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读书的古诗 第1篇
1、读书十行目俱下,上树百回心尚孩。——刘克庄《杂咏七言十首·读书十行目俱下》
2、荼蘼旧是郎亲种,不见郎归只见花。
3、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5、中国元曲的十大巅峰之作
6、同步练字帖,二年级上册词语(田字格+方格+横线+括号)组合练习
7、读古诗词12丨王维的七言绝句
8、王铎行书《七言古诗21首》集字,21首不论字,不知道各位喜欢那一首,如果论字其实都差不多,毕竟同一个人写的,肯定是漂亮啊!王铎草书自然是无可挑愓,但是行书也是很不错的!
9、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2、有人也这样说:王觉斯以拙为巧,以力胜,很飘逸,我临摹过,有没有他完整的字帖?
13、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刘长卿《客舍喜郑三见寄》
14、微雨秋栽竹,孤灯夜读书。——杜牧《卜居招书侣》
1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6、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且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现存诗作三百余首,词作七十余首。其中七绝四十余首,辑录成篇。
17、第四句:要想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18、关于读书的古诗《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白鹿洞诗》唐·王贞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有所见作》清·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清·法式善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19、读古诗词20丨经典六言绝句四十首
20、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苏轼《方山子传》
七言读书的古诗 第2篇
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姜夔说:“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据此,七言歌行的体性应当是一气盘旋直下,流转奔逸。歌行短制,往往与近体诗在体性上相近。如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如果不考虑平仄,简直就是两首近体绝句连在一起。又如杜甫《夜闻觱篥》: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同样,高适的《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一结)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三结)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四结)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结)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六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七结)就像是七首绝句串在了一起。
基本章法
七言歌行体的基本章法,就是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当然也有两句、六句等偶数句一换韵的。)换韵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转折,如上举《燕歌行》,一结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二结四句,写出征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第三结开始着笔勾勒,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所以又换麌韵了。
描摹刻画,又可分四个小的层次:三结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四结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五结,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六结,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至第七结前两句,是诗的转,后两句,则是诗的合。四句换用文韵作结。在转韵时,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滕王阁诗》和《燕歌行》,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的。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意义相同,为的是使声调富于变化而又齐整和谐。
如果把一个个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珍珠,那么长篇七言歌行就是用一根丝线——诗的主题思想,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种章法,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发扬光大,称为长庆体,并到了清代吴伟业那儿总其大成,是名梅村体。如白的《长恨歌》、《琵琶体》,元的《连昌宫词》,吴的《圆圆曲》等。这类诗,最可注意者为韦庄的《秦妇吟》。
此诗“为长庆体,叙述黄巢焚掠,借陷贼妇人口中述之。语极沉痛详尽,其词复明浅易解。”写出黄巢造反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堪称有唐一代史诗冠冕。
唐代是中国诗歌大放异彩的时代。在唐代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七言古诗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古在唐代的兴盛。七古作为一种古老的诗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在唐代走向成熟。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盛唐及其以后的七古作品。但对文学史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任何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必定是社会,作家的心理以及整个社会心理发展的共同结果。七古的发展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盛唐诗人是在综合了前代七古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转益多师,才最终创造了七古的辉煌。盛唐七古的最后准备期——初唐,前承汉魏六朝,后启盛唐,虽然在这一时期七古的面貌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但正是在“四杰”等初唐七古诗人的努力下,七古获得了走向高潮的必要准备。初唐时期,七言古诗的体制得以正式确立,从四杰到张、李、沈、宋诸人,七言古诗经历了一个从形式到风格方面的缓慢演变的过程。初唐诸诗人都为七言古诗的成熟与完善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开启了盛唐七古的先声。
七言读书的古诗 第3篇
1、1行携杖扶力,卧读书取睡。——白居易《郡中即事》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4、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灵云池送从弟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赠裴旻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送王尊师归蜀中拜埽大罗天上神仙客,濯锦江头花柳春。不为碧鸡称使者,唯令白鹤报乡人。戏题辋川别业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戏嘲史寰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正值楚王宫里至,门前初下七香车。
5、1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韩愈《感春四首》
6、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8、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我向西行风向东,心随风去到家中。
10、★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1、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_)
12、粗读书难尽信书,世谁鲠直但何谀。——方回《次韵灵鹫清长老二首·粗读书难尽信书》
13、穿过堤桥折堤柳,六如亭子在堤西。
14、老子颓然最无事,客归自策读书功。——陆游《村舍书事》
15、第二句:往往在少年时开始努力,到老了才会有收获。
16、今日野夫闲得否,一帆双眼万千山。
17、还有人这样说:王铎真大家,各种体都有功力,不让宋人草书过之。
18、1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皮日休《读书》
19、淅淅秋风吹葛衣,新寒已到读书帏。——仇远《思归寄张仲达崔进之·淅淅秋风吹葛衣》
20、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它长。
七言读书的古诗 第4篇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粗略读来,是否感觉这首诗很怪异呢?其实要欣赏这首诗首先要明确它的声调节奏,也就是给诗句进行断句。一般的七绝断句大多都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三”的方式。譬如“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这样读起来断续连贯、节奏匀称。而这首杂诗的前两句的节奏却不同一般,它的断句是“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3、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4、1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
5、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7、《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8、最新同步生字打卡(版本一)字帖小学全套(左右竖式),高清无水印电子版!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捻梅细比新诗看,未必梅花瘦似诗。
11、与公京口水云闲,问月何时照我还。
12、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存有106首七言绝句,转录于此。
13、及得见梅还冷淡,东风全在小桃枝。
14、凭风莫撼庭前树,恐被家人知阻风。
1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16、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17、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8、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19、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犁。——孟郊《立德新居》
20、也有人这样说:真漂亮!王铎的字怎么看怎么舒服,个人认为是千百年来书法第一人。
七言读书的古诗 第5篇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闲居书事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冬夜读书示子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