析 第8篇
《xxx与xxx游于濠梁》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xxx和xxx在桥上游玩,xxx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xxx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xxx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xxx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xxx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xxx》原文赏析 第9篇
xxx二则原文及翻译
xxx二则原文及翻译
xxx相梁
xxx相梁,xxx往见之。
【译文】xxx做了xxx的'宰相,xxx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xxx曰:“xxx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xxx说:“xxx到xxx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xxx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xxx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xxx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xxx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xxx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xxx来吓我吗?”
xxx与xxx游于濠梁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xxx与xxx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xxx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xxx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xxx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xxx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xxx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xxx》原文赏析 第10篇
一天,xxx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xxx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xxx:
凤兮凤兮,何xxx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xxx知载;
祸重于地,xxx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xxx。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xxx:“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xxx:“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不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xxx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xxx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xxx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
xxx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xxx,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xxx:“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最新范文
《xxx》原文赏析 第11篇
南xxx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xxx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xxx槁木⑥,而心固可xxx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xxx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xxx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xxx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xxx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xxx游:子綦的学生,姓xxx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xxx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xxxxxx綦,意思是南xxx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