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古诗赏析(共14篇)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1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注释

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②但:只。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着)

作品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鹿柴》赏析: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20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鹿柴》描述了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2篇

鹿柴王维赏析

【原文】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翻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3篇

赏析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4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欣赏一下王维的名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其实王维特别喜欢写空山,比如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又比如说,《鸟鸣涧》里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为什么王维特别喜欢写空山呢?唐代有个著名的侠客叫空空儿,我个人感觉王维也是诗歌中的空空儿,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空山?这个悬念,我们放到后面再说。 我们先来看,“空山不见人”,山中一个人都不见,说明山极其的安静,但你要说安静,他又紧接着来了一句“但闻人语响”,那么不见人为什么又“但闻人语响”呢?闻其声而不见其人,这说明什么呀?空山寥落,四处寥落。山中未必完全没有人,但是有人,只听见他们的声音,也见不到他们的人影,这反而衬托出空山是如何地寥落。见不到人影没关系,可以见到日影。按道理,空山如此寥落,越是幽深,越是幽暗才能见出山之空来,王维却反其意而行之。

“返景入深林”,夕阳的余晖啊,还照进了深林之中。空山寥落,本来凄清之景,突然加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照在什么上面呢?青苔之上。山中潮湿阴冷,苔藓满地,而透过树影,稀薄的夕阳余晖洒在青苔之上。看上去这是一个暖色调的描写,但你仔细琢磨一下,寥落的空山,夕阳西下,只有斑斑驳驳的光影照在青苔之上,这种暖色的背后是更巨大的清冷与幽静。所以,《鹿柴》王维用了诗歌中特别出彩的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来表现空山之空、空山之清、空山之寂与空山之冷?

我们熟悉的那首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也是一种对比反衬的手法。“蝉噪”,知了在叫,知了的叫声非常嘈杂,但是却反衬出了树林的安静;“鸟鸣山更幽”,鸟儿的鸣叫声更体现出了空山的幽静。可能有些小朋友不太理解,会觉得知了叫,鸟儿在叫,为什么反而显得的林子越来越静,山更幽呢?我们转换一个思维,如果有一架飞机在林子上飞过,如果有一架战斗机在山上飞过,我们能不能也说“飞机噪林愈静”、“飞机叫山更幽”呢?不会,你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声音大小吗?不是,关键是因为蝉噪与鸟鸣都在山中、都在林中,林中的一抹噪音反衬出了林子的安静;山中的一两声鸣叫,反衬出来山中的幽静,这是为什么呢?这和王维的《鹿柴》效果是一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个“人语响”是在空山之外吗?不,就在空山之内。“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暖色,是在空山之外吗?不,就在空山之内。空山之内有那一丝的“人语响”,有那一丝的暖色调才反衬出空山的愈发之空,才反衬出空山之寂与空山之冷。这样一来,这首诗就具有哲学意味。

落日下、鹿柴中,夕阳的余晖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暖意,而是昏暗前的最后一缕光明,而王维这时所拥有的却是一种清晰的冷静。他不是一个闲适的游玩者,也不是一个黯淡的伤心人,他是一个平静的观察者,轻轻地品读着空山的寂静,淡淡地欣赏着残阳下的青苔。这份恬淡既属于隐者,也属于王维归隐的终南山,而这短短四句诗也透露出王维的人生哲学。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鹿柴》。

我刚才讲了,鹿柴这首诗写于王维的晚年,晚年王维历经坎坷、历经世事之后,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峡谷中。他买下了宋之问当年的蓝田别墅,作为自己晚年隐居所在,称之为辋川别墅。而他所写的空山的场景,就是他在辋川生活的一段时间内,对辋川各个地方的一种描写,而鹿柴就在辋川山中。所以这是在山里面写山,不是在山外写山。而山里面如此“空山不见人”的空山,却还有一两声“人语响”,如此夕阳西下,一片惨淡景象中,还有一两丝暖色留存,他的哲学意蕴是什么呢?是人生。王维一生学佛,名维,字摩诘。事实上,维摩诘最好放在一起,不拆开来,因为维摩诘是佛教中著名的居士。王维受他母亲的影响,自小深通佛理,到晚年,尤喜欢参佛。佛言“四大皆空”,但事实上,最后的空总是由原来的有延伸而来的。无中能生有,其实有中也能生无,王维的有是什么呢?是他年少时的才学和抱负。

唐代野史《集异记》里头记载,说“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这是说,王维年少的时候,“年未弱冠”嘛,也就是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时候。“文章得名”,诗文已经惊天下,不仅文章写得好,尤其“性娴音律,妙能琵琶”,音乐也非常好,尤其擅长弹琵琶。所以“游历诸贵之间”,很多王子都很喜欢他,尤其“为岐王之所眷重”, “岐王宅里寻常见”,岐王非常喜欢他。

所以关于王维的应举,科举考试,也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也是《集异记》里头记载的。说当时有个张九皋的人,已经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当时玉真公主权势非常大,深受皇帝宠爱,说话是非常管用的,所以张九皋就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公主就授意当时的主考官,要以张九皋为状元,为第一名。刚好这一年呢,王维也要应举,然后就同岐王商量,岐王很有意思,就做了一件具有现代广告学意义的策划。

怎么策划呢?然后他就带着王维,到了玉真公主那儿,刚好玉真公主在家里头诗酒聚会,招了一帮文人。岐王带着王维来的,但是,却没有让王维穿成士子的服装,而是穿成了伶人的,也就是乐工的服装。席间,岐王就给玉真公主说,我找到一个音乐家,这个音乐水平不得了,公主你可以欣赏一下。然后,玉真公主一听,哦,让他出来演奏一下,我们来听听看。然后,王维排众而出,抱着琵琶就出来了。玉真公主一看,少年英俊,因为王维本人也长得特别帅,皙白英俊。结果王维落座,一曲《郁轮袍》乐惊四座,玉真公主都听傻了,这么好听的音乐,这叫什么曲子啊?这叫《郁轮袍》。岐王这时候上前说,公主不知,此人不仅音律绝佳,而且才学不得了,诗文已名满天下,然后就把王维的诗作拿给公主看。公主一看,大惊失色,这些名作我早就拜读过,我还以为是前人所作,原来就是你作的吗?然后立刻让王维换服装,换去伶人服装,原来是坐在乐工之席上,然后推为上座。这时候,岐王趁热打铁,说公主,王维今年也要参加科举考试,您觉得他的才学怎么样?公主一听,那肯定是状元之才呀!但是,听说公主已经把状元许给张九皋了,这就让人为难了。玉真一听,哎呀,张九皋这人我也不怎么认识他,有人来打招呼,我也不知道他才学怎么样,现在来看,哪如王维呀。王维你去考,没问题,状元肯定是你的。当然这个事儿,史学界也认为不足为信,毕竟是野史所记载。

王维在音乐、诗歌、绘画上的才学修养让他在长安城曾经红极一时,然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也许在这片山野中王维最终找到了属于他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鹿柴》。

所以,王维年少时期,意气风发,锐意仕进,也想做一番抱负,可以看到他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大气象。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王维只得到了一个太乐丞的官职。可是,还没过多久,就因为他属下的伶人舞黄狮子,这犯了皇家之大忌,受到牵连被贬官。此后王维的仕途就是屡屡贬官,即使重新被启用,也只是做一些闲职。后来到他三十一岁的时候,十年仕途偃蹇,他心爱的妻子又离别了人间,此后王维终其一生,再未另娶,王维的那首《相思》也成为千古爱情的经典之作。“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以王维又是一极钟情之人,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他,因为母亲从小对王维影响非常大,王维之所以尚佛、崇佛,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再接下来,王维经受了人生最大的坎坷,什么坎坷呢?差一点掉脑袋的坎坷——“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百官逃难,唐玄宗也跑了,但是王维没有跑得急,跑慢了,结果被叛军抓住了。被叛军抓住之后,就受胁迫任伪官,任伪职。那么“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这些曾经在伪朝任了伪官的,都是大罪。像王维这样任了伪官的,恐怕有杀头之患,但是,一是他的弟弟愿意捐弃官职来保住他的姓名,更重要的是,王维任伪职的时候,他后半生的最好的一个朋友叫裴迪,他的《辋川集》里头就有很多和裴迪酬答之作。裴迪来看他的时候,王维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救了王维的命,为什么呢?“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说明王维当时怎么样?“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裴迪也出面作证,确实王维身在伪朝,却心在大唐,所以王维免于被问责。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维被重新启用。但是王维经此磨难之后,内心所有的雄图壮志已经消磨殆尽,再加上一意参佛,终日隐居辋川山中,所以,心境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宁。到了晚年,王唯一意参佛,隐居山中,别无他念,万事不关心。所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山中,这时候的心境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老僧入定一般。

但是,我还想问,旧时年华岁月中的那些亮丽的色彩、那些光艳照人的梦想,那些生命书写的绚烂,难道完全都了无踪迹了吗?不,其实还有一丝半缕偶然在心底泛起。这时候就像空山里的“人语响”一样,就像寂静深林里的一抹余晖、残照一样,偶然泛起才更加映衬出此刻的苍凉、迷渺。所以人生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当所有的雄图大志消磨之后,当所有的磨难和坎坷远去之后,人生到此完结,剩下的只有空空寂寂的山野深林、只有身边的树木、身边的这个安静的世界。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5篇

王维《鹿柴》古诗解析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6篇

鹿柴王维古诗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翻译/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②但:只。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趣事轶闻

据北宋词人秦观在《书辋川图后》中自叙,他在汝南做官时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带来王维的《辋川集》画卷,其中绘有鹿柴等景,如身历其境,同时又读王维《鹿柴》等诗,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见其非同寻常的美的感染力。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7篇

古诗鹿柴王维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分享了鹿柴的鉴赏,欢迎欣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  但闻)

(4)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C

殷璠谓:“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巻16)殷璠此论实际上道出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和意境浓郁(特别是禅境)的特点。“诗境与禅境本相同,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对王维的.诗歌,特别是那些具有浓郁禅意的诗歌,我们似乎更多地注意到它们的表面的诗情画意,而对诗人笔下涌动着的禅境,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够,甚至忽略。

现在让我们来体悟此诗中浓郁之禅境。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8篇

鹿柴 王维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色呢?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白话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9篇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参考资料:完善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39篇诗文► 585条名句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10篇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11篇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②但:只。

③返景:夕阳反照的光。景,通“影”。

【译文】

寂静的山林中杳无人迹,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夕阳反照的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又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阅读训练二】

(1)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山 但闻)

(2)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3)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C)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12篇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空山不见人”道出了它的基本特点:空荡、寂静。

终南山是王维的归隐之处,多年的宦海浮沉,让他见惯了世间的风云变幻、世态炎凉。在王维的诗中,有不少“空山”的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夜间的春山宁静自得,令人沉醉。而《鹿柴》中的“空山”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阔寂寥,这是避世的所在。

“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山的空静与人语的喧响形成映衬,意境顿出。“人语响”,这是以局部的、短暂的“响”来反衬全面的、恒久的“静”——没有那片刻的“响”,我们反而意识不到山中无边无际的寂静。让这份寂静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了。

后两句是色彩光影的渲染。“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射入浓密的树影,落在斑驳的青苔之上,在青苔的碧影上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金色。太阳偏西,夜幕即将笼罩大地,整个森林都将陷入晦暗不明。但惟独因为这一缕最后的阳光,我们还能看到林中的色彩、看到大自然的微小细节。王维把握的就是这清晰的一刻,在落日下,在鹿柴中,他不是一个兴奋的游玩者,也不是一个黯淡的伤心人。他只是一个安详、寂静而不失孤独的观察者,他轻轻地品读着空山的寂静,淡淡地欣赏着残阳下的青苔。这份心态,是属于隐者的。

短短的四句诗,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寂静而清晰的世界,它仿佛是一张用淡墨画成的山水画,寥寥几笔,意境无限。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苏东坡有着极为精彩的评价。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中,所谓“诗中有画”,指的正是王维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写作手法。清人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这样评价《鹿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通过“人语”映衬空寂,通过“返景”映衬幽深。这就像传统山水画中,用留白来映衬墨色,用墨来映衬白底一样,都是相当高明的表现手法。当然,《鹿柴》诗中有画,而又超越于画,具有立体而多维的艺术感。

作为画家的王维,他的艺术素养影响着《鹿柴》的写作,而作为学佛人的王维,他的禅宗思想更是诗歌的精神底蕴。王维写辋川,写山水,多有“照”的意象。实际上,这种情景和禅宗所讲的“寂照”颇有相通之处。寂是寂静,照是照见,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要放下世间的烦恼欲望,一切归于空寂,这是定力的修为。但是,如果真的一切归空,那又不免死气沉沉,甚或呆头呆脑。因此,在定力中还要生出一种觉照的能力,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了了分明,这是智慧的作用。寂与照是两种不同的境界,禅宗追求的是它们的融洽与和谐。在《鹿柴》中,我们看到了“寂”与“照”的统一,这无疑与王维的禅宗修养有关。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王维“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真说到了点子上。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13篇

王维鹿柴赏析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一】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 “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刘学锴)

【赏析二】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头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另一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的某些山水诗,颇有忘情世事的味道,甚至流露出幻灭之感。《辋川集》中,这一类句子随处可见,本篇外,又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敧湖》),“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是王维诗歌创作消极的一面。 (齐天举)

【赏析三】

妙用衬托尽显清幽——《鹿柴》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王维《鹿柴》古诗赏析 第14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题 解】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歌咏,共得四十篇,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王维二十首诗中的第五首。诗里描绘了鹿柴日落之时的景色。

【句 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

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在如此寂静的山中,传入诗人耳朵的,是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人语;映入诗人眼帘的,又是什么呢?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

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评 解】

有人将诗歌称为“时间的艺术”,因为好诗总是撷取最富表现力的瞬间,通过艺术的点化,使之成为永恒。王维的这首《鹿柴》便是如此。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的一刹那间,营造出一种永恒的幽静空寂的意境。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曰:“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明人胡应麟和清人王士都曾说,王维《辋川集》诸诗“字字入禅”。此言虽或有夸张,但王维的山水诗的确常常透出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禅意,读来使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因为王维是以一颗清净、虚空的心去观照自然,这使得他的这类诗中,虽然有声有色,有响有动,却始终是以寂静为旨归的。这种寂然的心境,自然与王维长期受佛教尤其禅宗思想影响有关。也正因如此,后人尊王维为“诗佛”。

对于这首诗中的“禅意”,今人李泽厚作过进一步的生发。他在评《鹿柴》和《辛夷坞》、《鸟鸣涧》三首诗时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感悟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运动着的时空景象,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或许,正是在诗中所描绘的那一瞬间,诗人再次顿悟到了生命的本质——那就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