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的失对现象(精选3篇)

xxx诗歌中的失对现象 第1篇

[摘要]xxx一生写过1400余首诗。

他以诗宽心,以诗遣兴,“山鸟山花吾友于”,花鸟鱼虫,草木城池,皆可以入他的诗中,而其中要算以燕子这个意象为最频繁。

他的所有诗作中,共出现了53次燕子,数目不可谓不多。

这53只燕子之中,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衬托作用,感情色彩,有欢愉的燕子,有悲伤的.燕子,有可爱的燕子,有讨嫌的燕子,总之,不一而足。

考察xxx诗歌中的这些燕子的意象,或许可以窥见xxx海涵地负、无所不包的艺术宽容性,对于研究xxx的诗歌,不无裨益。

[关键词]xxx诗歌 意象 燕子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部分。

它和声律一同构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体。

意象的语源,最早出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但那时,关于“意”跟“象”只是用于算卦上,而且意跟象分开。

最早将意象一词,用于文学评论的,是xxx,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到:“……然后使玄解之宰,学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近。”自后来,意象便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那么,何谓意象呢?所谓象,是指物质世界的客观表象,比如一棵树,一阵风;所谓意,即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包括诗人的感情在内。

xxx诗歌中的失对现象 第2篇

摘 要:xxx作为律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将律诗推向巅峰,并赋予七律以创新性,打破了固定的谱式,创成一种“拗格律诗”。

以往将不合律的诗歌认为是古体诗,排除于律诗范围之外的做法太过武断。

研究xxx诗歌中的失对现象,应结合xxx诗集中失对诗歌的整理、xxx所处的时代和古今语音的演变进行多方位地分析。

关键词:xxx 失对 律诗

一、引言

xxx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以祖父杜审言为荣,致力于格律诗创作。

他曾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宗武生日》),将诗歌创作当作家族事业,并告诫其子继承父志。

xxx擅作律诗,其律诗严谨而技艺高超,创作时“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而“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的自我评价更是让我们看到xxx律诗创作的不断完善。

然而,在xxx的一千多首律诗中却有不少失对的诗句。

明代高檬《唐诗品汇》卷三有云:“少陵七言律法独异诸家,而篇什亦盛”。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xxx例七律凡律》也指出:“七言律诗至xxx而曲尽其变。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xxx两大。”xxx律诗“独异诸家”的表现之一,就是律诗“拗体”的形成。

失对作为律诗“拗体”的一种,今人研究甚少,且研究至今仍争议颇多,疑点重重。

本文研究的是xxx《钱注xxx》中所入的xxx诗歌 。

二、xxx诗歌失对类型分析

(一)绝句中的失对现象

xxx绝句诗的篇幅相对律诗而言要小,诗句能够灵活改动的空间不大。

从形式与结构上来说,绝句诗出现失对现象的概率比较小。

xxx的《钱注xxx》中总共收入542首绝句,出现失对现象的诗歌占7首,且皆为xxx漂泊西南时期所作的七言绝句诗。

其中,在成都及锦汉梓州时,有4首出现失对现象的绝句诗:《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三绝句》《戏为六绝句》;行过戎州、渝州,和居住在云安、夔州时有1首:《夔州歌十绝句》;居住在夔州时出现1首:《解闷十二首》;大历三年正月,起峡中,至江陵,到湖南时出现1首:《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由此可见,自送xxx还朝后,xxx迁家到锦州、梓州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较多失对的绝句诗,而此前并不存在,此后也只是偶尔出现。

(二)律诗中的失对现象

xxx的五律韵律严谨精细,但其中出现失对的诗歌也不少,而且几乎全部表现为上句第二字、第四字都用平声字或都用仄声字。

因为“七言难工”,加上xxx对规则的摒弃,使得七言律诗多出现失对现象。

收入《钱注xxx》中的xxx的律诗篇数有九百一十六首,而存在失对现象的就有50首之多,其中五律占27首,七律23首。

其中,天宝未乱及陷贼中所作的诗歌中有失对现象的五律2首,七律2首;陷贼与为官时期的有五律3首,七律2首;漂泊西南时期的有五律22首,七律19首。

在成都所作的有五律3首,七律4首;在成都及锦汉梓州所作的有五律10首,七律4首;行过戎,渝州,居云安、夔州所作的有五律3首,七律4首;居夔州所作的有五律4首,七律5首;大历三年正月,起峡中,至江陵,及湖南所作的有五律1首,无失对七律;自公安发,次岳州及湖南所作的有五律1首,七律2首。

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xxx律诗中的失对现象多存在于其早期的诗歌中,数量变化上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呈抛物线状。

就其晚年而言,这结果无疑与xxx对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评价相差无几。

因此,不妨对xxx诗歌中存在的失对现象进行一番仔细地探讨。

三、xxx诗歌失对的原因分析

(一)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1.古今古音的发展变化

语言三要素中,语音的发展演变最快,从唐朝至今,有许多语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研究xxx诗歌失对现象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念平声的字如今却念成仄声,比如:“看、过、浪、论、俱、场”等。

不妨就以这六个字为例加以分析。

在北宋陈彭年于xxx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广韵》一书中,“看”是“苦寒切,上平25寒”,而宋末xxx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记载“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这说明,“看”字在唐代是平声,到了宋朝后期,出现了仄声的念法。

即使在现代汉语中,“看”字仍然是多音字,有平有仄,但是字义不同。

因此,“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李监宅》)“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题xxx隐居》)“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赠xxx补阙》)等诸如此类的诗句,在今天看来是失对的,在唐朝却是符合律诗平仄规律的。

经过前人的考证,“过”字在诗句中不论是作名词还是作动词,都存在平仄两用的情况,即“过”的古音为平仄两用,且两韵部字义不变。

在《钱注xxx》中,有不少将其用作平声的诗歌,例如“不过行俭德,盗贼本xxx。”(《有感五首》其三)“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送元二适江左》)“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赠xxx秘书别三十韵》)。

在中古音韵里,“浪”字鲁当切,“论”字卢昆切,“场”字直良切,“俱”字举朱切,此皆为平声韵部。

虽然语音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字变平为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如今的读法而将上述文字认定为仄声。

因此,上述例子就唐代的音韵系统而言,是算不上失对的。

2.双声叠韵

xxx虽然严守律诗粘对规律,但更为注重细密的双声叠韵之美。

清人xxx在其著作《xxx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中指出:“双声叠韵,分而言之,三百篇所早有。

沿及两汉魏晋,莫不皆然。

但尔时音韵之学未兴,并无所谓双声叠韵名目,故散见而不必属对也。

自沈约创四声切韵,有‘前浮声,后切响’之说,于是始尚对者。

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

唐初律体盛行,而其法愈密,惟少陵尤熟于此,神明变化,遂为用双声叠韵之极则。”(《xxx双声叠韵谱括略》卷一)。

就以下诗句为例:

(1)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 ) (2)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陪xxx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

(3)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西阁夜》)

(4)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

(《赠xxx秘书别三十韵》)

其中,(1)(2)两句中的标记处为叠韵词,(3)(4)两句中的标记处为双声词。

双声叠韵相互交错,或彼此对应,使得律诗的声调更为和谐,虽然出现了失对现象,但仍可视为xxx对律诗平仄格律的加强。

换言之,平仄规则的应用与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都是为了让律诗的声调更加和谐,当二者不可兼得时,xxx选择了更合适的后者。

当双声叠韵词更胜一筹时,xxx会挣脱律诗框架的束缚,舍平仄对仗而求音律和谐。

由此可见,xxx对于律诗创作并非只是遵循格律,还有所创造,可以说得上是“戴着镣铐跳舞”。

(二)社会原因

1.文化原因

唐朝的科举考试以诗歌为主,因此xxx行一时,文人墨客多擅长诗歌创作,律诗在唐朝也初现模型。

唐人殷[《河岳英灵集》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备矣”,可见在xxx生活的年代,律诗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还不成熟,其规则也不完备,期间有些诗歌仍然是古律混杂的“齐梁体”。

因此,xxx早期的律诗创作虽格律严谨,且数量不多,但其所作的律诗不成熟,仍出现失对现象,这跟律诗规则不完备有很大关系。

自古时势造英雄。

xxx一生坎坷,战乱漂泊的几年,饱受战乱之苦,见到了太多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世间景象,使得他更接近下层百姓。

期间,他的思想逐渐转变,其诗歌宣泄内心情感和反映现实社会的意味越发浓厚,抒发心中爱国爱民之情的想法远远大于吟风弄月之心,对诗歌的追求亦不仅限于对形式和格律的严谨塑造,而是人格形象的“诗意化”。

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古体诗的题材更广,更有利于抒情。

受到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精神的影响,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感,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当情感的抒发和韵律规则相冲突时,xxx毅然决然地选择反映现实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追求“意趣为上,诗律别之”的诗意化创作。

xxx诗歌的转变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随着xxx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人生感慨越来越深沉,他的七律中注入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格律诗跳出上层文化圈,走向大众文化。

刘辰翁评曰:“小纵绳墨,最是倾倒,律诗不甚缚律者。”(《唐诗品汇》卷八四引)。

他此时的创作自由洒脱,不受束缚,绝非为了入仕将自己限定在一个狭隘的领域。

相比年轻时多受文人骚客、世族贵胄追捧,此时他的读者多了许多下层平民百姓。

为了使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读懂,他使诗句平民化、明白晓畅,这就难免出现失对现象。

例如:“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绝句漫兴九首》其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这些诗歌通俗易懂,诗中意象也极具乡村色彩。

xxx说:“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人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艺概》卷二)即xxx在成熟的律诗形式中有意识地渗入古体诗加以创新,探索便于抒情的新格律形式。

正如xxx自己所说的“觅句新知律”(《又示宗武》),在格律诗走向成熟之后,他对格律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认为“运古人律”更能纵意所如。

期间,“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悲秋》)“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又雪》)“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等诗句的出现,体现了古体诗“三平调”“三仄调”形式的引入。

在成都和梓州的这段时间,虽靠好友救济生活,但相对而言比较安定,xxx有更多时间创作甚至创新格律诗。

律诗创作尚未成熟、追求“意趣为上”的诗意化创作、平民化语言的使用和“运古人律”,都是xxx格律诗创新过程中失对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2.政治原因

唐朝以诗歌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统治阶层在诗歌的题材范围上有所倾向,对律诗的格律创作也存在着有形甚至无形的约束。

为了出仕为官,迎合大众趋势,文人多将题材和形式限定在官方严谨的格律之中。

在xxx之前,这基本上已成为一种趋势。

xxx早期的诗歌作品也显示出他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即多为格律严谨的应试之作。

因此,xxx安十年之前的xxx诗歌很少出现失对现象,偶尔出现的,也是因为当时律诗尚未成熟。

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政治腐`,有识之士希望挽救日渐式微的国势,新乐府运动应时而生。

这期间的大量诗歌为新乐府诗,xxx大夫利用诗歌讽刺褒贬时政的意识逐渐强烈。

而此时,近体诗也已完全定型,形成其稳定的句法格局。

正所谓“穷极思变”,在文化改革潮流的冲击之下,xxx开始有意识地改革格律诗,其已成熟的格律诗创作逐渐形成一种求变的趋势,以顺应新乐府运动。

这种趋势使得xxx的诗句更灵活多变,平仄对仗更不拘一格。

正是因为xxx深得声律之精髓,敢于大胆创新,才能写出异于律诗正体的变体律诗,从而为失对现象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纵观唐代历史,xxx诗歌失对现象的出现,是初唐“齐梁体”对尚未成熟的格律诗的辐射影响;是律诗发展成熟后“穷极思变”的必然结果;是双声叠韵词较平仄格律更能使声律和谐的选择;是xxx重新认识格律,“运古入律” 的创新;是顺应新乐府运动号召的时代产物。

xxx诗歌失对现象研究作为一项新起的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拥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xxx诗歌中失对现象的研究,无疑会使我们对xxx这位格律严谨的律诗大家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也有利于我们梳理出完善的诗学体系。

分析xxx所处的年代与其诗歌失对现象之间的关系,必将对诗歌格律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xxx.钱注xxx[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魏红星.小议xxx晚期的七律拗体诗[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于年湖.论xxx拗体的写作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

[5]张英.论xxx的正体七律及其声律特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xxx诗歌中的失对现象 第3篇

摘 要:xxx诗作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从诗人的住行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xxx中的舟船意象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深层意蕴上,xxx为舟船意象赋予鲜明的家国关怀,使其彰显出宝贵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xxx;舟船意象;表现角度;情感体验;家国关怀

xxx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里回顾一生,发出“哀伤同庾信”的悲叹;①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又说“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两处相联,发现xxx与庾信在漂泊他乡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庾信是南人北寓,xxx是北人南泊。

北马南船,xxx在南方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与舟船有了联系。

“关下嘉陵水,沙头xxx舟”(《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1],是xxx成大的诗句,“xxx”即指xxx。

xxx在《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中写道“xxx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又在《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中说到“君今起舵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

范成大将xxx的诗句“xxx老翁秋系船”、“余亦沙边具小舟”合并浓缩为“沙头xxx舟”并写入己诗,足见xxx在生活上与舟船是很密切的。

缘此,笔者即试析一下xxx中舟船意象的独特风貌。

一、舟船意象渊源与xxx中的舟船意象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独木舟,随后演变出空间更大的木板船。

最初“舟是指用于江河两岸的过渡工具,而船则是沿水道上下航行的远行工具”[2],舟、船“普及之后,最先的这种过渡与远行的区分就不明显了”[3],可并称为舟船。

早在先秦时,诗歌中就出现了舟船意象,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经柏舟》)[4]。

作为诗歌意象的舟船,在言语表达层面上,由于古人分类的细致、修辞等因素,除了舟、船,尚有航、舸、、桨、棹等多种表达。

而先秦至盛唐,xxx诗歌中出现的舟船频次是最多的,高达470余次。

②xxx笔下的舟船意象始于其身处北方之时,但数量较少。

xxx真正在生活上与舟船密切相关、在诗歌中大量涉及舟船意象并凸显其自身特色,是从漂泊西南开始的。

二、xxx诗歌中舟船意象的特点

自先秦至盛唐,诗歌中舟船意象的表达情境,多为渡水场景、泛游描写,情感上多为玩乐、离情、隐逸等。

而到了xxx,时代环境的前后变迁,自身的经历与情感的参与,使其诗中的舟船意象以更接近生活的笔调呈现出来,诗中的意象与诗人自身的外在处境、内在情感联系的更为紧密。

xxx面对安史之乱引起的社会动荡、肃宗的冷遇等情况,被迫举家流浪至相对安定的南方。

然而,即使在南方,也先后出现了多次骚乱。

这种情形下,xxx不论是思北归还是避战乱,都与作为水路交通工具的舟船有了联系。

更突出的是,他出峡后真正达到了舟居的地步。

③xxx频繁的舟居与船行,反映到创作中,就使得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外在处境上,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

xxx中的舟船意象出现的表达情境,不仅涉及离别、游玩这些一般化题材,而且触及到更广泛、实际的水上生活。

首先,xxx细致地表现了一些虽不“诗情画意”但却实际真切的水上行旅体验,如“吹帽时时落,维舟日日孤”(《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发刘郎浦》)。

这种体验,与xxx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xxx的“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相比[5],确实是大异其趣的。

其次,xxx诗歌中大量写到舟人船工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独特地表现了他们的行船技术及相关的打鱼、客货运输等内容。

第二,内在情感上,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xxx到南方后,又怀念起生活多年的长安,常希望经水路出峡、至xxx沿运河北上返京。

在川渝时,舟船就成了他出峡的希望,如“轻舟下xxx,主簿意何如”(《逢xxx刘主簿弟》)等。

但出峡后,因计划与实际不符,他的生活时有窘迫,终致未抵xxx,客死xxx。

与其他诗人如xxx、xxx不同,xxx漂泊xxx的三年,朋友变故、军阀战乱,使其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常处于水上行旅中与舟船相伴,这种相伴是长期的甚至是有些无奈的,消除了应景、猎奇等因素,具有更为真切、深刻的人生体验。

通过分析xxx中诸如“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野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等诗句,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水上行旅时孤苦无依的情态,甚至在无奈、病困之下竟将舟船视为最后的寄托物与安顿所。

三、xxx诗歌中舟船意象的精神价值

汉代xxx为:“舟楫之利,譬犹舆马。辇重xxx,以济天下。”(《舟楫铭》)[6]晋代枣据也称美舟船:“且论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外质朴而无饰,内空虚以受盈。”(《船赋》)[7]由此可看出舟船的作用与地位,也感受到舟船比德而出的内在意蕴。

依此观照xxx诗歌中作为意象的舟船,可以说折射出了强烈的家国关怀。

这种家国关怀,主要表现为实虚家园、xxx国。

(一)实虚家园

xxx以细致的写实手法,较为充分地表现了南方水乡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