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这首古诗 第1篇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小儿垂钓这首古诗 第2篇
课前先学:
1、搜集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垂钓》,试着划节奏。
3、自学诗中两个生字“稚”“侧”,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看图理解“稚子”和“侧坐”。
4、看图大致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用“?”在书上标注。
课堂共进:
一、交流分享:(出示先学问题)
1、交流收集的表现童真童趣的诗。
2、交流初读。
(1)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议,正音,再指名读。
(2)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指名划节奏,**读,指名读。齐读。
(3)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谁来轻轻地读。
3、交流自学的生字。
“稚”、“侧”是本课的生字,“稚”是翘舌音,“侧”是*舌音。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你能记住这两个字吗?“稚”禾字旁加一个隹字,“侧”单人旁加一则古诗的则字。一起读读这两个字,稚子就是小孩子。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4、交流诗意和先学问题:你理解这首诗吗?说说你理解的词句,不理解的提出来一起交流。
二、探究共进:
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这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呢?下面就请大家围绕这两个问题,再读古诗,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出示合作问题,指名读。
合作小贴士:
1、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
2、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从哪儿读出来的?
2、小组合作。
3、全班交流。
问题一预设:
(1)蓬头 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
(2)稚子 稚子,就是幼儿,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小弟弟可以称为稚子。看来小儿比我们小多了,“蓬头稚子”多可爱呀。(齐读第一行。)你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这是一个小孩子?
(3)学垂纶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诗句中的垂纶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
可是诗人这儿为什么不用垂钓,而用垂纶呢?古诗讲究押韵,这首诗一、二、四句是押韵的,师范读,再读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味。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
(4)草映身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 孩子们,再读读一二两行,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板书:天真、可爱)
1、能说说他长得什么样吗?脸蛋,眼睛,头发……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圆圆的脸蛋,**的眼睛,头发蓬松。
2、多可爱啊,来,读好这两行,读出你眼中的那个小男孩,指名读。
3、引读:头发乱乱的小男孩。……
眼睛**的小男孩。……
脸蛋圆圆的小男孩。……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扩展7)
——小儿垂钓古诗的读音
小儿垂钓古诗的读音
小儿垂钓这首古诗 第3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这首古诗 第4篇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这首七绝写小孩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扩展4)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
《小儿垂钓》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
4、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
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
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着名的《清明》一诗。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扩展5)
——小儿垂钓古诗带拼音版(小儿垂钓带拼音古诗原文)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古诗词是**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练字达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注 释】
①胡令能 (785~826),隐居圃田 (今河南郑州中牟县 ),因为他年轻时曾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所以人称 “胡钉铰 ”。②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③稚子:小孩。 ④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⑤莓苔:苔藓植物。⑥借问:打听路。 ⑦应:答应,回答。
【译 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学钓鱼,
他侧着身子坐在湿苔中,身影都被草丛遮住了。
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急忙摆手,
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问路人。
【赏 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作,描绘出一个专心学习钓鱼的小男孩形象。诗中前两句写小男孩的外貌和姿态,描绘得真实可信,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后两句则充满了有趣的画面感:突然一个路人向小男孩问路,小男孩怕声音惊动了水中的鱼儿,于是急忙摆手让他不要出声。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是描写儿童的古诗中难得的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扩展6)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