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五xxx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唐代:xxx
庐山东南五xxx,青天削出xxx。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xxx。
五xxx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xxx。
登庐山五xxx:诗题“登”一作“望”。五xxx: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xxx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xxx:“芙蓉,莲花也。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xxx也。”
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
巢xxx: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xxx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xxx下。
赏析:
xxx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xxx》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xxx。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xxx”,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xxx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xxx形似五老人,而在xxx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xxx,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xxx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xxx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xxx的。
庐山南邻九江,xxx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xxx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xxx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xxx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xxx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xxx。”后来,xxx果然在五xxx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xxx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xxx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xxx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登庐山五xxx原文及赏析 第2篇
登庐山诗,登庐山诗鲍照,登庐山诗的意思,登庐山诗赏析 -诗词大全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岑隔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m裣笮芏。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祀。
鸡鸣清涧中。
j啸xxx。
瑶波逐穴开。
霞石触o起。
回亘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登庐山五xxx原文及赏析 第3篇
xxx《望庐山五xxx》原文、译文、赏析
《登庐山五xxx》是唐代大诗人xxx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庐山五xxx的峭拔秀丽,既反映了诗人对五xxx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登庐山五xxx⑴
庐山东南五xxx,青天削出xxx⑵。
九江秀色可揽结⑶,吾将此地巢xxx⑷。
【注释】
xxx:一作“望”。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绵亘二十五公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在古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理想的隐居之处。五xxx:庐山东南部由五座雄奇的峰岭相连组成的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xxx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⑵xxx:莲花的美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四十》:“玉藕xxx,无称我莲子。”
xxx: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秀色:优美的景色。南朝xxx达《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xxx流好音。”揽结:采集、收取。明文徵明《赋得庐山送卢师xxx:“秀色从来堪揽结,壮游还待发文章。”
⑷巢xxx: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xxx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xxx下。
【白话译文】
五xxx坐落于庐山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要在这里巢居,以xxx为家。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详。根据诗的内容推断,似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xxx和其妻xxx一起来庐山游览,隐居五xxx下时的作品。詹锳在其《xxx诗文系年》一书中,把这首诗列在诗人xxx开元十四年(726)游襄阳、上庐山时所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赏析】
xxx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xxx》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xxx。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xxx”,开门见山,紧扣诗题,先用朴素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介绍了五xxx在庐山所处的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紧接着,诗句如异军突起,托出诗人望中所见之景,实为飞来之句。嶙峋峭拔的五xxx,气势磅礴,真如削出的xxx,矗立在青天之上。“xxx”,不但写出了五xxx的秀丽形状和金黄颜色,也道出了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在xxx之际。以“xxx”喻五xxx,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点出了五xxx的真精神。“削”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静为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五xxx雄奇峭拔的视觉形象。“削”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赞颂。“青天削出xxx”,从观望角度而言,当为由下向上仰望所见,这是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揽结”,是诗人转换角度,从山上俯视山下时所见。登临高入云端的'五xxx上,九江一带的秀美景色可尽收眼底,仿佛能够随手采取一样。“揽结”这两个字给静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亲近了许多。九江在庐山下,这种由上望下所见的九江秀色,当为第二景。镜头的转换,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也使得诗调由高转低,诗人的情绪由涨到落。既然有如此美好的处所,那么,政治上处处碰壁,饱经磨难,倍受世人冷眼,壮志消沉,又素怀隐居xxx的诗人自然就把它当成理想的栖息之地了。“吾将此地巢xxx”一句也就随手拈来,天衣无缝。相传xxx的书堂就在五xxx下的屏风叠,xxx晚年时,很喜欢这里山势嵯峨,环境优美,于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书堂,隐居读书。以忧患意识作为主体人格固有特征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破灭时,仿佛从希望的峰颠跌入失望的深渊,往往走向反面,隐身避世,断尘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国鼎盛时期,xxx“济苍生”、xxx社稷”远大抱负的xxx,早年就接触并信仰当时很盛行的道教,喜爱栖隐山林,求仙访道,超凡脱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这样就形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他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出世思想便占了上风。晚年xxx在政治上已屡遭打击,虽壮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隐居青松白云间,修道养性,终其天年便为晚年xxx的主导思想。这实际上是时代给诗人酿就的悲剧。《登庐山五xxx》正反映了xxx的这种思想倾向。
与xxx大刀阔斧、奔腾豪放、激情喷涌的诗风有所不同,这首七言绝句中虽然不乏矫健飞腾之句,但全诗是以xxx胜的。诗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语言也含蓄凝炼,具有很大的艺术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