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学设计(合集4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 第1篇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为大家分享了《杜甫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

运用 PPT课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同课异构设计构想及思考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登岳阳楼》 《月夜》

关键词 老病、孤舟、

涕泗流 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 开阔雄浑 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 孤苦、忧愁 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

明确:

杜甫诗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杜甫诗教学设计 第3篇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多是老师唱主角,一首古诗老师把字义、词义、诗意给学生一抄,让学生死记硬背,至于诗的意境、画面,在教学中很少涉及。这节古诗教学,我不再让学生仅仅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抄、背,而是只当引路人,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强调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深刻、充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的快乐。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在他们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入乎其里,出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在用心理解、扩展、创新的切身实践体验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之无涯、书山之奥妙,去感受古诗词阅读的无尽妙趣。在对诗歌的理解中,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激兴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着你们到杜甫草堂去畅游一番,去欣赏1200年前杜甫草堂附近的美丽景色,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有先睹为快的冲动)。

师:好,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绝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绝句”吗?

生:绝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

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辞海》里看到的。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绝句呢?

杜甫诗教学设计 第4篇

二年级的学生很难对古诗了解得那么透彻,理解得那么深刻,我们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设计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再补充。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学生在这种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诗的大意。并且,为了更好地让他们想象意境,想像出画面,丰富他们的情感,我在教学中结合我们班级的特色——经典诗文学习,我让他们用画笔把自己想象的这个画面画出来。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把对诗的理解更好地融合进去了。孩子们在这个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习古诗良好的兴趣。并且不再害怕读古诗。而且很多同学的画作还在我们的班级展示了出来。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诗的热情。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心里想得很好,但因为对画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愿动笔。教师在画技这方面如果能示范学生就会做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