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第1篇
刘禹锡,字梦得。传说是他母亲做梦,梦到孩子是大禹所赠,因此起名。锡有赐的意思。也有人说来源于《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他的先祖,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
这一年,大概是文曲星联袂下凡,和刘禹锡同年出生的,有白居易、李绅、崔护等才子。而刘禹锡的好_柳宗元也将在下一年降生于大唐。
刘禹锡在江南度过了童年,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聪明勤奋的他,还得到当时著名的诗僧皎然、灵澈的指点和熏陶。
天才、名师、勤奋,刘禹锡很快崭露头角。
贞元六年(790年)十八岁的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很快就声名鹊起。
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和二十岁的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这样的荣光,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踏入仕途后的刘禹锡也颇为顺利。贞元十八年(802年),30岁的刘禹锡迁监察御史,在这里,他与同在御史台任职的韩愈、柳宗元结为好友,过从甚密。不久白居易、元稹也加入了他们的朋友圈。
刘禹锡更是受到当时的重臣王叔文器重,夸他有宰相之才。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什么叫天赐之子?这大概就是了。而且更大的荣光在向他招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安史之乱后,朝堂混乱,百姓流离,民不聊生。当了二十多年太子才登上帝位的唐顺宗,锐意改革。他启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等素有改革弊政之士,开始了一场称为_永贞革新_的变革。受王叔文器重的刘禹锡和好兄弟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热情高涨的“二王刘柳”在皇帝的支持下,迅速推出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措施。
但他们没有料到,这场改革不仅很快就被扑杀,甚至连皇帝都被拉下马。可怜的唐顺宗,仅仅当了180多_帝,就被迫退位为太上皇。而改革者的命运更加悲惨,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加上二王,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就这样,刚刚登上权力巅峰的刘禹锡被打入谷底。_永贞革新_成了刘禹锡、柳宗元生命中一道永远的疤痕,不仅如此,更成为他们人生的分水岭。
此前,他们是翩翩公子,指点江山,风流倜傥;此后,他们天涯孤旅,漂泊江湖。
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第2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将近十年过去了。朝廷传来了消息,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回京。
在边远地区熬了十年,总该磨去棱角了吧。朝廷里想起用他的人想。
直到第二年春天,他们读到了刘禹锡被人们疯传的一首诗。
大街小巷,田间小路,灰尘扑面,人们都说是从玄都观看桃花回来的。玄都观里栽种着许许多多株桃树,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尼玛。你好好看看你的桃花就是了。扯什么这些桃树都是你被贬后种下的?什么意思啊,你是说我们现在这群执政当权的,都是因为你走了,才有机会上来的吗?!
好啊,那还用个屁啊。贬贬贬,继续贬......
给你找个更远的地方,滚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去。接到通知的刘禹锡都懵了,这屁股都还没坐热呢。
幸好,当时的重臣裴度以及刘禹锡的好兄弟柳宗元出来说话,好说歹说,给改成了贬连州(今属广东)刺史。
这一去连州,又是五年!
没过几天,柳宗元也因为受到武元衡等人的仇视,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
这对难兄难弟再一次南下,到了衡阳,两人依依惜别。
分别前,刘禹锡做了一首诗,读来令人心疼不已:
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第3篇
公元824年,被贬多年的刘禹锡来到和州。可能是刘禹锡的贬谪天下皆知,也可能是上头有人示意。当地的县令准备给初来乍到的刘禹锡来个下马威。
刘禹锡没有允许居住在官舍,而是被安置在了城南面江而居,见惯世态炎凉,生性乐观的他没有抱怨,平静地接受了安排。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看刘禹锡竟然不受影响,还开开心心的,和州县令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找借口,吩咐衙差又将刘禹锡的住处调整到了县城北门,面积也减少了一半。刘禹锡仍然不计较,居所位于河边,附近垂柳依依,于是他又写了一幅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和州旧称)心在京。”
和州县令见这样还不行,干脆来个狠的,再次派人把他的居所迁到了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了一间小屋。这还不算完,还让人搬来了一块大石头,放在房屋前。
写完之后,看到门前的这块石头,就让人刻在其上。
山不在高远,水不在深浅,房子不在是否简陋,一个人之所以被传颂,是因为他的不凡。
而我,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人!
你们这群势利小人,不值得和你们计较!
这一年,刘禹锡已经50多岁了,对于21岁就中进士,30岁就进入权力中心的他来说,这时可谓彻底的沦落。虎落平阳被犬欺,大概就是这样了。
高飞的凤凰沦落到这种地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限伤感的。
一样的情况,看看他的同龄人是怎么说的。
被贬江州的白居易说:谪居卧病浔阳城...杜鹃啼血猿哀鸣。
被贬永州的柳宗元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但刘禹锡呢,面对这些,他还能豪迈的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还能自比孔明,杨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有什么呀?不是挺好的吗?
他的乐观、豪迈,一如从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萧瑟,惹人断肠,天涯孤旅,江湖漂泊,别人都是写伤感的。他偏不,他偏要说:晴空浩瀚,秋高气爽,人生就要像白鹤直冲霄汉,斗志昂扬。
在大唐诗人中,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以其乐观、豪迈、刚毅、倔强,深受时人和后世追捧。
读刘禹锡的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在他前面的李白,一个是在他后面的苏轼。一样的乐观、豪迈,傲骨铮铮。
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第4篇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秋天,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今湖南常德,在那个时代属于边远蛮荒之地。
刘禹锡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在朗州,刘禹锡是戴罪之身,官权自然是没有的,大概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可以做。
他的日子过得凄苦、贫寒。但他不甘沉沦、热爱生活、主动融入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自己说:“谪居沅湘间,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 刘禹锡存世800多篇诗文,大概有将近200篇写于朗州时期
《采菱行》、《畲田行》,描写农业劳动场景,用民歌记录劳作习俗。
《竞渡曲》、《踏歌词》《浪淘沙词》《堤上行》等民歌体诗,对朗州风情与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有獭吟》、《昏镜词》、《聚蚊谣》《飞鸢操》《秋萤引》等咏物寓言诗,有揭露宦官、权臣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灵魂的,也有歌咏光明磊落,洁白无瑕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文人对于贬谪的哀怨和愤慨等主题。刘禹锡一改此等风气,他在朗州时期的很多诗文更多表现出豪迈、斗志昂扬的励志精神。
比如前文提到的《秋词》,打破伤春悲秋的传统主题,自强不息,意气豪迈。
比如不同于消极避世,他写出了很多热爱生活的欢乐赞歌。在《采菱行》中是这样写的:
秋高气爽,湖平如镜,紫菱如锦,彩鸳飞翔。欢乐的气息跃然纸上。
在《学阮公体三首》中,他写
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呢?人生太顺利了,就容易迷惑。经历多次的挫折,才能加深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尽管道路艰险,阴云密布,还是要想苍鹰和骏马一样,冲破重重阻隔。有德才的人,忧虑的是国家兴衰,而不是个人安危得失。
永贞革新,他后悔吗?不悔!他丝毫没有忏悔屈从的表示,有的只是对谗言蜚语的反击与嘲讽,有的只是励志作为,和孜孜以求。
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禹锡将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时光留在了朗州。朗州的山水、人情也使得他实现了自我超越,走向深刻丰富的诗豪人生。
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第5篇
有了裴度的照顾,刘禹锡还想谋求东山再起,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裴度罢知政事,好友白居易等也退出朝廷,逐渐变得势单力孤的刘禹锡,被李宗闵等排挤出朝廷。被赶出长安,任苏州刺史。
在苏州呆了几年,又北上担任汝州刺史,后又担任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回到长安,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
同龄的刘禹锡和白居易,到了晚年都有些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白居易曾消极、悲观,他写《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后,写《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是喻日暮。他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那晚霞还可以照耀得满天彤红,徇烂无比呢!
在《秋声赋》里,他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写到:
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不仅如此,晚年的刘禹锡还在自传里把多年前永贞革新后宫廷“皇位禅让”内幕和盘托出,以此揭露那些权贵的罪恶嘴脸。这种事情,一般人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写的。大概也只有刘禹锡这种铮铮铁骨敢说。
会昌二年(842年),一生敢作敢当的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白居易评价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我们读刘禹锡的诗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技巧的华美,更应该学习他逢秋不悲的乐观主义精神,遇权贵不低头的刚正不阿,与朋友交的坦率真诚,以及对生活无时无刻的热爱。
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第6篇
大和二年(828年),在裴度等的引荐下,刘禹锡从洛阳东都尚书,回长安任主客郎中。
这一年,他再次游览了玄都观,并且再次写下了:
十二年前,就是因为写玄都观桃花得罪权贵,被贬连州。这次回来,他还写,丝毫不妥协!
玄都观长满了青苔,原先盛开的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野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种桃的道士都去哪了呢?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好在这次有宰相裴度保他,皇帝大概也看明白了,他不过是发发牢骚,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