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古诗四首(推荐8篇)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1篇

《西江月》古诗赏识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2篇

古诗西江月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轶事典故: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结语:

读辛弃疾,不仅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柔肠,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气,通过他的词,你可以看到性格饱满的辛弃疾在你面前。教材里面选用了很多他的诗词,还记得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那种惆怅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

相信通过对以上内容的阅读,关于这首辛弃疾的古诗《西江月》,小伙伴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把它内容分享给更多人哦~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3篇

古诗西江月阅读答案

【原文】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问题】

8.这首词上片从【 】(感觉)角度描写,意在衬托夏夜的寂静,下面则写视觉效果,“忽见”一词表现词人的【 】之情。(2分)

9.这首词每一句都描写了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简要描写一下它所表现的画面。(3分)

我最喜欢的诗句:

我所描绘的画面:

【参考答案】

8.听觉 喜悦

9.示例:首句: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4篇

苏轼古诗《西江月·梅花》赏析

《西江月·梅花》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⑴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这些思想感情的?请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梅花》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天女维摩”。朝云是虔诚的佛_。苏轼另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敬仰她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素面”、“洗妆”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高情”句,是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梦”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能“同梦”,点明悼亡之旨。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绿毛么凤”、“唇红”、“海仙”、“瘴雾”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

参考答案:

①梅花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傲立荒谷,顽强生长;尽管遭到打击,枝损花飞,但仍然半守残枝,坚强不屈。(第一问3分,以“幽”“荒”与“恶”为要点,第二问以 “坚强”为要点,2分;答成“悲惨”之类的得1分。)

②这首诗既有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有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同情与尊敬,同时借此抒发了遭受迫害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托物抒情,将个人遭际及复杂情怀都是寄寓梅花这个形象之中。(第一问3分;第二问答象征并解释正确得2分;答比喻得1分)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5篇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那一年,诗人没有朝廷的军务,无所事事,隐居在江南的乡下……

那个夜晚,轻盈的清风徐徐而来,掠过田埂,柔柔抚在词人沧桑的脸庞,词人脸上写满了夏夜的恬静。

一串蝉鸣,划破夜的静谧,久经沙场的诗人依然一脸宁静。萤火虫在篱笆上思索着什么,一会儿仿佛想通了,摇着小灯,飞向那方的丛林去了。蛙声如鼓,跌宕起伏,远远近近,密密疏疏。稻花的香气醉了几千年,也醉了那个词人来到的夜晚。老翁说起了今年的丰收,乡音还是那样亲切,笑声的爽朗感染着词人停下了匆匆的步履。今夜醇酒如父,淳音如母,让词人一下子醉得踉踉跄跄。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6篇

西江月原文:

西江月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字词解释:

1、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

2、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3、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4、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7篇

西江月古诗四首

世纪城

曲径通幽修竹,闲庭信步浮宫。鸟啼花艳乐园中,宾至如归与共。

商贾北南相涌,碧湖冬夏争锋。高新产业势如虹,西蜀腾龙飞凤。

(向往)麓镇

漫步万倾林岭,泛游百里湖莺。琼楼玉宇造功名,山秀水清明镜!

城市园林典范,麓山国际先行。奢华惊世任娉婷,西部争锋谁竞?

安公堤

柳岸徐风轻淡,江船灯火无央。穿城玉带育儿郎,功德安公无量。

水墨丹青通济,诗词歌赋华阳。与时俱进展辉煌,古镇乘风破浪!

“安公堤”,乾隆年间为防水患,华阳知县安洪德督导下修建,后人为纪念他,特驻碑“安公堤”。“通济”为通济桥,横跨府河,又名“中兴大桥”。系卷拱7孔石桥,宽10米,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举人贾琏生募捐修建。然于8月坍塌。

二江寺

潋滟锦江秋色,清幽古寺春情。良心天地彩虹乘,风雨安然卧横。

造福两江千古,惠民万代同行。鸡鸣玉宇九霄鹰,皓月青光五更。

注:今日的“二江寺桥”位于广都遗址江安河与府河交汇处。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二江寺方持募捐兴建。西周时双流这片土地被称为“都广之野”,原名广都,隋仁寿元年,避炀帝(杨广)之讳,又因江安河、府河在县域的二江口(今华阳二江寺村)合流,改为双流县至今。有历史和考古研究证明,上古时的广都、新都、成都,均为开明蜀国的都城所在,互为犄角,成相互依托扶助之势。而中兴场(今华阳街道),正是经专家考证的广都樊乡所在地,华阳的古城村即为明证:温江的鱼凫村、郫县的古城梗、新津的.宝墩村,现在的地名都连接着几千年的历史。“鸡鸣”指现在的绿野村庄,位于二江寺桥旁,河道成S型,村庄现已不复存在,两岸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还有不少空地为全国乃至香港的顶级楼盘开放商所垂涎。

附:陆游《夜宿二江驿》

鸡鸣原前风折树,夜到双流雨如注。

桦皮湿透点不明,旋设篝炉燎衣裤。

重城回首一梦散,锦障毡车渺无处。

新声犹傍耳边来,残酒半随风力去。

飞觞纵饮亦何乐,愦愦不堪长闭户。

丈夫要为国平胡,俗子岂识吾所寓。

西江月古诗四首 第8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拐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一会儿听听乌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_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