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赏析(3篇)

雨霖铃柳永赏析 第1篇

【关键词】理解画面;把握诗意;雨霖铃;画意赏析

诗词中的“画面”,指诗词文字描绘的画面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及其活动;诗词中的“诗意”,指寓于画面的写作意图,或是某种情感,或是某种道理。鉴赏古诗词,必须透过 “画面”发掘“诗意”。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凄婉的画。

【参考文献】

[1]范青.雨霖铃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

雨霖铃柳永赏析 第2篇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先盛行于民间,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具体铺叙形容,开合起伏,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喜爱,获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婉约”派出现较早,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重视结构组合,表意求曲,声律和谐,语言流利,绮丽挥绰,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或已失传),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正体103字,上阕10句5仄韵,下阕9句5仄,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及慢曲,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通常慢词字多调长,多属于长调,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酢…”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当有塞音尾p、t、k收尾,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为去声韵)、歇、噎、阔、别、节、月、说(为入声韵),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平仄韵不得通融,可晓柳永极通韵律,既表情达意,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须按律制调,依调填词,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领略词的内涵,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开头,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字字含情。开头造境,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柳永赏析 第3篇

下面以柳永的两首代表作――《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例来分析柳永词作的“俗”与“雅”。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柳永路经钱塘,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于是就写了这首词进献。从写作意图来看,词作有干谒求进之意;从词作内容看,有明显的吹捧倾向。这些不能不说其“俗”。但从意象营造、意境创设、语言运用来看,这首词又十分清新,读来赏心悦目。这又不能不说其“雅”。

上阕以城市为中心,以表现繁华为重点;下阕则以西湖为中心,以表现百姓和乐度日为重点。先夸西湖风光――“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被白堤分割,而内外相通,周围又有山峦重叠,深秋时节,桂子落地,十里荷花开放,更是分外娇艳!为取得押韵效果,词作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对调。这里选取最典型的意象,充分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特征。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到此处,便对杭州起了觊觎之心。再夸生活和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牧童的羌笛声多么婉转悠扬;月夜,采菱女的歌声又是多么甜美圆润!那钓鱼的老者,那采莲的少女,都那么自在快乐。这里的“弄”“泛”“嬉嬉”用得最是生动传神!再夸长官的风雅――“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长官出行,随从众多,举办酒宴,观赏歌舞,吟诗撰文,多么风雅。这里的“高牙”“烟霞”均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增强形象性,又增强音乐美。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结束全词,赞誉孙何长官的治绩和锦绣前程。

总之,这首词以“夸”字总揽全文,赞美了杭州的风景绝佳,百姓康乐,地方官治理有方。虽内容较俗,但文辞清丽,语势畅达,意象优美,意境阔大,极具美感。可谓俗不掩雅。

柳永的《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在道学家的眼里,自然俗不可耐。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柳永以填词为职业,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产生比较真挚深厚的情感,这种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又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