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推荐7篇)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篇

《顾况诗集》序原文及翻译皇甫湜

原文:

①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太湖异石,洞庭朱实,华亭清唳,与虎丘、天竺诸佛寺,钧锦秀绝。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泠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

②君字逋翁,讳况,以文入仕,其为人类其词章。尝从韩晋公于江南。为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①。入佐著作,不能慕顺,为众所排,为江南郡丞。累岁脱縻,无复北意,起屋于茅山,意飘然,若将续古三仙,以寿九十卒。

③湜以童子,见君扬州孝感寺。君披黄衫,白绢鞳头,眸子瞭然,炯炯清立,望之,真白圭振鹭也。既接欢然,以我为扬雄、孟子,顾恨不及见。三十年于兹矣,知音之厚,曷尝忘诸!

④去年,从丞相凉公襄阳②,有白顾非熊生者在门,讯之,即君之子也。出君之诗集二十卷,泣示余发之。凉公适移莅宣武军,余装归洛阳,诺而未副,今又稔矣。生来速文,乃题其集之首为序。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注释]①:“尝从”句:韩混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为润州刺史,辟顾况为判官、唐代节度使设置判官二人,分判参、兵、骑、胄四曹事。②去年:指文宗大和二年(828)。丞相凉公:李逢吉,字虚舟,敬宗即位,封凉国公。襄阳:指李逢吉于敬宗宝历二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事。山南东道治襄阳,在今襄樊市。

译文:

苏州的山水景色,风姿独秀,瑰异奇丽。太湖中的异石,洞庭山上的桔子,以及华亭的鹤鸣,与虎丘、天竺诸佛寺,一个接着一个,秀丽无比,令人欣赏不迭。顾况先生就生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中。先生的秉赋,聚集了山水的清新;先生的资质,汇聚了大自然的清脱飘逸;先生的文章,像风吹鲜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擅长歌行尤其是七言歌行,气势奔放飞腾,往往就像能够穿透苍天的心脏,探出月亮的腋下,出人意外的惊人之语,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令人读了最为快意。李白、杜甫都已死了,除了先生之外,还能与谁交往呢?

先生字逋翁,名况,由进士进入仕途,他的为人和他的文章风格相似。先生曾经跟随韩晋公到江南任节度判官,屡次建立很大的功绩。入朝任著作佐郎,不能委曲求全,苟且取容,被众人所排斥,出任江南郡丞。过了几年,才弃官而去,不再有北上长安谋官的意向。在茅山盖了屋子,意度飘逸,就像古代的三茅君又出现了。最后,寿终正寝。

我年幼时,曾在扬州孝感寺见过先生。先生身披黄衫,穿着白绢鞯头,眼珠明亮,炯炯有神。望过去,真像一块高洁的白玉,像一只飞翔的白鹭。见面交谈后,非常高兴,认为我像扬雄、孟轲,但对来不及见到我成名感到非常遗憾。从那时起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知遇的厚意,没有片刻忘怀。

去年,凉国公李逢吉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我跟随他镇守襄阳,有人告诉我,有个叫顾非熊的人,在门口求见。一问,原来就是先生的儿子。他拿出先生的诗集二十卷,哭着给我看,请我阐扬它。这时,正好李逢吉改任宣武军节度使,我整顿行装,随他一同回到洛阳,因此虽然答应了,但没有实践诺言。现在已经又过去一年了。非熊来催促,于是写下以上文字,题在集子的开端,作为序。

《顾况诗集》序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56581字。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

《《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原文: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盖阁后之峰,独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2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①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②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史记·晋世家》)

①虢 [guó] ②騺:(马)难起步的样子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给予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乏困:疲倦)

B.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C.已而倍其地约 (倍:通“背”,违背)

D.卒与粟,自雍属绛 (属:接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夜缒而出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11.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3分)

12.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4处)(4分)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参***

8.【答案】C 肆:延伸,扩张

9.【答案】A.(乏困:缺少的(东西))

10.【答案】C.(A于:对,对于;向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之:的;D其:副词,还是;代词,他的)

11.【答案】(1)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

那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分)

(得分点:鄙,焉,倍)

(2)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

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得分点:贷,籴,何疑)

12.【答案】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

深也/相结之厚也。(断对1处得1分)

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使弱小的国家依附;抛弃与晋国的旧恩,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8)

——《秋天节选》阅读及答案(1)份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3篇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范蠡事越王勾践

(2)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3)臣请从会稽之诛

(4)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18.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2分)

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

B.逐什一之利

C.复约要父子耕畜

D.则致赀累巨万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行令,臣行意。

(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20.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21.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4分)

答案:

17.(4分)(1)为……效力(2)逼近(3)(接受)惩罚(4)作标记)

(2分)

19.(4分)(1)君王所依从的是律令,我所依从的是志趣。

(2)等待时机,专卖货物,谋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20.(2分)以分与知友乡*∕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21.(4分)急流勇退或功成身退;经营有方或生财有道。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1)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三份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4篇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译文:

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金石录》后序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5篇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①,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②。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已皆为煨烬矣。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余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③,常在卧榻下。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卷部书册,三数种**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注:①半千钱:五百铜钱。②铅椠(qiàn):校订古书。③簏(lù):竹箱。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凡:总共

B.始归赵氏 归:出嫁

C.亦复脱衣市易 易:交换

D.遂尽委弃 委:委托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臣以供养无主

C.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葬毕,余无所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书籍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会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至于茶倾怀中,更见夫唱妇随融洽雅趣, 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1作吏部侍郎,侯2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3。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1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3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归赵氏 归:女子出嫁

B.冠诸收书家 冠:位居第一

C.衣去重采 重采:深色的衣服

D.始负担舍舟 负担:担起行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以中否角胜负

B.丞相亲旧或在馆阁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

C.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

D.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C.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 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分)

②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