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歌 第1篇
关键词:李白 布莱克 浪漫主义 诗歌比较
1.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中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出身贵族,父亲是富商,李白从小没有受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但博学广览,学百家杂家、六甲、奇书和文学,还学击剑骑马(黄建华,2007:46)。李白的诗至今还存有九百多首,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生的理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他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并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的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名篇。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虔诚的基督教_,英国18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初期杰出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起点诗人,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六位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英国最有个性、最复杂的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威廉・布莱克的代表作有《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可见,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比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早了约1000年,两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均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经典诗篇。两人在生平上,李白出身贵族,而布莱克出身贫寒,所以李白的出生条件要比布莱克的出生条件优越。在受教育程度上,李白从小没有收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而布莱克由于家境贫寒,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受教育方面,二人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位诗人都有富于幻想、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这对二人之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2.诗歌主题内容
李白一生写过很多首诗,其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写的诗歌不仅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也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且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李白诗歌的主题内容具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的黑暗,体现出李白愤世嫉俗、正直孤傲的精神。第二,表现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心情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第三,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和绝佳的审美能力。第四,关心祖国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第五,吟咏伟大的友情。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表面上看来似乎确实比较简单,但这种简单决非一种空洞无物,而是在简单的外装下隐藏着诗人深邃的思想。布莱克的过人之处正是在于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他深邃而复杂的思想。他的诗充满了神秘的幻影,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严重问题,同时也展示了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布莱克写的诗歌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热烈同情资产阶级革命,尖锐地批评英国现状。第二、强烈要求解放个性,提倡人道主义,衷心向往大同世界。第三,积极讴歌劳动、艺术、和平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元素。第四,称颂美丽的大自然,赞叹四季。第五,充满宗教和文化色彩。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白和布莱克二者的诗歌在主题内容上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诗歌都曾歌颂生活中的快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诗歌也曾暴露批评了社会的阴暗面。此外,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内容也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李白前期乃大唐盛世,李白的诗歌大多都是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谓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后期遭遇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常年征战,李白的诗歌就尖锐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可谓消极的浪漫主义诗歌。布莱克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这也与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不无关系,随着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激化,下层劳苦大众因剥削和压迫而倍受磨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诗歌体裁
在诗歌体裁方面,李白写过乐府诗、古风组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歌行、绝句和律诗。李白擅长创作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他还写有六十多篇散文。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的作品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布莱克前期的诗作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易懂,文字上全是基本~汇,形式上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布莱克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由于两国文化差异,诗歌体裁不尽相同,两人的诗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李白和布莱克在诗歌体裁方面仍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尤其是诗节较短,充分体现了两位诗人诗歌优美简短、清晰明了的特点。
4.诗歌风格
李白写的诗歌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理想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李白的诗歌中也不乏丰富瑰丽的想象、生动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引用、栩栩如生的拟人、清新自然和各体皆工的诗风。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其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则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而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其中以想象和神话最为突出。布莱克的诗蕴蓄了巨大力量,充满着革命性,从其作品内容看,前期我们看到的是布莱克对革命的热情讴歌,而后期则沉湎于想象并蒙着浓浓的宗教面纱。布莱克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入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在对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
可见,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风格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李白在诗歌中喜欢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和比喻等,而布莱克则是比较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但相似的是两位诗人的诗歌里都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表现了两位诗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正应了“诗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5.结语
浪漫主义诗歌 第2篇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如果盛唐诗坛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这个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这位伟大的诗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长于自我表现的诗人,他纯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洒脱飘逸。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诗歌中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愤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李白的主观感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蜀道难》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景的山水诗。
二、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
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创作动力和目的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感情真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浅,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诗人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抒情性成为绝大多数诗歌的一大特点。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李白的抒情不是涓涓细流、细致委婉,而是井喷式,一旦其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喷薄而出,奔腾而下,一泻千里,且节奏急切,激越铿锵,宛如火山喷发,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因而,在李白的笔下,不管是奔腾的黄河、高峻的蜀道,还是高山明月、北风雨雪,都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深深地烙上了诗人浓厚的艺术感情。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特殊的情感,需要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完美程度。李白为表达其热烈奔放的情感,经常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来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客观细致的描绘,而是善于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作直接的抒情,其思想情感不是回旋掩抑、曲折婉转、缠绵悱恻,而是不吐不快、喷薄而出、奔腾直泻,犹如澎湃浩荡的长江,波澜壮阔,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等艺术手法,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吻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往往是发想无端,想落天外,洒脱不羁。这种奇特的想象常常随其情感的流动而变幻无穷,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带有一种随意生发又意趣无穷的狂放精神,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充分体现其积极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怀,如《月下独酌》。还有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非凡的自负和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独立的人格,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那瑰丽神奇、瞬息万变的想象,那如自然冥一的飘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
2.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由于深受道教思想和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风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自我意识异常强烈,他追求绝对自由,渴望建功立业,蔑视权贵,如《上李邕》中的“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因而,其“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很难得以实现。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与残酷严峻的现实政治的矛盾,使李白经常陷于一种悲愤不平、失望痛苦的情绪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李诗常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如《古风・西上莲花山》,此诗的前一部分写诗人在华山虚幻飘忽的游仙经历,描绘了一幅轻灵飘渺的仙人飞天图,表达诗人当时欲想摆脱现实生活的一切烦恼,飘然世外的思想情感。后一部分是现实纪事之作,“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璎”,写诗人毕竟不能忘情现实之外,在飞仙而去的时候,蓦然回首,从高空俯视人间,发现茫茫洛阳大地到处是烧杀抢掠的安史之乱中的叛军,生灵涂炭,人民的鲜血涂满了野草,诗人的飞仙梦破灭了。此诗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用美妙洁净的天上仙境的描写,反衬出人间战乱的残酷和污秽,表达了诗人不忘人民遭难、国土沦陷的黑暗现实,讽刺了当权者的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深刻地反映出李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黑暗统治者的痛恨和愤怒之情。
3.善于运用自由解放的语言和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现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这种自由解放的体裁和语言,是李白表现其狂放豪迈性格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最好形式,也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最好载体。李白的这种自由解放的语言和体裁,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感情起伏跌宕,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恣肆豪纵而又流畅自然,这些特点在李白的乐府诗、歌行等七言古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世诗人敢于突破传统的压制,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奠定了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天才作家。他追求自我价值,幻想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准则使他具有独特的思想境界,超凡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以奇丽瑰伟的想象,慷慨激越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自信自负的特点而独步诗坛,为他赢得“诗仙”的美名和历代人士的好评。他的诗歌以朝气蓬勃、春意盎然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谈李白诗歌._,.
[2]历代李白评价述评.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毛水清主编.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
浪漫主义诗歌 第3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李白是盛唐诗坛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歌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阐述。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参考文献:
浪漫主义诗歌 第4篇
论文摘要: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 政治 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 历史 内容。同时龚诗的最大特点又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而他的文学极富于创造性,其诗文打破了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腐朽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他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本文将试从其诗歌现实与浪漫的双重倾向出发来分析龚自珍的诗歌风格。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新阶段。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在龚自珍之前的清中叶诗坛,山水诗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类诗歌,往往模山范水,单纯地描写 自然 景物,与现实远远脱离。而处于时代剧烈动荡的龚自珍,作为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显然是深恶这种无益的诗风的,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在他的思想中,诗和史的联系是很自然的。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是由史官采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因此他认为不仅选诗和作史的目的,皆在于“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而且诗人作诗也必然和史官作史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社会历史批评。“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是“清议”或“评论”的工具,显然他把诗与史、诗人与史官在社会作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它们的职责皆在于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继承并 发展 了杜甫以来的诗史观点,认为诗歌应当合为事而做,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风格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记录现实,反应现实、揭露现实,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试来看看他的几首诗歌,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写的《咏史》一律:“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箸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面貌以及在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一般文士埋头著书的庸俗状况;结句更借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了清王朝对文士仕宦利诱的欺骗。
后来诗人看得更为深广,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
通过以上这三种手法,龚自珍很 自然 的将浪漫主义风格溶入在诗歌中,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魅力。此外,我们不难看出龚自珍受到庄子与屈原较大的影响,他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自春徂秋,偶有所触…一》其三),他的诗歌所展示出来的剽悍奇丽之美,在古人诗中是少见的。从这一方面说,又是对古想化诗歌 艺术 的 总结 与 发展 。
但是,在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从龚自珍的诗歌中我们却看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种倾向,却并不是矛盾的,相较于许多前人一直为人诟病的闲适诗,他的诗歌中的这两种倾向,是能够紧密结合和互补的。
此外龚诗的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是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浪漫主义诗歌 第5篇
1、《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独坐敬亭山》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4、《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的14篇浪漫主义诗歌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浪漫主义诗歌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浪漫主义诗歌 第6篇
郭璞《游仙诗》有鲜明的述志写怀、咏叹抒情特色,借“游仙”寄托现实感受和理想追求,突破了游仙之趣,是抒情诗在晋代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空洞的玄言诗盛行的时潮下,以其情志抒写独放异彩。它是晋代难得的抒情咏怀诗,是晋诗中的珍品,在我国抒情咏怀诗的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游仙诗》第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此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托物写志,抒发感叹。开始即表达了有志之士渴望施展才能的远大抱负,然而这样的追求在当时之世是难以实现的,豪门子弟即便是庸才,但凭借权势却青云直上;广大出身寒门的才德高尚之士却因无所依附,不得推举而默默无闻,终身沉沦。诗人在此怨愤地诉说了身遭黑暗世道排挤的不平之情,遣责了黑暗腐朽的仕进制度,深沉地感叹济世理想的失落和人生的失意,诗情充满愤激和哀伤。诗中的感叹和抒情由轻转重,由淡变浓,层层深入,真切动人,这实在是一首优秀的抒情咏怀诗。
郭璞《游仙诗》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上承屈骚而下启诗仙李白之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处于特殊的承传地位。
浪漫主义诗歌中描写超现实情境的手法一经屈原开创,便大大影响于后世。在曹氏父子、阮籍、嵇康、何劭、张华、张协及成公绥等人手里,对仙境鬼神的描写更显普遍,游仙的色彩更为浓厚,到了郭璞的《游仙诗》,“仙味”就更为突出,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实现了一个飞跃,使游仙诗作为浪漫主义诗歌之一,已独立为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进一步开拓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园地。它以清新俊逸的笔调直接写游仙,通过想象把现实和理想比状为仙境,描写神仙们的生活和情趣,具有扑朔迷离的超现实特色,这比楚辞中常通过祭祀表现鬼神的方式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游仙之写更集中而突出,显示了继承中的超越。如《游仙诗》第六:
杂县寓鲁门,风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诗中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神仙欢乐图,在这超尘脱俗的迷人仙境里,仙人们自由适意,超然潇洒,悠然自得,愉情乐趣。这种境界只存在于理想梦幻之中,是诗人借助超现实的丰富想象虚构出来的,这反映了超凡的奇妙幻想和美好追求,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现实比况和超现实幻境在诗中交织,幻想由现实而起却超越了人世境况,实现了思想精神的升华,浪漫的情调淋漓毕现;在这样的精神和情感状态下,诗笔大胆夸张,想象神奇飘逸,描形画神、动作摹状活灵活现,气氛神妙,整个境界跃动洒脱,超凡不群……这些都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技法和特征。《游仙诗》正是如此,以直接挥写超现实境界的特殊方式展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神采和魅力。可以说,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晋代以来,对《游仙诗》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就的评价很多,赞誉颇高。《文心雕龙・才略篇》记:“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这样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充分证明了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游仙诗》所处的重要地位。
屈原到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从奠基到鼎盛的历程,两位大师的诗作中都含有突出的游仙内容和色彩。而郭璞《游仙诗》则直接以游仙为题材,肆情挥写,且他恰好处在屈李二人之间,因而从游仙风格的角度可以说:《游仙诗》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从屈原到李白的一个重要过渡,处于特殊的中间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从屈原到郭璞到李白,的确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生成、发展、壮大到鼎盛的紧密连贯的历程。《游仙诗》现虽仅存十九首,且其中有九首是残篇,但它以游仙的特色上承屈原下导李白,极大地开拓和丰富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视野。可以说,《游仙诗》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由第一个高峰向顶峰进程中里程碑式的重要环节,在诗歌史上处于特殊的中介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晋代的独特表现形式,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游仙诗》不仅在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上在晋诗中出类拔萃,在艺术手法和形式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它显得“清新活泼,富有神采,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怀飘逸。读起来有趣味,思之有情韵,它完全摆脱了玄言诗抽象概念的桎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形式美,对后代诗歌艺术起着重大的影响,是我国诗歌艺术探索史上灿烂的一页。
《游仙诗》长于驰骋想象,极富有形象性。它的想象神奇而丰富,常把现实理想世界想象成仙境,把仙境想象成情形活现的人生社会。通过想象展示超现实的事物,在想象中描写、叙述和抒发。在想象的基础上,还运用多种艺术技巧:诗中有大胆惊人的夸张,如“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游仙诗》第九首),既奇特又富于形象感;有生动传神的比喻,如第十四首中把才高德美之人比喻成芬芳的兰花,把平庸的权贵比喻成丑陋的“蓬芭”,把青春流逝的生命比喻成秋天的树叶……这些比喻既贴切又富于特色,把抽象的复杂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引人,更好地渲染了游仙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神奇感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