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蜀》诗词鉴赏(汇总7篇)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1篇

丞相祠堂xxx, xxx外柏xxx。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xxx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xxx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xxx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xxx,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xxx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xxx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xxx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xxx”?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xxx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xxx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xxx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xxx的心境,字字xxx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xxx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xxx,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xxx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xxx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xxx为民,大智大勇者是,xxx“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xxx契,志在xxx,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xxx其实。

然而,xxx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2篇

上元元年(760)春,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读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xxx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写下这首七律《蜀相》,抒发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xxx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xxx?xxx外柏xxx。”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xxx”,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xxx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xxx,在xxx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这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xxx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xxx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xxx三顾茅庐,xxx隆中对策,指出xxx在当时就能预见xxx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xxx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xxx辅助xxx开创蜀汉,匡扶xxx,颂扬他xxx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xxx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xxx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xxx病死军中功业xxx的历史不幸。

xxx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总的说来,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称xxx“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3篇

《蜀相》鉴赏

周汝昌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xxx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一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xxx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xxx,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xxx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xxx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xxx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  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xxx”?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xxx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xxx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xxx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xxx的心境,字字xxx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xxx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xxx,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骼奖幻妫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xxx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xxx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xxx为民,大智大勇者是,xxx“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xxx契,志在xxx,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xxx其实。

然而,xxx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4篇

《赠花卿》

唐代:xxx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译文

xxx每日弦乐管乐杂纷纷,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注释

花卿:成都xxx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xxx,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赠花卿》赏析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5篇

丞相祠堂xxx,xxx外柏xxx。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xxx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时xxx相,指xxx(xxx)。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xxx初建。

xxx: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

xxx: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xxx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烦:频繁叨扰。频:频繁;烦:烦扰。

两朝开济:指xxx辅助xxx开创帝业,后又辅佐xxx。

两朝:xxx、xxx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救济。

出师xxx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参考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xxx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xxx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写作背景:

xxx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xxx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xxx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xxx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xxx,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xxx介绍

xxx(公元181-234年),字xxx,号卧龙(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xxx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xxx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xxx父亲xxx,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xxx3岁母亲xxx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xxx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诸葛玄病逝。xxx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19岁的xxx与友人xxx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xxx屯兵新野时,xxx为幕僚,向xxxxxx。xxx三顾茅庐,xxx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xxx,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xxx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xxx。后助xxx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xxx也称帝,xxx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章武三年(223年),xxx在永安病危,召xxx瞩托后事。后主即位,xxx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xxx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xxx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xxx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由此可见xxx的一生廉洁。

赏析: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6篇

xxx《蜀相》鉴赏

《蜀相》是唐代诗人xxx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xxx相xxx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xxx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xxx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丞相祠堂xxx,xxx外柏xxx。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xxx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xxx。

2、xxx: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xxx三顾茅庐。

5、两朝:xxx、xxx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xxx开国和辅佐xxx继位。

何处去寻找武侯xxx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xxx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xxx《去蜀》诗词鉴赏 第7篇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诗人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xxx去世,他在xxx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写了这首以“去蜀”为题的诗。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四川,本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次联说,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我难道不知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xxx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xxx在世时尚且如此,如今他人亡职歇,还呆得下去吗?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xxx,朋友xxx晋、xxx人。

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xxx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怎能不悲愤交集,“黄发”、“xxx”xxx对仗,表示行xxx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

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xxx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xxx鄙夫只会用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岂有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xxx有诗赞xxx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遊之想,身世衰颓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