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逐句赏析 第1篇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妙处,考生应该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
关于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人们说法各异,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xxx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古代诗歌运用最多的,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xxx等)。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托xxx、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抒情性,诗歌总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委婉含蓄地言说心中之志。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状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还会运用多种修辞。古代诗歌在抒情的时候,除了直抒胸臆外,更多地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表现诗歌情与景的时候,表达技巧才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就抓住了鉴赏表达技巧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首诗歌,它们都是“言”思乡xxx之情,各自都把满腔情感表达得委婉深挚,但在如何“言”这一点上各有技巧。
漫书五首(其一)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这首七言绝句从前两句看,诗人将愿望与现状对比,求闲不得,为行役所苦,被迫离家。后两句写得委婉含蓄,情深意长。诗人离家远行,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借“渐觉”这一心理刻画,恰当地反映这一变化情况。乡音越不同,身为客的自觉意识就越强烈,越发感到陌生孤独而思乡。“渐觉乡音异”,实际上是写离家渐远思乡之情渐浓。这时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因而倍感亲切,潜在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浓烈的忧伤惆怅之情,于是转而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有悖常情的心理活动“恨莺声”,深刻细致地传达出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态,看似无理的“恨”,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其实是恨自己有家难归,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发的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之情更深、更曲,读来更觉神奇。
下面这首诗歌却是另一种机巧,另一番韵味。
十五夜望月 xxx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写作对象的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就将读者带入清静悠远的意境中。“树栖鸦”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长恨歌逐句赏析 第2篇
水汽氤氲的春宵苦短
此时xxx始承恩泽,伴驾华清池,温泉朦胧的水汽温润着帘帐上的芙蓉,温润着xxx雪白的肌肤,温润着云鬓花颜,温润着轻歌曼舞,温润着甜蜜幸福,也温润着纸醉金迷。
“春寒赐浴华清池”,氤氲的水汽掺杂了酒香,融洽了声色歌舞,沉浸着抛却江山的男欢女爱。在这种朦胧的、迷离的“云蒸雾绕”里,更加给予了xxx、xxx不可自拔的安逸与快乐;也就是在这种环境的营造下,这种温热的湿气成全了爱意绵绵、魂牵梦绕之感。xxx、xxx的缠绵悱恻在骊山的青云之上,在蒸腾的水汽中晕染得xxx好处又淋漓尽致。
他们纵意于他们的爱情,在对于世人高不可及的这座伫立于“青云”的宫阁里,他们享受了世人不可企及的欢乐,倾注了一切地筑建自己的爱情,在温泉水烘托出的一种似幻非幻的真实中走向虚无与缥缈,也就注定了他们终将承受天下人对这段极尽奢华的浪漫的唾弃。这座仙云缭绕的宫殿浸染了多少人的血和泪。
尘雾四起的生离死别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营造了三处关于“尘雾”的意境。
“九重城阙烟尘生”。醉人的仙云霎时化作晦暗的、飞扬的尘土。我们在混沌的尘雾中,似乎可以看到九五之尊的皇帝跟艳压三千的贵妃,在惊慌奔驰的马蹄声和匆忙凌乱的车辙中狼狈不堪,但这也是他们相守的最后时光。这纷乱的凡尘烘托出世事无常的悲凉,不由得让我想起xxx煜的“一晌贪欢”,落得个如今“天上人间”的慨叹。他们曾经一同谱曲作舞的骊宫消逝在漫天的烟尘中,他们的回忆一点点埋葬在一去不复返的骊宫里,他们的爱情随着渐行渐远的尘迹也不知去向。
“xxx漫风萧索”。沙尘弥漫,似乎充塞了整个天地,xxx死得何其悲凉――花一样的容颜凋零在漫天的风尘里,昏暗的暮色中,荒凉的马嵬坡下。“花钿委地无人收”,这样的雍容华贵没有人怜惜――她的死换来的是将士的快意。xxx的心是痛的,却再也没有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去保护xxx,他只能逃避她的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凄凉的尘埃在冷风中的作用就是掩去xxx氏殷红的鲜血和xxx抑制不住的泪水吧。这里的烟尘既烘托了生命陨落的黯然无色,更渗透了失去挚爱后痛彻心扉的无可奈何。这段还有一句:“云栈萦纡登剑阁”。在高入云霄的栈道里,xxx看不到以后没有xxx氏的日子。缭绕的云雾是他心中的惆怅与落寞,是不知所归的迷惘和不振。还记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倾城与倾心,他曾经把整个天下捧在xxx面前,如今却把xxx断送在天下人面前。这是xxx的凄楚,xxx的困惑,xxx的高处不胜寒。
第三处就是仙山上的相逢:“不见长安见尘雾”。xxx、xxx此时已不属于同一个世界。xxx曾想着拨开云雾,看一看长安,看一看xxx隆基,却不想这尘雾是这样深厚――隔着的是生与死的距离。尘雾在这里加重悲剧的效果,使人深深感受到相思不能相见的痛心疾首。
寒气缭绕的惨淡悲凉
xxx的死换来了大局的转变,也换来了xxx隆基一生的相思和亏欠。“夜雨闻铃肠断声”,当他笼罩在无限的月光中,当他伫立在无边的烟雨里,当他从桃xxx花开等待着梧桐叶落,他知道了什么是煎熬,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肝肠寸断。这里的“夜雨”不仅是冰凉冰凉的,还呈现出一幅雾雨朦胧的画面,更交织了男主人公深入肺腑的思念、歉疚、痛苦和煎熬。
“鸳鸯瓦冷霜华重”。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夜重,屋瓦在黯淡的星光下笼罩在一片低沉的寒气里。夜深露重,冷;鸳鸯相栖,更冷。凝结的霜华是xxx的寂寞孤苦,这层缭绕的寒气也更加渲染了他晚年生活的惨淡悲凉。
仙云环绕的柔情寄托
长恨歌逐句赏析 第3篇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xxx和xxx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xxx)县(即今陕西省xxx县)尉,与友人xxx、xxx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xxx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xxx作《长恨歌传》。据白居易《xxx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_。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xxx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xxx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xxx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xxx重色贪欢,朝政荒废,xxx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对xxx,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xxx遇到天生丽质的xxx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xxx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xxx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xxx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xxx本是薛xxxxxx瑁的妃子,也即xxx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作为xxx之主的xxx,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xxx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xxx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xxx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xxx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堕落成骄奢淫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xxx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xxx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首长诗来对xxx的荒淫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xxx臣狼狈出逃、xxx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xxx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xxx、xxx二人xxx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
同时,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xxx唐xxx朝将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
这一段,作品逐渐转入对xxxxxx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xxx不得不携带着xxx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然而,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 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xxx皇帝被迫将xxx在马嵬坡前缢死。xxx氏实际上充当了xxx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灭亡。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xxx对贵妃的追思。身为xxx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乱平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xxx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xxx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xxx鼓初长夜,xxx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xxx的心态。应当说,xxx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xxx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xxx贵妃较之xxx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xxx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xxx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xxx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xxx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在那儿,雍容华贵的xxx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xxxxxx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xxx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xxx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xxx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xxx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长恨歌》是以帝xxx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xxx和xxx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xxx、xxx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xxxxxx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xxx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xxx、xxx的荒淫和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xxx、xxx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xxx、xxx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
xxx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xxx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xxx、xxx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xxx《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xxx、xxx的荒淫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长恨歌逐句赏析 第4篇
一、感性认识阶段
以课本所选诗词为基点进行小范围辐射,引导学生理解、熟悉、总结出诗词情感典型。比如学习xxx《春望》一诗,学生受到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的熏陶。教师再补充xxx的另外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而更深地理解xxx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当学生的心完全被以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xxx的伟大情感和伟大人格征服时,教师再告诉他们,中国的许多文人志士也像你们一样受到感染,从而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篇,你能再找些来读并在同学间交流吗?让我们以xxx的诗歌为契机,接受一次爱国情感的洗礼。
二、理性分析阶段
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类型进行分析比较,消化为自己的东西。
运用两个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引导学生明白哪几种情感类型出现频率高,必须重点掌握。比如“士人的壮志未酬之感”、“忧国忧民之情”明显比较重要。二是阶段性原则,人的一生,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些适于中学阶段浸濡,比如“建功立业”;有些则不是现阶段所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爱情”。应引导学生调整好鉴赏口味。
进行四种比较:一是民歌和文人诗之别。民歌的情感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文人诗的情感多于品德、功业和时政。二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别。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流情感:汉时多民歌,建安时期充溢着建功立业的奋发精神,到了晋朝,隐逸避世的悲哀笼罩了诗坛,唐代的浪漫情感,宋代的理性思考。三是同一情感的微妙之别。同是“忧国忧民之情”,在具体的诗词里就呈现着不同的风貌。如辛弃疾的爱国词是慷慨激昂的,《破阵子》,读之热血沸腾;而xxx的诗则是揭露现实的,《石壕吏》读之令人感叹不已。四是不同情感的表现手法之别。民歌的情感表现直率稚气,多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文人诗的情感表现含蓄典雅,多运用精炼的典故,灌注深沉的思想。
三、强化丰富阶段
诗词的情感是与诗词的形象紧密相连的,而我国古典诗词有的“意象、典故”都是包含思想情感的形象,且都是积累沉淀性质的,每一“意象、典故”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内蕴。先说“意象”,“望月”代表思乡之情,“鸿雁传书”代表思念远方的亲人,“凭栏远望”、“xxx啼血”是故国之思,“折柳”是惜别之意。再说“典故”,因其涉及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学教学中一般不涉足,可见,“典故”是构成“古今隔膜”的主要因素,而且典故虽多,类别(也可以依据思想情感分类)却有限,古人也不提倡用生僻的典故,如果选择不同类别中常用的几个,用故事的轻松形式介绍给学生,会有助于他们理解较为含蓄的情感的。比如中国的典故中关于“向往隐逸”的最多,常见的有沧浪濯缨、从赤松游、东陵种瓜、xxx田、接舆歌风、梅妻鹤子。
某一种情感固然是永恒的,但古人今人的情感世界毕竟是各有天地的,学生积累“意象、典故”的过程也即涵咏于古人情感世界的过程,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可以更容易地触摸到古典诗词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