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小巷》赏析 第1篇
远与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长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侧目不敢正视了;物质是你、我、云,精神就是你对云的关注和“我”对你的深情;物质的距离客观存在,心灵的距离无法定义,无法衡量;“我”是真实的,云是飘忽的,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飘忽的云离得很近,这岂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自然和人类,自然是原生态的,丝毫不懂虚伪和设陷,人类却在很久以前就给自己配备了面具和武器,结果,人类只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短暂虚弱的宁静。
你看我时很远,因为你明白我是有欲望,有所求的,你在担心被一个私欲膨胀的人所占有;而你看云时很近,因为云对你而言,没有所求,更没有危险,你完全没有必要防御它。
这里的云,**无欲,**自然,它甚至可以象征从你眼前飘过的那些普通朋友;你和云,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应了那句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你我之间,一直在同中求异,所以总有疏离感;而和外人之间,却在异中求同,所以总有着默契。
此处的远与近,只是一种错觉,并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之所以生出了“远”的感觉,是因为你、我已然“近”到了极至,彼此在对方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许与渴望!所以稍不如意,便不满意。
顾城《小巷》赏析 第2篇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这首小诗由小巷,钥匙,墙这样三个象征性意象组成,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象征抒情主人公“我”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小巷“又弯又长”,象征着人生道路的曲折漫长,墙是“厚厚的”,象征着所遇困难的严重。但尽管如此,“我”毕竟“钥匙”在手,不愁打不开人生之谜这把厚重的锁,暗示着希望和对前途的自信。以上这些象征义是根据象征物,所固有的特性延仲出来的,这就使象征性意象的蕴含有了确定性。但这一切,都不是直接说出,而是由意象暗示出来的,意象的蕴含具有隐蔽的、含蓄的特点,因而其蕴含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可以做多种解释。即如这首小诗,也有人认为它是象征被历史抛入黑暗,经历过迷惘和失落的一代青年,现在已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和家胜:《小巷》是典型的朦胧诗的代表作,是典型的瞬问感受的意象塑造。在《小巷》中,可以说是隐喻环境的闭塞,也可以说是隐喻人类生存环境的寂寞与孤独,还可以说是隐喻人生事业和爱情的失落。总之,该诗表现的是一种心态,一种难被理解的情绪。(《诗歌的含蓄、朦胧与晦涩》)
昆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教授尹相如:优秀的诗歌能够产生出跨时代的共鸣,在于作品所表述的情感对应着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诗人置身于“又弯又长”、有着“厚厚的墙”的小巷当中,却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诗歌中的“我”并不仅仅是诗人自己,它包括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里的一代青年,更包括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不懈追寻与探索的人。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吴投文:(版本一)两节中间的空白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停顿与沉默,其中包含着诗人在寻找过程中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内心的困惑与茫然,坚定与从容错杂在一起,把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探求者形象凸显在纸面上,投射读者的心里,显示出丰富的诗意信息含量,形成一个类似于多重奏的主题。这样,短短四句,格局虽小,但诗意与主题都显得非常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一首诗的三种写法——谈顾城的短诗〈小巷〉》)
顾城《小巷》赏析 第3篇
《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看云时很近。
赏析:
乍看顾城的《远和近》,有一种特“小儿科”的感觉,甚或觉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
《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小诗《远和近》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谬而实际合理的现象。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
有关距离——读顾城的《远与近》
《远与近》是顾城的名篇,它像是块水晶,小巧精致,又包含了无限的光与影的内容。品读过后,满怀的感动,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五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长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现当代文学史》朱栋霖等编)老师也说“引发了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人类与自然的两难选择。”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侧目不敢正视了;物质是你、我、云,精神就是你对云的关注和“我”对你的深情;物质的距离客观存在,心灵的距离无法定义,无法衡量;“我”是真实的,云是飘忽的,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飘忽的云离得很近,这岂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自然和人类,自然是原生态的,丝毫不懂虚伪和设陷,人类却在很久以前就给自己配备了面具和武器,结果,人类只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短暂虚弱的宁静。
不过,对于本诗,我还有一种理解,顾城写《远与近》,视角的落点不仅在人文终极关怀,也在自我纤细情感的抒发。诗作本身好似一位腼腆大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位女子,但羞于向她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并为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小举动窃喜了一把。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中,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那么无助,那么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心思。“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淡,那么深情又那么淡漠,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湿润我们的情感荒漠。
人都有同样的审美心理:正面因掺杂了太多的人情因素和世俗伪装,不免冠冕堂皇,不免逢场作戏,不免拘挛警戒。但在人视界的外围,一切装模作样的伪装都失去了遮掩的对象,变得毫无必要,于是人的顾忌搁置了,焦灼心态*和了,审美心情油升了,人们更可以超脱地用自己的本心关照万物,于是,就产生了完完全全的自我心情倾诉,彻彻底底的自我眼球运作,从从容容的'自我心灵之旅。诗中的大男孩在女孩的转眼间,获得了这个释然的机会,这于他倒是很轻松惬意的享受。
很明显的,这首诗的中心词是远和近,诗中一个“很”字让这种距离变得极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轻,要缓和,似乎有改观回旋的余地,但要消灭它也需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离近了,会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温度,把握距离才是中庸的情谊长存之道。
顾城《小巷》赏析 第4篇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那么顾城《避免》现代诗赏析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
《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
“我不愿意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赏析:
避免不是放弃,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和情怀!这首小诗以旁观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于是就没有结束,就像暗恋一样让人心碎!注意诗中三个称呼:前面两个是用的“你”而后面用的是“您”。
顾城《小巷》赏析 第5篇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一
眼睛给我们以看的功能,而看什么与怎样看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诗中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看云和看人实际上是在云与人之间进行选择,择其美者而爱之。诗中的你,令“我觉得”:看人时很远,看云时很近,冰清玉洁与云为伴,与大自然相亲和。诗中的你——这一高洁而又飘逸的抒情形象,既具有优美的人格力量,也寄托着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被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以一种柔弱的孩子气深爱着大自然中那一切难以言说,超然、神秘而又永恒、无穷的美。看人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正是诗人这种美学趣味的表证。这虽是一首现代诗,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却承继着我国传统的诗心与文心: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无限中逍遥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间,遨游于长空飞云之时,从而获得精神的长驻与永恒。
人们的眼睛可以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也可以极目无穷,见人所未见。“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见**闻《欣赏、“再创造”》)。乐山乐水,见智见仁,有所视才有所不视,有所弃才有所取。诗人的所取、所求、所亲、所近,无不凝结着诗人的卓识,诗人的灵视。这首诗正是用远和近警示着这样一个道理:追求美的人,即使美在天边,也并不觉其遥远;对美无所用心之人,即使生活在美的故乡,照样会迷失求美的本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寻觅,是否在祈求。
赏析二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却一直看着“你”。“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我”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云”可能象征自然。“你”在看“云”时,大约流露出象《日出》中陈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时那种童稚的天真和热情,而当“你”回到现实中看“我”时,却换成另一种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觉得,“看云”时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本来面目的“你”,显得很亲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时的那个“你”,显得很陌生,有一种“隔”的感觉,如远在天涯。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观物理距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错觉是在审美的直觉思维中产生的。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
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顾城《小巷》赏析 第6篇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天是灰*的
路是灰*的
楼是灰*的
雨是灰*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