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鉴赏 第1篇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注释:
槛槛:车轮的响声。毳:音粹。毳衣:一种绣衣,细毛织的上衣,古人说是大夫穿的衣服。
菼:炎加草头,音坦,初生的荻苇,形容衣服的颜色。
淳淳:车子负重行走很慢。
啍:音敦,重滞徐缓的样子
璊:音门,红色美玉,喻红色
谷:生,活着
皦:音缴,白
赏析:
《大车》抒写一对情人不得终成眷属,不得不离散。在分别送行的途中,女子表现的大胆追求和矢志不改的决心。诗以车写行,以衣写人,以女子的语言,表现性格,那种勇敢和坚决令人敬佩,可是始终没有听到男子的回答,只有沉默,这其中的悲剧在哪里呢?
《大车》译文大车行走声槛槛,青色毛衣像嫩菼。难道是我不想你?相爱就怕你不敢。大车前行声啍啍,红色毛衣色如璊。难道是我不想你?怕你不跟我私奔。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后同埋一个坑。我说的话你不信,就让太阳来作证。
《大车》表达了恋爱中男子希望心上人和他私奔而抒发的.爱情誓言。诗歌第一段写到大车行驶在路上,车子盖着青色车篷,而心境是小伙子炽烈而冲动的情感下询问女子敢不敢和他相恋,小伙子的大胆与女子的羞怯犹豫形成鲜明的对比,青涩的初期恋情对应青色的车篷,这是恋爱初期的真实写照,紧接着恋情逐渐加剧,大车缓慢的行驶在路上,此时的车篷换成了红色,象征着男女的恋情逐渐升温,到达炽烈阶段,此时小伙子的感情是咄咄逼人,追问心上人是否与他私奔,大车行驶缓慢声音也代表男子心情的沉重,随着感情的加剧,小伙子内心无法控制的炽烈情感与姑娘琢磨不定的情愫都给小伙子带来了痛苦的折磨和挣扎,最后面对姑娘的犹豫不决,小伙子对天发誓,"活着不能同室,死了一定同一墓穴"。古人指天发誓是十分慎重的行为,这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时代极为庄严的仪式。因为他们相信,违反了诺言要受到天谴的。小伙子对天发誓用于表达虔诚之心,而用自己的生死宣誓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这份情感的珍重。"活着为你生,死了为你死",这种直白的宣言就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纯真表白,是海誓山盟的顶端诠释。从写作手法上,诗歌运用环境描写与情感发展贴切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最后把情感顺理成章烘托到情感至高点,成为这首诗歌的又一个亮点。
《诗经》鉴赏 第2篇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々,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1.旻(mín)天:《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此泛指天。
2.疾威:暴虐。
3.笃:厚,重。
4.瘨(diān):灾病。
5.居:国中。圉(yǔ):边境。
《诗经》鉴赏 第3篇
诗经两首教学鉴赏
1、透过事件发展鉴赏《氓》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像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2、注意学习鉴赏富有暗示性的词语:
诗歌中往往有些意象是富有暗示性的,《氓》中的“淇水”即是。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因此女主人公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以“淇水”为证暗示更有力地表达了爱情的悲剧性。
3、鉴赏《氓》中比兴句的妙处: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妙处主要体现在:
结构上:
⑴ 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⑵ 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⑶ 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⑴ 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⑵ 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4、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像来反衬。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诗经》鉴赏 第4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同嘡):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3、兵:武器,刀枪之类。
4、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5、孙子仲:邶国将军。
6、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7、陈、宋:诸侯国名。
8、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9、有忡:忡忡。
10、爰(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11、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12、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13、于以:于何。
14、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5、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16、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7、活:借为“佸“,相会。
18、洵:远。
19、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本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该诗叙说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诗经》鉴赏 第5篇
诗经鉴赏青蝇
【原文】
营营青蝇(1),
止于樊(2)。
岂弟君子(3),
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
止于棘。
谗人罔极④,
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
止于榛。
谗人罔极,
构我二人⑤
【注释】
①营营:苍蝇飞来飞去的叫声,②樊:篱笆。③岂弟:性格快活平易。④罔极;没有定准。。⑤构:离间。
【译文】
青头苍蝇嗡嗡飞,
飞到篱笆上面停。
开朗平和的君子,
不要相信那谗言。
青头苍蝇嗡嗡飞,
飞到酸枣树上边。
谗人说话没定准,
祸乱四国不安宁。
青头苍蝇嗡嗡飞,
飞到樟树的上面。
谗人说话没定准,
离间咱们两个人。
【鉴赏赏析】
哪里有臭味,哪里就有苍蝇的身影。苍蝇改不了逐臭,正如狗改不了吃屎一样.用苍蝇来比喻谗倭小人无孔不入,贴切得不能再贴切了。哪里有人群,哪里有可以追逐的利益,哪里有空子可钻,哪里就有谗倭者的身影。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以至永远都不可易移的一个法则,所以人们专用“青蝇”来指称专干进谗低毁、造谣生事的小人们。
形容丑陋,内心阴暗,心术不正,脸皮颇厚,不择手段,无事生非,恶习不改,是这类人最好的.画像。他们同青头逐臭苍蝇的唯一区别在于:青蝇逐臭从不掩饰,总是大张旗鼓,闹闹轰轰,而且赶不走;谗倭小人则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小心翼翼怕被现,总是趁人不备时搞阴谋诡计,然后装出正人君子的模样。比较起来,他们连苍蝇的体面和勇气都没有,可见其秉性的卑琐和可恶。
《诗经》鉴赏 第6篇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1、丰:丰满,标致。
2、俟四:等候。
3、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4、昌:健壮,棒。
5、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6、锦:锦衣,翟衣。褧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7、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8、行航、:往。
9、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
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
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
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
外披薄薄纱罩衫。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
身穿锦缎嫁衣裳。
叔呀伯呀快快来啊,
驾车接我去你家。
赏析: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 “《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启发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