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第1篇
1、《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3、《春雨》
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4、《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5、《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化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花,一寸相思一寸灰。
8、《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9、《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屡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0、《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第2篇
李白诗中的意象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轻涟潺潺,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综观太白诗,从功能的角度看,太白诗中的水意象大体有如下几类:
一、动水壮势,清水造境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比如《司马将军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_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而《古风》中则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均如此。
二、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传达着有情人的愁,无情的水衬托着多情人的忧,水多情盛,水长情更长。
水有情,亦藏理,因为水是变的,因为时刻在流动;又是不变的,因为永远在流动。用变动的水喻变动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即是说荣华不定,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则在讲时光永逝不回的现实,“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妾薄命》这又以水比喻时过境迁,破境难圆。更有那著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喻指愁难断,志难酬。
三、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着道家色彩,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释放自己的不满。比如,“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两首诗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当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暂时的自我安慰罢了,更多的还是表达郁闷。借古今不变的流水衬托世事的变迁写自己怀才不遇,更是李白爱用的,而且用得自如。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江自流”三个字,与“凤去台空”相结合,便写出了凤凰台现在的冷清、寂寞,写出了六朝繁华已经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现实。而“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经下邳圯桥张子房》则写出圯桥荡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自已却不能有张良遇到黄石公那样的机遇,借此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同样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在清静安宁的江面,望着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当年在这样的水面上“高咏”的袁宏得到名士谢尚的赏识,联系到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惆怅之情立现。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第3篇
浅谈《再别康桥》诗中的意象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第4篇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至唐,“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
一、朦胧意象
诗贵朦胧,诗贵含蓄。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象,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李商隐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比喻与象征融合起来,塑造了很多朦胧意象。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所以借题抒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且,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要借物象来表现心象,靠一般较为明显的比喻往往不足以充分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朦胧意象来传达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朦胧意象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二、动物意象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很多生动的动物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容和蕴涵。
譬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说春蚕到死才停止抽丝,蜡炬燃尽方停流烛泪。句中的“春蚕”意象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丝”字是“思”的谐音,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 “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动物意象所打动。
三、典故意象
李商隐爱情诗中使用的所有典故,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他用这些典故来点染他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
四、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
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李商隐爱情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朦胧迷幻,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自唐代以后,尤其是五代时期,李商隐的爱情诗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第5篇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
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风格缠绵,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缠绵蕴藉、感情真切、感人至深的特色。
二、对蜡烛意象的解读
对蜡烛这一意象的意义,叶嘉莹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蜡烛的象征意义有三:象征光明皎洁之心意;象征悲泣流泪;象征中心煎熬痛苦。以上是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关于对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的解读,有的认为是“女性化倾向,温情化倾向,悲情化倾向”,有的把它解读为“奉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蜡烛意象,笔者认为它是相思爱情的象征,是对爱执著的体现;是生命的象征。
(1)爱情和相思的象征,对爱执著的体现
在历代古诗文中,象征爱情的意象有鸿雁、青鸟、红豆、连理枝、比翼鸟、蒲苇、磐石、鸳鸯、红叶、燕子、斑竹等。关于蜡烛象征爱情这一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经过历代文人不断把感情融合在其中,结合具体的事件来描写所慢慢赋予的。随着文人诗中对这一意义的不断内化,最终它成了爱情相思的'象征。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在他笔下的“烛泪”是永恒爱情的典型代表,特别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蜡烛这一意象,是典型的爱情和相思的象征,更是对爱执著的体现。
李商隐一生命运多舛,感情上也屡遭挫折,“27岁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但他半生沦落,长年辗转于外做幕僚,王氏一人在家抚养子女,生活清苦,却毫无怨言。大中五年,诗人罢幕归家,妻子王氏已经病故。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的诗人不能自拔。”夫妻之间长久的相思别离以及后来对亡妻的追思怀念,成为他诗歌反复暗含的情感,正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他的爱情思和无题诗可以写得无比缠绵绻缱;因为这些意象凝结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寄托,所以他的无题诗读起来特别晦涩。
诗人把普通的蜡烛入诗后,赋予它相关的情感和寄托,便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了桌上的蜡烛一点点减少、燃烧,这是一种形象的动态的描写。那缓缓滴落的蜡滴,正是诗人的相思泪。这里的蜡烛,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诗人的爱就像春蚕一样不到尽头不会停止,像蜡烛一样不到成灰不罢休。其实这何指是停止罢休,简直就是此爱绵绵无尽期,分明是爱情的盟誓。诗人的这两句诗把爱情写得缠绵悱恻、悲壮动人,表达了对爱的执著、对爱的坚定。这是坚贞爱情的象征,是对爱执著的体现。
(2)是生命的象征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是他多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内心深处强烈浓厚的生命意的载体。蜡烛作为一种照明用具,它发出柔和温暖的光亮,照亮整个黑夜,给人带来温馨祥和。在黑暗的夜里,古人们是那么渴望白天的光明,蜡烛正好在暗夜带给人们光亮,驱开了夜的包围,带给人们光亮和温馨祥和。万家灯火正是美好生活的体现,所以它深得文人喜爱并把它入诗,赋予它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烛,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强烈浓厚的生命意。蜡烛燃烧其实是生命成灰的过程,春蚕到死是生命终结的过程。诗人用形象的方法把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描写出来,用象征的方法把生命过程比喻出来。春蚕和蜡炬指的是有生命的人,诗人用这样比喻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一种慢慢减少的状态,所以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并且感动着我们。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是李商隐以敏感的情感触动我们对生命的顿悟。他是对生命眷恋的人,满怀热情的人,从蜡炬成灰中发现生命和蜡烛一样,都是有终结点的。所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意识到人生短暂,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未完成,所以不顾夜深寒冷,还在呤诗写诗,要把思念写成诗,传给远方的爱人;另外,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把这些诗写完留给后人,不到生命最后不肯罢休。如此看来,他正是诗中的春蚕与蜡炬,带着坚定执著的情怀,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着无限的意义。
“灯烛燃而易逝,即将消逝在主体视野之中,提醒人们应该珍重美好的人生,烛光灯影的物象就这样连同无数咏叹建构的人心中之象,暗示着人的青春、爱情、事业乃至整个生命终归虚无,个体的人生悲剧感在此油然不可阻遏。”古代文人大多有实现政治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人生如朝露如此的短暂,诗人在这里用不停燃烧的蜡烛,赋予它深沉厚重的生命色彩,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焦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有限。
综上所述,蜡烛作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它蕴含的意义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赋予的,包含了诗人的情感和寄托,已从普通的事物发展成为富于意蕴文学意象,它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这一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意义丰富,加上诗歌涵义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所在可从多方面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