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
一、加强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遣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同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样才能体味诗中的绘画美情调美等。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情调美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
如戴望舒的《雨巷》,表面上,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个忧伤的爱情诗,但只要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抓意象、明意境,想象诗中的形象美、绘画美和意境美
1.意象
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客观物象包括天地间的一切,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诗中,诗人往往用这些意象来描绘意境,抒发感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抓住这些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诗歌的形象美。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散曲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典型意象渲染出一派凄凉萧条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又如元代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抓住“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等最能表现秋景的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的秋景。
2.意境
“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的生活图景。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鉴赏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 鉴赏 历史文化 诵读
古代诗歌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统和国人的品位,感受我国古代语言的内涵和底蕴,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是离不开诵读的。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古代诗歌的直观体验,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音韵和谐之美。音韵和谐在古代诗歌中可谓是生命般的存在,是古代诗歌句词的精华的凝练。而诵读教学法在我国古代就较为盛行,在古文诗歌的学习中,加入诵读,就可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通过诗歌的韵律,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情境,而诵读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角色诵读法。如在《雨霖铃》一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柳永本人,而在诵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身临其境地体会柳永在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那种不舍,那种缠绵悱恻,同时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诗歌中,融入到诗歌的韵律乃至音节中,表现出凄婉动人的真情实感并且淋漓尽致。在《离骚》一文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屈原,充分体会那种遭受谗言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并且将这种感情抛洒到字里行间,在诵读的时候,让文字将感情一并带出来,表达出那种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使诵读者仿佛亲身经历,如泣如诉,使倾听者更加感同身受。这样的诵读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角色融入和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古文诗歌的美,实现对古代诗歌韵律和内涵的有效鉴赏。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平等对话,融入内心
四、课外延伸,寓教生活
五、结语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瑰宝。作为中国人,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高中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并用心去感受诗歌的美与魅力。同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高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辛勤引导。当然,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不止以上几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周维.诗歌鉴赏方法浅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8).
诗歌鉴赏 第3篇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其次说形式欣赏。
诗歌鉴赏 第4篇
综观高考命题,诗歌鉴赏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查,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均指向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其次说形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