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1篇
01虚与实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02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 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 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实,指具体描绘; 虚,指抽象的议论。
实,指眼底景象; 虚,指意中景物。
眼见为实, 心想为虚;
已然为实, 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虚实结合定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03诗歌中的虚实相生之法: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一)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xxx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二)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xxx的象征,xxx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xxx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以“静”反衬琵琶声之美
(三)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xxx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xxx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2篇
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训练点】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名篇1】
《春》是现代散文家xxx先生的作品,文章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下面是摘自《春》的一个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公众号: 温老师作文吧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3篇
写诗强调形象思维,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即诗中的议论。这议论不是泛泛而谈,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运用虚笔。如xxx的《芙蓉楼送xxx》:
寒雨连江夜入吴,xxx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xxx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xxx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xxx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xxx。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一向豪迈的xxx,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xxx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xxx归去的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名人荟萃,诗人又素负诗坛盛名,亲友故交一定会问起他的近况。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推陈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他让xxx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
诗人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表白,画龙点睛之笔是末句。假如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末句的虚拟议论!它蕴含着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强烈,成了千古名句!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4篇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xxx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一首灵愚共感的千秋佳作。人们拜倒在她的脚下,被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给予了她无尽的称颂和褒扬。如清代王 运评价道:“xxx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xxx、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阐述了这首诗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闻一多更将这首诗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尽管已有很多学界中人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美进行过不同解析,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试图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其潜在的艺术魅力。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虚实结合便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宗xxx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甚至小到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的确如此。就绘画而言,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曾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代画家兼诗人的方薰《xxx居画论》中也说过:“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此论对诗歌也同样适用。中国古典诗歌就借鉴了国画中的这种传统技法。xxx在《原诗》里曾强调过创造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虚实相生,有无互立”。xxx在《一瓢诗话》中也有一段精彩的叙述:“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可见实中有虚,xxx有实,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而不滞,离而不游,放得开,收得回,是诗人和画家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歌要有意境得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作品需有虚有实。
何谓虚、实?一般而言,所谓实,是指现实,真实、实事、具体的有形的人和物;而虚则是指想象,虚构,抽象的概念,无形的情思等。具体而言,虚与实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判断。首先,从现实与想象的角度来看: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其次,从时空角度看: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从己方来写为实,从对方着墨为虚。另外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客体为实,象征比拟为虚;正面描写为实,侧面烘托为虚;详细具体为实,简略空灵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诗歌创作光虚不实,则空洞抽象,无法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光实不虚,实事实写,实话实说,也不能成其为艺术。就像宗xxx所说:“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虚为实,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其次,作品贵在虚实相生。
虚实必须相生,不相生难以成意境。那么何谓虚实相生?笔者认为主要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以达到xxx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不能相互生成或相互生成又不能相映成趣的虚实,都不可能具有圆融、深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之中虚与实两种艺术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袁行霈评价这首诗时曾说过:“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5篇
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
诗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指: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③回忆:已逝之景的情境。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视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6篇
诗歌鉴赏 抑扬结合
抑扬之法概括起来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
这抑扬四法,是从写作的曲笔角度说的,它能够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烘托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具体指衬托的意思抑扬的手法又叫褒贬,顾名思义就是一定要在对比出体现出对一者的褒和对另一者的贬。而烘托也通过类似于对比的手法,但它只是通过两者的对照来衬托出某一重点的特性,不存在褒或贬义。
抑扬手法比如xxx的《雷雨》写周朴园,先极力写他对梅小姐的深情厚意,仿佛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丈夫;但是,当他发现站在面前的xxx就是当年的梅小姐时,便撕下他那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出了凶恶的本相而把侍萍赶走。
一扬一抑,把周朴园冷酷伪善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这里你就不能说它是烘托的手法,因为前后存在明显的褒贬。烘托手法如xxx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xxx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xxx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7篇
古人对用字的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古代的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如xxx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xxx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xxx南侵,丈夫xxx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xxx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xxx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xxx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8篇
古诗歌手法赏析虚实结合难点讲解
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xxx游xxx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xxx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xxx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xxx的《xxx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xxx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xxx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xxx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xxx的感情,xxx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xxx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xxx《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9篇
鉴赏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雪净xxx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歌鉴赏: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xxx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xxx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xxx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xxx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xxx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xxx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10篇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xxx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如:xxx《扬州慢》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
如:xxx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第11篇
《从虚实切入鉴赏诗歌》教案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里有许多优美典雅、传唱千古的诗歌,如何让学生在吟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对 其进行分析鉴赏 ,从而 更好地领悟诗歌独特的美,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和高尚情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将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七课《八声甘州》、第十九课《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语文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十课《夜雨寄北》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机结合,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进行一次尝试,希望能有所收获。
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诗歌中的“实”和“虚”;了解“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些表现技法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能找出已学诗歌中的“虚”与“实”,并将“虚景”正确分类;能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独特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工约”,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和资源链接。
[驱动问题]
①创设情境:xxx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②辨别分类:找出4首诗歌中的“虚”和“实”,并将“虚景”分类。
[核心问题]
删“虚”留“实”,是否可行?
[支架问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夜雨寄北》鉴赏文字,归纳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的要点。
[推进问题]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八声甘州》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交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