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第1篇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第2篇
诗开首即说“**”,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寻其魂魄,在**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唐玄宗。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第3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指装饰精美、绘有锦绣般美丽花纹的瑟。诗人以“锦”形容,可能和诗家惯用“瑶琴”来指琴一样,是取其字面的华丽。“无端”,也就是没来由,无缘无故。“五十弦”,《史记·封禅书》有“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的记载。后世的瑟以二十五弦为普遍。在李商隐的诗中,“五十弦”是写瑟常用的泛语,如“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雨打湘灵五十弦”等等。“五十”是用古制,或暗含多之意。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但诗人却要埋怨它:锦瑟啊,你*白无故为何有这么多弦!这是诗人的“痴语”,看起来不讲道理,表达的是一种未曾明言的情绪。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美好的年华。
瑟的尾部,每一根弦都有一个柱状的物体支撑,可以移动用来调整弦音的高低,称为“柱”。“一弦一柱”,意即一音一节,指每一声瑟音。几十根弦的瑟,弹奏起来必定声音繁复,而这样的旋律总是容易令听者动情。诗人不由感叹道: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美好的年华。也许正因为这瑟音让诗人思绪万千,不能自持,所以他才会去埋怨它的弦太多了吧。从这里我们看出,诗人是借瑟弦之多写自己的情之多。不管是逝去的美好年华,还是一生悲欢离合、失意蹉跎,诗人的感慨实在太多太深,音乐不过是诱因而已。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两句是说诗人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此联前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典故。庄子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舞,醒来后自问道,不知是我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晓梦”,清晨的梦,表示梦境短暂。后一句的典故出自《蜀记》,说蜀国国王杜宇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作杜鹃,因为怀念故国,每到暮春时节就苦苦哀鸣,以至口中啼血。“望帝”,即杜宇。“春心”,是指因春色而引起的伤感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古代认为海里的蚌珠随月亮盈亏而有圆缺变化,故将“月明”和“珠”联系起来;又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神话中的人鱼)的眼泪变成的,于是将“珠”和“泪”又联系起来;另有“沧海遗珠”的成语比喻埋没人才。
后一句的用典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蓝田”是指蓝田山,又叫玉山,在今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玉产地。古人认为宝玉埋藏之地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气”。此山为暖日照耀,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了一种美好的理想之景,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接近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出自魏晋小说《录异传》,讲的是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吴王夫差的小女儿名叫玉,与一个名叫韩重的青年相恋,但是吴王发怒不许,小玉郁郁而死。有一天,忽然有人看见小玉在镜前梳妆,夫差上前去抱她,小玉却像烟一样消失了。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向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我们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这也是《锦瑟》诗中最难解的四句。诗人把四个看起来并不相关的典故用一种奇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笔触轻灵,以虚驭实,没有把用典的深意泄露出一丝一毫。中唐诗人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形容诗歌意境的优美而又不可捉摸。这首诗也正是如此。正因为不可捉摸,所以历来企图用具体的事实坐实诗人用典寓意的努力最终都没有成功。不论是“悼亡说”、“音乐说”还是其他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我们的感受比起来,总是令人有言不尽意的感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两句与起首的两句呼应并结束全诗,意思是说这些情事在发生的当时就已经叫人不胜怅惘,哪能等到今天再来作回忆呢。亲历时就觉得人生如梦,追忆时更觉梦如人生,这双重的虚幻感,无比深切地传达了诗人的怅惘和感伤之情。只能像望帝托身杜鹃那样,化作无尽的哀鸣。“可”,岂。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第4篇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_西昆体_,刻意学李商隐,其**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扩展3)
——李商隐《锦瑟》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锦瑟》全诗翻译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作,堪称最享盛名。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第5篇
第二层由蝉及人,直抒胸臆。颈联写诗人官小身微,犹如木偶在水中到处漂泊,于是便产生了思念故园之情。想到故乡田园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为何还不归去呢?这看似与蝉无关,实则由“难饱”和“费声”而引起的身世之慨,这一转换不仅增加了诗的内容,而且使咏物诗的抒情韵味更加浓郁。
最后两句为诗的尾联,也是全诗的结句。一个“君”字将蝉拟人化,且与“我”对举,使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诗人因闻蝉鸣而自警,不禁发出与蝉相同的慨叹。一个“警”字照应“声”字,“清”字照应“高”字,丝丝入扣,严谨稹密,并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诗论家认为这首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为“咏物诗最上乘。”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扩展1)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马嵬》
李商隐
**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第6篇
《锦瑟》,是李商隐的**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认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听雨梦后作》),“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年华谁与度?”(《青玉案》)金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绝句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的吗?
对于诗人 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扩展4)
——李商隐诗词赏析
李商隐,唐代晚期诗人,与杜牧合成“小李杜”。诗词风格多变,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也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诗等等。诗词才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李商隐的《霜月》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七绝古诗,很好的体现了他那种唯美**的诗作风格。来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的是一幅深秋之夜的画面。将那种大雁南飞,蝉鸣绝尽的深秋荒凉萧瑟之感表现的无比清晰。
开篇七个字,点出当时诗人所经历的季节。“初闻征雁已无蝉”,刚开始听到远行到南方去越冬大雁的叫声,就意味着这已经不是夏天的季节,而是已经来到了深秋。在这个时候,天空中已经很少有蝉鸣,它们伴随着秋天的来临而销声匿迹。
在这样的时令背景下,李商隐登上高楼,看到“百尺楼高水接天”。秋天的时候,登高远眺,视野之中是水天一线,全部都已经连成一片。站得更高,可以看得更远,所以诗人的目光可以采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将天地一切美景都纳入的画面当中。
最后这两句古诗体现出了李商隐的想象力,也体现出了他对于景色描绘的独特把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两句唐诗写的是霜雪和冷月的交相辉映,“青女”**着霜雪,“素娥”**着月宫里的嫦娥,她们两个在这个夜晚交相辉映,竞相斗艳,形成了“月中霜里斗婵娟”的绝美画面。
全诗通篇读下来,给人一种“冷”感,从诗中的寄情之景物,到全诗抒发的情感,无不显得萧瑟。但是这也正反映了李商隐的才华,能够让全诗如此工整对仗的贴合题意。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扩展5)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翻译(贾生古诗赏析及答案)
品读唐诗《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的***,因得罪了朝中*,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
"宣室求贤访逐臣","宣室",西汉未央宫前的正殿;"逐臣",被贬黜的巨子,此指贾谊。此句意为:文帝不计前嫌将贾谊召回,并在未央宫正殿与之交谈。
"贾生才调更无伦","无伦",无与伦比。这里指贾谊的才华、满腹经纶可以说无人能及。从"逐臣"到"求贤",诗人以层层递进的手法尽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崇、器重。为下文的转折设下了铺垫。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可惜;"前席",向前移动坐处。古人席地而坐,这里指从所坐的席上向前移动?此处表示汉文帝对贾谊的尊重;"苍生",黎民百姓。起承上句,诗人行文陡转:可惜啊,这半夜里的秉烛夜谈,他们谈的并不是什么**安民的方略,而是在探讨鬼神之说。"可怜"二字,似轻实重,也是本诗欲抑先扬的关键处、转折处。
诗人借汉喻唐用语*和含蓄,影射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不问苍生"句,语意双关,含蓄地流露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扩展6)
——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
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