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热门4篇)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第1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就表现为,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我们所得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近人在《读谢康乐诗札记》中说:“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然亦各人有各人之法,各篇有各篇之法,其变化疏宕处,后人不能也。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然而有时也有例外,如《登池上楼》首四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则以俚语开始。再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以下六句为叙述游览历程;“林壑”六句是集中具体描写景物部分;第三部分被称为“玄言尾巴”,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时期难以避免的印记。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白云抱幽石,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清水涟漪,竹影掩映,山石清幽,白云缭绕。用一个“抱”字、一个“媚”字把人引入宁静明瑟的美的境界,而且表现出诗人在这个境界中的感觉情思;大自然这清幽明净的美,是如此和谐一体,水云竹石,仿佛有生命跃动,两情依依。这就完全排除了功利与理性的判断,进入了审美的层次。

因此,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是和晋宋文坛文学性的复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使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形式上注重雕琢,极其工丽,并且重视音调。

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并使山水诗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进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第2篇

在魏晋南北朝的那段时间,涌现了很多有名的“谢姓”的人才,包括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谢徵等等,这里就说一下谢灵运和谢徵两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一定不是同一个人,谢灵运是南朝时期宋人,而谢徵则是南朝梁人,相差近100年。

谢灵运的雕像

谢灵运是当时乃至后世都大有名气的大诗人,他大量创作山水诗,对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小的时候就被寄养在了别人家里,所以也被人称为谢客,而且他的祖上是谢玄,在当时继承了谢玄康乐公的爵位被称为谢康乐。他出身高贵,才华横溢,但是命途坎坷,恰好碰上东晋之末,刘宋代之的时候,所以仕途非常不顺,所以谢灵运只好寄情山水,到处游山玩水,因此他的诗歌有不少都是描述他所到之处的景致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创作丰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但是他的山水诗也有着不小的缺陷,没能摆脱当时谈玄论道的习俗,经常带着玄言诗的尾巴。

而谢徵则是后来南朝的梁人,他年少聪慧,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所以他的父亲就觉得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等到谢徵年长一些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美的诗文,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据说当年曾经让他当场作诗三十韵,限时三刻完成,而谢徵两刻就完成了,而且言辞优美,没有什么粗制滥造的嫌疑。当时谢徵一度身居高位,只可惜英年早逝,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谢灵运和谢朓

著名诗人谢灵运

首先从关系上来说,两人确实是亲戚,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嫡孙,谢眺的关系相对远一些,是谢安的哥哥的后人,从血缘上来看,谢灵运算是谢眺的族叔。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之一,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谢眺则是继承发展了谢灵运的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的风格,对于山水诗都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被后人称为“大小谢”。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第3篇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山水诗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形式,可以说如果没有山水诗,中国的诗歌文化会暗淡不少,而提到山水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画像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名将谢玄的后人,在东晋的时候就被世袭了祖上康乐公的爵位,后来先后担任过诸多重要的职位,等到刘宋代晋以后,谢灵运也因此遭殃,先是爵位被削,后来又被当时的宋文帝杀害,年仅49岁。虽然谢灵运去世的很早,但是他淡薄名利,纵情山水的风格对于后世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谢灵运出生就非常的高贵,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子弟,他小的时候就养在了钱塘的一个道馆之中,估计这也对于谢灵运后来恬淡的心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从小就博览全书,小小年纪就能够写诗文,在他十八岁的时候袭封康乐公,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正式出仕,担任了不少的官位,但是谢灵运的心思没有在为官上,反而寄情于山水之间,为了方便游山玩水,他还特意设计了一种可以拆卸的木屐,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上下山都很方便。

后来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谢灵运对于权势就更加没有兴趣,朝廷几次催他当官,他才肯去,但是上任之后依旧不干正事,整天想着到处游山玩水,如果只是这样或许还好,但是当时朝廷要逮捕他的时候他还敢拒捕,甚至后来在流放的时候还密谋让人救出自己,因此也让宋文帝再也不能忍耐,将他杀害。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第4篇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写景注意角度和讲究声色,并非是谢灵运的首创。魏文帝曹丕在他的《杂诗》之一中就有所追求。“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何悲鸣,孤雁独南翔”,就是用的较好的例子。前文所举的谢混的《游西池》一诗中,“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远近相移、声情并茂,也是对此种手法的着力追求。但是,在这方面话大力气刻意推究,并在诗作中大量使用的,还要首推谢灵运。

以他的《七里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