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小儿垂钓》全诗翻译赏析(通用5篇)

胡令能《小儿垂钓》全诗翻译赏析 第1篇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3、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幼女词》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胡令能《小儿垂钓》全诗翻译赏析 第2篇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儿垂钓》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胡令能《小儿垂钓》全诗翻译赏析 第3篇

胡令能的这首短诗写小儿垂钓别有一番情趣。全诗未见绚丽的色彩,无刻意的引经据典与牵强地雕饰,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蓬头稚子学垂纶”,“蓬头”二字告诉人们,着重点出了小小孩童此时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想来一早起来与小伙伴玩耍了不短时间,把梳理好的发鬓都弄的蓬乱了,也顾不得再梳理一下,就急急忙忙的跑到小河边像模像样的学大人钓鱼了;

“侧坐莓苔草映身”,初学钓鱼,故尔特别小心,挑选的是一处长着青草和绿苔,荫凉而又僻静的地方,想来这炎热的天气里鱼儿也喜欢在这阴凉的地方活动吧!也许是不习惯,也许是受地型限制,只能随意地侧斜着身子靠坐在长了绿苔的石头上,身边杂草长得挺高的,完美地遮住孩子的身形了。

“侧坐”两字,把小儿初学钓鱼心境表现的尤为贴切。小儿不拘形迹与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构成了动态的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正在等鱼儿上钩,这时候偏偏有位过路人想要问路,不想理吧又显得与家人教导所不合,理吧又怕声音大了把鱼吓跑了,怎么办呢?只见我们的小主人公急中生智之下向远处的路人招手示意,请其近前轻声相告。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诗的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全诗描写朴实、自然,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情境交融、形神兼备。诗人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地捕捉到小儿初学垂钓时的某些特点,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令人有如回到童年。

胡令能《小儿垂钓》全诗翻译赏析 第4篇

原文: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儿 垂 钓》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胡令能《小儿垂钓》全诗翻译赏析 第5篇

蓬头稚子学垂纶1,侧坐莓苔草映身2。

路人借问遥招手3,怕得鱼惊不应人4。

词句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得、懵懂得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得丝线。

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白话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得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得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整体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得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得外貌,突出了小孩得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得“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得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得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得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得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得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得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得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得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得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得颇为理想得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得“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得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得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得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得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得事,诗人再没有交代得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得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得色彩,没有刻意得雕饰,就似一枝清丽得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得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