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篇
【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所影响。至“xxx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即事物本身的相对**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邃狙轮?洳槐缗B?4)。于是焉xxx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xxx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澹?_,xxx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xxx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xxx之所连(31),三xxx之所争,仁人之所忧,xxx之所劳(32),尽此矣!xxx之以为名(33),xxx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xxx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和?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一毛一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xxx所续连的,三xxx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xxx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一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2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xxx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xxx所续连的,三xxx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xxx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3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xxx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4篇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英译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xxx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花]歌曲《玉树**花》的简称。南朝xxx**xxx叔宝(即xxx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之音”。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5篇
xxx(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xxx,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xxx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xxx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xxx五年( 1666 )和xxx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xxx二姬,xxx在对其进行细心**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xxx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xxx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xxx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xxx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xxx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xxx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xxx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xxx文言文字词翻译
xxx文言文字词翻译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6篇
晁错论
天下之患2,最不可为3者,名为治*4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5变,而不为之所6,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7于治*之安而不吾信8。惟9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10为天下犯11大难,以12求成大功;此固13xxx期月14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无故而发大难之端15;吾发16之,吾能收17之,然后有辞于天下18。事至而循循焉19欲去20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21,谋弱山东22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23,以诛错为名24;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25。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26。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27。xxx28治水,凿龙门29,决大河30而放之海。方31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32;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33得至于成功。
夫34以xxx之强,而骤35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36?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37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38。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39。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40。当此之时,虽41无xxx,错亦未免于祸。何者42?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43,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44。是以xxx之说,得行于其间。使45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46,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47?
xxx48!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49。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50,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51!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xxx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xxx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xxx侯**忌恨。xxx四年(前154年),xxx、楚等xxx以“讨晁错以***”为名,发动**,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xxx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xxx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御驾亲征*定**,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xxx: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xxx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xxx削弱山东xxx国的实力。于是山东xxx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xxx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xxx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xxx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xxx、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xxx御驾亲征*定**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xxx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定**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xxx,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xxx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xxx、楚等xxx**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xxx**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xxx、楚等xxx,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赏析
xxx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xxx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xxx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7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xxx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xxx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_,xxx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xxx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xxx之所连(31),三xxx之所争,仁人之所忧,xxx之所劳(32),尽此矣!xxx之以为名(33),xxx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扩展阅读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扩展1)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8篇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宋代:xxx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xxx南岸。
译文: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轻盈的xxx,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她的娇xxx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xxx南岸。
����滩头临近傍晚风浪越来越急,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xxx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注释: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chuàn)。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钏: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xī)��(chì)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xxx南岸。
����: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棹:船桨。归棹:归船。
赏析: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xxx教坊有采莲舞队,**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xxx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词人只是抓住**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xxx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
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xxx《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xxx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xxx人们的'性情。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
“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xxx,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xxx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扩展4)
——xxx劝学翻译及原文及注释3篇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9篇
范元琰,字伯珪,xxx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及长好学 ②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③尝出行 ④自是盗者大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2分)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0篇
原文: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xxx。
xxx凤玉脂泣,xxx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xxx上土!
译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xxx的。经过烹、炮的马肉(龙)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和着龙笛的吹奏、鼍鼓的敲击在舞蹈。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时光。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他们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费了。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xxx上已经无酒可洒了!
注释
琉璃钟:形容酒杯之名贵。
琥珀: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颜色一般为黄红色,透明到半透明。这里借喻酒色透明香醇。
真xxx:真珠即珍珠,这里借喻酒色。
xxx凤:指厨肴珍异。
赏析: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1篇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xxx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xxx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_,xxx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xxx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xxx之所连,三xxx之所争,仁人之所忧,xxx之所劳,尽此矣!xxx之以为名,xxx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xxx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xxx所延续的(业绩),三xxx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xxx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xxx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
①时:按季节。
②灌:注人。河:黄河。
③泾(jìng)流:水流。
④两挨(sì):河的*。挨: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⑤辩:通“辨”。
⑥焉:乎。河伯:黄河之神。伯,**之称。
⑦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⑧东面:脸xxx。端:边,尽头。
⑨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⑩xxx: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若:即海若,海神。
11野语:俗语,谚语。
12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13少xxx之闻:认为xxx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xxx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14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15殆:危险。
16长:长久,永远。见:表被动。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17以:与。语(yù):谈论。
18拘:拘束,局限。于:被。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9笃:固,局限。时:时令。
20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21尔:你。崖诶:河岸。
22乃:才。丑:鄙陋。
23大理:大道理。
24盈:满。
25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26已:停止。虚:虚空。
赏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xxx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xxx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获得精神的绝对**。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xxx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xxx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_,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xxx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和海内比,*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xxx、三xxx、仁人、xxx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xxx让周xxx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首阳山;xxx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xxx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2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选自《xxx·告子》。《xxx》是xxx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xxx的**活动、**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xxx》《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3篇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借用佛学用语,内篇相当于正法,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窥见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外篇则相当于像法,是离庄子比较近的弟子所为,由于有的弟子曾得庄子亲传,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学之妙,亦xxx也;而杂篇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相当于末法,离庄学之真义已远,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废也。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则为佐使,相辅相成,混成一体。
内篇之义高矣,故不易说之;杂篇之义已远矣,故不可说之;外篇正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正当发其本意以归于内篇,辨其真假以使统杂篇也,故我不自量力,择外篇一文而说之。
外篇文亦多矣,择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为何如此?因为此篇最得庄子**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
本文是寓言,写的是河伯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看见河水暴涨淹没—切,就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当他看到海更广大无边,自叹不如。海若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这故事告诉我们须知河外有海,天外有天。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xxx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芙蕖文言文字词翻译
芙蕖文言文字词翻译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xxx而xxx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xxx。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xxx,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xxx结实,亭亭**,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4篇
范元琰,字伯珪,是南朝时xxx郡钱塘人。他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他为人很谦逊,从来不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家里贫穷,只靠种植蔬菜为生。(元琰)曾经外出,看见有人偷盗他家的白菜,他匆忙退走。母亲询问他(这么快回来)的缘故,(他)详细地把实际情况告诉母亲。母亲问(他)偷盗的人是谁,(他)回答说:“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您不要泄露出去。”于是母子两人为(那个小偷)保密。有时有淌过水沟偷盗他家竹笋的`人,元琰就砍伐树木做成桥来使他(方便地)过沟。自从这件事之后,小偷们十分惭愧,整个乡里就再也没有人偷窃了。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5篇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以下是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邃狙轮?洳槐缗B?4)。于是焉xxx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xxx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澹?塾诖蠛#?酥???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xxx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xxx之所连(31),三xxx之所争,仁人之所忧,xxx之所劳(32),尽此矣!xxx之以为名(33),xxx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xxx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道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道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道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道:“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道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xxx所续连的,三xxx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xxx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6篇
后xxx和迁都之后,国家xxx,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问,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侯xxx融与xxx留侯李常崇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xxx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xxx?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
【注】①露积:堆积后不加覆盖。廊庑:走廊、廊房。③称力:量力。④过任:力不胜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库藏盈溢(▲)
(2)太后赐百官负绢(▲)
(3)侍中xxx止取两匹(▲)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面对太后的赏赐,百官有哪三种不同的表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7篇
《后汉书》是南朝xxx期历史学家xxx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主要记述了东汉195年的史事。该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的中下层人士。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xxx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xxx。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xxx本纪》附二世xxx秦xxx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xxx)后附殇帝(殇帝xxx),《xxx纪》(xxxxxx)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阶级内部的矛盾和**。xxx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xxx,xxx在xxx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xxx、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xxx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如xxx充、xxx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水仙文言文翻译
水仙文言文翻译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8篇
初,权谓xxx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xxx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xxx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xxx下xxx!”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xxx,字仲谋,黄龙**(公元222年)称xxx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xxx,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xxx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辞。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xxx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_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x》,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古代学官名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而已,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到达。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xxx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的上。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xxx:xxx,三国时xxx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xxx下xxx:指在xxx下时的没有才学的xxx。xxx下,指xxx县,现在江苏苏州。xxx:指xxx,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2、更:重新。
43、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44、更:重新。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49、岂:难道。
50、当:应当。
51、益:好处。
52、就:归于。
翻译
当初,xxx对xxx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xxx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xxx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我多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xxx就开始学习。
等到xxx到寻阳的时候,和xxx论议天下事,xxx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xxx县的xxx了!”xxx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xxx拜见xxx的母亲,与xxx结为朋友离别了。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扩展5)
——将进酒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19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xxx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xxx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_,xxx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xxx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xxx之所连(31),三xxx之所争,仁人之所忧,xxx之所劳(32),尽此矣!xxx之以为名(33),xxx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扩展3)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优选【一】份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20篇
原文:
唐代: xxx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战争还在进行。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
岁暮远为客,边隅(yú)还用兵。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21篇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秋水文言文字词翻译 第22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xxx结了果实,一枝枝**,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