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1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这首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由于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因此,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小儿垂钓这首古诗优选【1】份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2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xxx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xxx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3篇
小儿垂钓
[唐]xxx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会填
1《小儿垂钓》是( )代诗人( )写的。
2 ( ),( )。写出了钓鱼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 )。写出了小孩钓鱼的专心认真。
3《小儿垂钓》表达了诗人对钓鱼小孩的( )之情。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中班古诗小儿垂钓教案实用二篇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4篇
你认识我吗?
垂 钓 蓬 稚 侧
遥 应 路 映
xxx:唐代诗人。年轻时家境贫穷 ,曾为一手工匠,以修补过锅(guō)碗(wǎn)瓢(piáo)盆(pén)为生,人称“胡钉铰(jiǎo)”。他写的诗传世仅四首。
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1)画画
(2)编故事
(3)演一演诗的情节
(4)背一背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5篇
小儿垂钓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这首是xxx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因此,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的,“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就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就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的“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就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就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就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就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诗是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拓展: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xxx课题;
5、理解课题:_小儿_就是_小孩儿_,_垂钓_就是_钓鱼_的意思。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6篇
教材简析: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xxx美情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xxx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7篇
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怎么钓的?好玩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诗人笔下的小孩儿钓鱼可是另有一番趣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课件出示:小儿垂钓)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3、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再动笔写一写,看看谁写得最美。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要站稳了,咱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字里面有个点。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吗?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写字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握笔姿势,拇指和十指捏住笔杆,中指轻轻的'靠着,坐姿要端正,先看清楚字的写法,再工工整整的写下来。
4、释题:“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第8篇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小男孩学钓鱼时可爱的姿态及路人问路时的转们、专注神情。
2、培养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二、活动准备:
课件动画图片、诗句卡片、轻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
**:你看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举手**讲述)
师:刚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讲得也很好,你们刚才讲的连起来,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讲故事:一天早晨,有一个小放牛娃起床后,没有洗脸,头发也没梳就急急忙忙来到小河边钓鱼,他随意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身旁边还长了些草,正当他专心致志钓鱼时,一位过路的人远远地向他问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样走?小孩急忙向他摇摇手没有回答他,因为他怕响声把快要上钩的鱼给吓跑了。
刚巧这个有趣的情景给一位写诗的人看见了,他立刻就写出了一首好听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二)欣赏古诗
诗画欣赏一遍
**:刚才听到的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好这首xxx几句,都讲了些什么?
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幼儿在回答时,同时出示诗句)
(三)分句理解诗意
1、“蓬头稚子学垂纶”谁知道“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刚才看到的动画里小男孩头发怎么样?“蓬头稚子”就是指这个头发很乱的小男孩。“学垂纶”就是学习钓鱼的意思)
2、“侧坐莓苔草映身”谁来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古诗里的小男孩可爱吗?我们一起用喜欢他的语气来朗读第一句和第二句。
3、“路人借问遥招手”请小朋友讲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正在紧张盼望着鱼儿快快上钩的时候,谁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小孩子又是怎样做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害怕吓走上钩的鱼儿,所以不回答那人的问话)读这句话是声音应该怎样?(轻点)
想象第四句:xxx什么声音吓走小鱼?(除怕路人的问话声,脚步声、还怕什么声音呢?(害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
师: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连起来朗诵(集体朗诵)
5、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
我们除了用动作来古诗外,还可以用那些形式来表现古诗呢?
好,现在就用吟唱的方式来唱唱我们今天学的古诗吧,我们可以用哪首歌来为这首古诗配音。《小孩不小歌》幼儿唱古诗。
结束:小朋友唱得真好听,回家把这首古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