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诗歌 第1篇
烈日当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儿烧焦味,柏油马路上冒着热气。来来往往的路人个个都“全副武装”,有的撑伞,有的带护目镜,还有的脸上涂满了防晒霜,好像人人都对太阳敬而远之。路边的花花草草都蔫了似的,个个无精打采的,歪七倒八的倚在一块。
小区虽大,却找不到一处避暑之地。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被毒辣的阳光“侵占”。
正当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眼前忽然出现了一条直通竹林深处的小径,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我顺着小径,一直往密林深处走。两旁的毛竹嫩嫩的,绿绿的,时不时晃一下苗条的身子,发出悦耳的“沙沙”声。我就在这美妙声音中向前走去。忽然,竹林里热闹起来了。数不清的鸟儿在竹枝上卖弄清脆的喉咙,抑扬动听;微风拂过竹林,像一双纤细灵活的手拨过琴弦,发出阵阵悦耳的“林涛”声;几个与我差不多大的小孩儿在林中嬉戏,不时发出几阵如波浪般起伏的笑声。把这原本静谧的竹林变成了人们乘凉游玩的宝地。
过了没多久,先是一缕阳光斜*在草坪上,在走出竹林,就看见了一块块零七八碎的阳光*在地上,如同海边的贝壳,数不胜数。却又十分整齐,像一幅用阳光作颜料,绿荫作画布的水*画,还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呢!正当我沉浸在这幅景象之中时,不知从哪边飘来了似轻*般的香气儿。
我又从美景中回到现实,循着香味前进,却不知已进入了丛林之中。
我先是被“哗啦啦”的水声吸引过去,探头望向丛林的一端,原来是一条人造小溪在悄悄流淌。小溪两旁,望过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小溪旁。几根调皮的枝丫把身子探进水中,仿佛也想凉快凉快。枝上的绿叶闪着光,像无数明亮的眼睛。蝴蝶们似乎也十分眷恋这片土地,在空中不停地飞舞,却又突然钻进花丛中,与花儿捉迷藏。我趴在地上,静静地听着:“沙沙沙,沙沙••••••”是蚯蚓的声音,它正准备从土里钻出来透口气,它应该好久没看到像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吧,正如同我也不曾见到一般。
空气里充满了无数芳甜的“果子”,深吸一口气,使人心情顿时开朗,真是沁人心脾,我完完全全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呀!我感觉我已与自然合一,完全沉醉其中了。
渐渐地,天*已晚。我看了一下手表,已是6:45了。我知道我该走了,可我却还要看看这些可爱的“精灵们”,它们似乎早已沉睡,在月光的映*下,显得更加可爱了。我挥挥手,向这一切道别,竹林也发出“啦啦”的声音,仿佛在回应我。此时,草丛里忽然发出了“居居”的叫声,是蛐蛐。它在给我唱“安眠曲”,而我也在心里默念:“晚安,一切。”
竹林深处的那块美丽土地,是我一直心醉神迷,十分向往的“圣地”。它带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令我沉醉的地方,更忘不了小溪、野花、小草、树林、蛐蛐……
@_@我是分割线@_@
竹林深处诗歌 第2篇
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轻轻的闭上眼睛,不需要浏览风景,也不需要埋头书本,好好地来听一听“竹林深处”的天籁之音吧!
“竹林深处”是一首优雅的葫芦丝曲调,它带给我们的是美丽的傣族的风土人情。音乐响起,那优美的葫芦丝曲调如灵泉般迸落出来,在心里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把我带到了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故乡。
我仿佛走在幽静的竹林里,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月色轻柔地洒在竹林的每个角落。我踏着斑驳的树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寻觅那来自竹林深处的悠扬歌声,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竹林是那么的静谧,远处的声音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飘渺至极。
突然一阵急促而又欢快的曲调,打断了我的思绪。这时,我的眼前又仿佛出现了傣族的哥哥姐姐们围着篝火跳着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舞蹈,月亮似乎把所有的光都凝聚起来一齐撒向这片美丽的“世外桃源”,这里变得格外亮堂。篝火亮起来了,音乐响起来了,快乐的人们,快乐的舞蹈,加树叶都像是快乐的。人们唱着,跳着,这里的一切都浸在幸福之中。
音乐的魅力竟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折服,激动过后又回归平静,一阵舒缓的音乐传入耳畔。面前又是别外一番场景,篝火灭了,跳舞的人们也渐渐散去,月亮又露出了它柔柔的面容,竹林里的小虫子又开始了它们彼此的唱和,竹子也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一切是那么的幽静,在这轻幽的音韵里,我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唤,听见了傣族哥哥姐姐们美妙的的歌声。
音乐还在继续,我已经陶醉在这“竹林深处”,陶醉在大自然的梦境里。
竹林深处诗歌 第3篇
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的,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我心里再想,宁静的竹林深处隐藏着什么呢?带着疑问,在一个夏日的清晨便向一片竹林进发。
站在竹林山脚下,远望绿竹林,郁郁葱葱,重重叠叠,好似一个翠绿的大屏障,遮去夏日的燥热,我长这么大,却从未见过长得如此繁密的竹林,只见一片如壁玉石般的莹绿,在这一片巨大的竹林,若要从空中俯视它们,就像一块玉壁镶在了这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土地之上,笔直的竹子上,泛着点点的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油光呈亮的竹皮,在与阳光嬉戏。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上走,慢慢走近竹林,夏天停留在身体上的炎热开始慢慢散开,感受到股股清凉袭遍全身,融入竹林的绿韵中,放眼碧波荡漾的竹海,青翠欲滴,微风拂面,宁静幽雅间回旋着清新的竹香。置身其间,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像柔情似水的少女,一排排竹林就像跨马飞戈的兵团,而风吹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
随着竹林沙沙的碰撞声往前走,只见一股溪水奔流婉婉而下,就像一条缠绕山间的白*带子,那清凉的泉水缓缓流淌,如同一个温柔的少女,*着琴弦叮咚叮咚的唱着动人的歌,“小溪的源头在哪呢?是不是在竹林的更深处?”心想,便沿着小溪往更深处走去。
林间的云雾慢慢散尽,看到一个挑着担子的老奶奶,穿着一身朴素的白底蓝碎花小褂,一条白*的布裤子,从小溪那头走过来,一头花白的头发,因汗水而鬓湿湿的贴在脸上,双眸凹得很深,看起来很疲惫,但是却非常有神采。她渐渐的走进我,一手支撑的竹担子,一手擦拭着脸颊的汗水,向我淡淡的微笑,我走上前搭了一句:“婆婆,都挑着些新鲜的竹笋呢?”她立即放下担子,一边喘气一边笑着用浓厚的方言说道:“都是新鲜的呢,一大早往山上挖的,现在的蔬菜都打农*,难得竹笋来自大自然,健康得很,挑着去给村里各家都捎着点儿。”说完,她从担子里拿出一竹笋一片片剥开放在清泉水洗净抖干放在我的手里,笑眯眯的说:“小妹妹,拿点回家晒干炒着吃吧。”说完,又挑起沉重的担子随着小溪叮咚叮咚的响声走下山了,她微驼的背脊一耸一耸,我站在原地目视着着纯朴的背影走远,老奶奶纯朴的笑容,纯朴的行动深深感染着我。我想,老奶奶纯朴的精神便是我在竹林深处找到的东西吧。
竹林深处藏着一种难得的纯朴,时时刻刻造福这片土地的人们,老奶奶的背脊不再挺拔了,可她的纯朴形如这竹子在我心中笔直的挺拔着,也如同这竹子永远长青!
@_@我是分割线@_@
竹林深处诗歌 第4篇
清音听竹,冰肌玉骨,
何妨吟诗,抛尘俗
何妨作对,揽今古
香梅,馨竹
皆自寒苦
群山共天宇,竹林深处
沉醉,不知归处
筱筱竹音,啸凡俗
迷醉,未知醒何处
自春,自暑
潇潇言,飒飒风,洒洒细雨又断目
孤塚征泪,燕雀无声
悲戚译迟暮,落花垒荒凉
纤纤细腰舞超然,碧玉连天傍夕阳
有情无情淡如云,今岁明年轻如烟
我欲与风和,未知谁高歌?
我欲与竹吟,未知谁抚琴?
幽幽此山,邈邈音容,未知今昔是何夕?
——竹林深处作文3篇
竹林深处诗歌 第5篇
走近竹林深处
竹,自古以来被**人视为民族气节的**,是一种美丽、实用而祥端的植物。
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从识竹、种竹、用竹到升华成文字、绘画、文艺、建筑、园林作品、人格力量、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竹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遗风。**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正如着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科学史后认为,东亚文化乃是“竹文化”!
在竹文化的庇佑下,我国古代涌现出了一批批为竹而生、为竹而死、以竹为居的文人雅士。
在古代以竹伴居成风,正可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他们看来的是“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观点,所以用于名人的字、号更是不计其数。魏晋时的阮籍和嵇康七人,因爱竹而常在净美清幽的竹林中聚会,谈文论世,号称“竹林七贤”,唐代“竹溪六逸”常以竹林为家,赋诗吟箫。宋代的苏轼曾说:“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焚者竹薪,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更是将一生寄托雨画竹之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的一首着名的咏竹诗。他为官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甚是清正;罢官时,“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那么地不恋荣华,一身正气;弃官时,“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定居扬州卖画,自食其力。
可见,竹文化的影响甚深、甚广。
竹,吾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传颂,也深深地打动着千万人的心。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它虽然空心,但它那是为了容下千千万万的民族精神而留下的虚心。几千年来,竹佷自然地被文化雅士当作遣怀寄兴的`媒介。
竹雨人一样有着很美的名字,多因诗而起,如“苍龙”,出自于苏轼的“卧听谡谡碎龙磷,俯看苍苍玉立身”;“寒碧”,起因陆游的诗句“插棘编篱谨扶持,养成寒碧映涟漪”;还有“琅玕”是出自杜甫的诗句。
竹文化从古至今都是支撑着整个华夏文明,它的高尚情操理应是龙的传人所应有的精神。走近竹林深处,我们因此宁静而致远;居于竹林深处,我们因此淡泊而明志。
竹林深处——我们的内心深处。
——竹林深处人家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