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1篇
南征杜甫阅读答案及赏析
南 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杜甫阅读答案:
(1)这首诗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图景与全诗感情很不协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 “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南征杜甫主旨大意:
此诗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南征杜甫背景: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南征杜甫赏析: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2篇
杜甫《狂夫》阅读答案附赏析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葆娟娟净,雨衷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含”和“裛”是颔联的诗眼。“含”字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为轻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之细小。(本诗的意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意境,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
2、请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对“狂夫”这一形象进行赏析。
答案: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后半部分则借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凸显出“狂夫”的狂傲之气。赏心悦目之景和可悲可叹之事将“狂夫”这一形象刻画得立体鲜活起来。(意对即可)
21.用自己的话概述横线处的内容:本诗写“狂夫”,如果没有前半部分 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 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2分)
22.请结合尾联赏析诗人“狂夫”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21.优美景致 潦倒生计
22.“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而是“自笑狂夫老更狂”。诗人不禁哑然“自笑”:这是一个越越狂放的老头儿啊!
(1)“风含翠筱娟娟净”中“含”耐人寻味,历来为人所赞,请赏析它好在哪里。(3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颔联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含”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2分)
(2)以乐景衬哀情(1分),此联写草堂的美景最主要是反衬狂夫恶劣的现实处境(1分),进而正面衬托狂夫贫贱不能移的形象(1分)。
简析:
《狂》诗中尾联一句“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生活态度来对待打击的生活信念。而“老更狂”更是将这种顽强表现得畅快淋漓。所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的,自然前四句的美丽景色与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乐景衬哀情了。)
赏析:
这首诗与上一首同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诗的前四句细腻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人在自然中心灵的清静和愉悦。五六句调转笔锋,用凄凉的情调写出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七八句表明自己疏远仕途,狂放自适的心境。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3篇
杜甫《天末怀李白》阅读答案附赏析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
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阅读问题】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4)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6).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7).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8)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9)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0)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4)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5)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6)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7)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8).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9).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4篇
杜甫《野老》阅读答案附赏析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琴台:四川名胜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虽处在穷困潦倒之中,却依旧心系百姓疾苦、国家安危,表现出对时局的无限忧虑。同时,也流露出难以为国效力;救民于水火的无奈之情。
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诗中的“野老”是一个因遭时局动荡而流寓异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深感无奈、痛苦的形象。
3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5篇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恨别①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_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5分)
4、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5分)
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1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分)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分,答出“漂零憔悴”类即可得2分)。
4、细节描写。(2分) “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答出“怀念亲人”类即可得2分)
5、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一点1分)
1.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6篇
杜甫《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的妙处。(4分)
(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3)这首诗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图景与全诗感情很不协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杜甫诗词《南征》的诗意赏析 第7篇
杜甫《日暮》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⑴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你认为诗人含蓄蕴藉之笔是哪一句?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情景。
⑵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⑶含蓄蕴藉之笔是“何须花烬繁”。整首诗表现了山村寂静的景色,景色冷淡。最后一句诗人嗔怪灯花闪动,一切美好景色、恬静的氛围仿佛与己无关。“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衰老感及怀念故园的愁绪。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重庆奉节)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牛羊回到低处的栅栏
一扇扇门依次关闭,
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可惜此地并非故乡。
我听见黑色的水流进石头的缝隙
草叶上的露水轻盈地滑向秋天的根部……
一切似乎都在时间中走向低处。
我退居斗室,听见灯花如一声低语爆发
赞美一头不合时令的梨花
感到岁月的告别,
在穿窗而入的微风中颤栗。
赏析: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