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一首鉴赏(合集9篇)

诗歌一首鉴赏 第1篇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意象 意境

二、从捕捉意象到体察意境入手,感悟诗情。

三、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入手,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四、从标题含义入手,切入主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诗歌的标题对文中广泛而丰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和总括作用,分析时应抓住关键词语,对诗歌的理解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如:《题李凝幽居》诗人的住宅幽远深旷,但他却很喜欢这里,因为这儿可以安静地思考,悠闲地品味着逃离世俗的超脱滋味。偶而来一位诗僧,披一身月色,奇文共赏,棋子闲敲,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很满意,可以在闲适之中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息,脱离尘嚣的纷扰. 题目中的“幽”字,就不难体会整首诗的主旨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五、从诗歌描写景色入手,把握情调。

诗歌一首鉴赏 第2篇

因此,我们在平时诗歌鉴赏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鉴赏。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去鉴赏诗歌呢?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标题获取有关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的信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题目就交待了游玩的地点和游玩的季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就交待了这首诗的内容(送别)、时间、对象;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题目就点出了这首曲感情基调……抓住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

下面我们来鉴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一首鉴赏 第3篇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如果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能分析典故,那么下面的话题就容易理解了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诗歌一首鉴赏 第4篇

诗歌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诗歌一首鉴赏 第5篇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诗歌一首鉴赏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 鉴赏 历史文化 诵读

古代诗歌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统和国人的品位,感受我国古代语言的内涵和底蕴,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是离不开诵读的。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古代诗歌的直观体验,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音韵和谐之美。音韵和谐在古代诗歌中可谓是生命般的存在,是古代诗歌句词的精华的凝练。而诵读教学法在我国古代就较为盛行,在古文诗歌的学习中,加入诵读,就可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通过诗歌的韵律,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情境,而诵读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角色诵读法。如在《雨霖铃》一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柳永本人,而在诵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身临其境地体会柳永在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那种不舍,那种缠绵悱恻,同时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诗歌中,融入到诗歌的韵律乃至音节中,表现出凄婉动人的真情实感并且淋漓尽致。在《离骚》一文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屈原,充分体会那种遭受谗言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并且将这种感情抛洒到字里行间,在诵读的时候,让文字将感情一并带出来,表达出那种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使诵读者仿佛亲身经历,如泣如诉,使倾听者更加感同身受。这样的诵读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角色融入和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古文诗歌的美,实现对古代诗歌韵律和内涵的有效鉴赏。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平等对话,融入内心

四、课外延伸,寓教生活

五、结语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瑰宝。作为中国人,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高中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并用心去感受诗歌的美与魅力。同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高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辛勤引导。当然,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不止以上几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周维.诗歌鉴赏方法浅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8).

诗歌一首鉴赏 第7篇

一、紧扣诗歌题目,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如《旅夜书怀》,从题目中可以清楚地获得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感悟出其中蕴含的羁旅之情。再比如《过香积寺》,从题目就能够得知诗中描述的事件“拜访寺庙”及地点,能够基本感受到诗人追求闲适安逸生活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诗歌鉴赏中,紧扣诗歌题目,能够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对于准确解读诗歌内容、寓意与思想情感作用巨大。

三、注意诗歌注释,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在诗歌鉴赏答题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诗歌中的注释,虽然并不是每一首诗歌都会有注释,但是只要有注释就应当重视,发挥这些注释在帮助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情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诗歌中的许多注释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词句注释有助于读者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应当引导学生重视从诗歌的注释中搜集有价值信息,并将之与对诗歌主题的领悟结合起来,理解其中的难点,突破思维障碍,从而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四、分析诗歌题材,加深内容理解

五、领悟诗歌意象,提炼思想情感

诗歌一首鉴赏 第8篇

一、关注诗歌的标题

关注诗歌的标题,可以帮助学生推敲诗歌的意旨。诗歌的题目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应从题目中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解读诗歌,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的题目告诉考生:这是首以诗回赠白居易赠诗的诗歌,“扬州”、“席上”点明地点及当时的氛围,“初逢”则点明事由,即刘禹锡从被贬地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自居易会面时写了这首诗。了解了这些,考生就可知道,这首诗主题可能是怀念旧友,也可能是抒发被贬的失意郁闷心情,还可能是朋友问的互勉等。考生理解时就会扣住诗人的情感,减少鉴赏的难度。

三、关注注解

四、关注体裁

五、关注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声静相衬;“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如音”是乐哀相衬;“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对比;《石灰吟》是托物言志;《题西林壁》则是哲理诗等等。了解了这些知识,便等于掌握了一把鉴赏诗歌的钥匙。

六、关注考题

关注考题就是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诗歌鉴赏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考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如“‘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一题干就明显地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于考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一首鉴赏 第9篇

综观高考命题,诗歌鉴赏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查,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均指向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其次说形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