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田埂》赏析(共6篇)

顾城《田埂》赏析 第1篇

顾城《石壁》赏析

石 壁

两块高大的石壁,

在倾斜中步步进逼。

是多么灼热的仇恨,

烧弯了铁黑的躯体。

树根的轫带紧紧绷住,

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

时间变成了固体。

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

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1979年5月于重庆北碚一线天

《石壁》是写“一线天”之类的`自然景象,但不同于传统的山水诗。没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有整体的变形、力的冲突和整幅画面的运动感,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立体未来派诗的影响,但又完全是个性化的。透过矗立于眼前几乎要相撞的两块人格化的高大“石壁”,分明看到了诗人那躁动不安、热情奔突的灵魂,和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不和谐关系的深切感触。

西方有“诗如画”之说,《石壁》这种画面却是最出色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它是从诗人独特的内视角来看外世界,因此,画面构图带有强列的主观色彩,每根线条都是一道灼热的情感流。与其说这首诗是在写“石壁”,不如说是顾城心灵世界的折光。

顾城《田埂》赏析 第2篇

顾城《别》赏析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一九七九年六月

赏析: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诗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但他仍然深恋他少年时代放猪的河岸,希望自己诗中最终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该诗发表在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三期上,是一首抒情*色*彩较浓重的爱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分别时,在“她”挥手的瞬间,难以言传的失落感。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的是“别”的情景,构筑了“别”的.形象。随即诗人便捕捉住这一瞬间的感觉。抒写由此而生发的联想和幻觉,展现了分别时,“我”以目中的彷徨和迷惘。同时,也从侧面暗示了“我”与“她”之间的深沉的恋情。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然而这无因无由的分别终归还是有因由。这便是命运。就象自然界的水中飘荡的落花,花朵沾染的露珠一样,是自然而自然的。诗境至此,便脱出纷繁复杂的尘世,进入了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失落变得无谓。“别”是命运的安排,是自然的注定。然而这心平气和的自语给人留下的还是有些个无可奈何的隐痛和哀怨,更进一步增加了“我”的迷惘、彷徨与伤感。心有大感而无言,也无须言。压抑便会有幻觉,感伤总想有超脱,这便是“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在心花中纷飞”。而彩蝶只不过是往日的恋情与未来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对失去的旧情的深切依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便是这“彩蝶纷飞”的真切内涵。诗文至此,嘎然而止,而心中的离愁别绪却萦绕往返,撞荡回流。

顾城《田埂》赏析 第3篇

诗人感受着无法与人并肩前行的伤感与无奈,原本不服输的孩子现在也会生气的说道:“因为我是路/命里注定/要被践踏。”世俗的麻木与丑陋让诗人感到厌倦:“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会萌发/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理想破灭了,信念倒塌了,仇恨、怀疑、愤怒、抗议、痛哭、悲哀等等所有灰色的因素频繁的出现在他的笔下:“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软弱的体躯/在潮水中溶化/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

恐怖、绝望、混沌像魔鬼一紧紧缠绕着这个年轻人,在他的诗作《在深夜的左侧》中诗人把黎明比喻成一条死鱼:“在深夜的左侧/有一条白色的鱼/鱼被剖开过/内脏已经丢失/它有一只含胶的眼睛/那只眼睛固定了我。”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那死鱼的眼睛传达的是死神的信息,可诗人象着了魔一样迷恋着死亡的黑色气息。而现实仿佛处处是危机是陷阱是无法摆脱的梦魇,所有爱他的人一夜之间都成了他的敌人:“我把刀给你们/你们这些杀害我的人/像花藏好它的刺----------再刻一些花纹,再刻一些花纹/一直等/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让人不解又能感受他的痛的诗人)

顾城《田埂》赏析 第4篇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相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 “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顾城《田埂》赏析 第5篇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陽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顾城《田埂》赏析 第6篇

田埂 顾城 赏析

路是这样窄么?

只是一脉田埂。

拥攘而沉默的苜蓿,

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

就会数我的脚印;

如果我跟你走,

只能看你的背影。

解读顾城《田埂》

我曾经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花几十元去买一本诗集,后又没多少时间去看,值得吗?到今天我才觉得是很值的。看几首诗就能让我引申出这么多感受和文字,显然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其实我是很晚才接触现代诗的,先前我一直沉迷于唐诗宋词,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汪国真,接着是席慕容,再就是顾城。汪国真的诗倾向于说理,文字朴实无华,但极富感染力;席慕容的诗注重谈情说爱,女性特有的`温婉含蓄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而顾城则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悲苦,展示着他的孤独,让我们在敬佩他心灵高洁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田埂》这首诗我之前解读过一次,但感觉不太如意。于是再解读一次。

“路是这样窄么? 只是一脉田埂

拥攘而沉默的苜蓿 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 就会数我的脚印

如果我随你去 只能看你的背影”

这首诗理解起来是不困难的。但在具体解读时会使人感觉千头万绪,莫衷一是。也许这便是朦胧诗的迷人之处:让你永远只能在知与不知间犹疑,让你永远感觉是在雾里观花,水中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