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实用11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篇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_胜利后_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_“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

(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

_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_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

_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重庆谈判的意义:_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_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的召开(1946年)和通过的决议:改组_、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_队、制定宪法

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_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xxx、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_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

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

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xxx、xxx大军xxx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意义:基本消灭了_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2、渡江战役与南京_的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思想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2篇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

一、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确立和发展的历程:

(1)民主革命时期:_与_并肩战斗(基础)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

(3)1954年以后: _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针和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5)1982年: 十六字方针和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

2、政协的性质:统一战线

3、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 一届人大召开前还代行_的职能)

4、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_与_并肩合作战斗

(2)现实原因:有利于团结、统一;有利扩大民主;有利于科学、民主执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廉政建设

5、特点:

(1)前提:多党合作是以坚持_领导为前提

(2)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3)关系:各_和_共同参加国家_和政府工作,不存在_的问题

(4)地位:各_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思想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1)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2) 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确定了: 国都 国旗 国歌 纪年法

(3) 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4)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代行全国_职能(至1954年9月)

二、_制度——_组织形式

1、背景:(1)民主政治是_一贯的政治追求和主张,是长期探索的结果。

(2)建国后_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

2、确立:一届_召开 (1954年9月)

(1) 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通过了: 《_宪法》

选举了: 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

(2) 一届人大的意义

3、比较1954年《_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说明:_刚成立时,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取代了私有制,剥削阶级经过改造,阶级差别也逐渐消失。因此,《共同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在1954年宪法中改为社会主义。)

4、思考: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点?

西方: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_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

1、定义:课本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

3、我国的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4、意义:

5、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3篇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_、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_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_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_;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_,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_之间的关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4篇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_”构想的提出

1、什么是“_”?

2、“_”构想的提出

(1)1979年_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1981年9月,_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

(3)1984年正式提出“_”的伟大构想。

3、“_”构想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港澳回归(“_”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三、海峡_的发展

1、海峡两岸隔绝敌对状态的结束

(1)_在“和平统一、_”方针下, 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2)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xxx谈”(_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1)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2)xxx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胡连会”(_的新发展)

4、关注台湾问题

(1)现状:一方面,_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另一方面:_势力和国际_势力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

(2)我国政府的措施和立场

措施:大陆方面坚持“_”的方针,一直为两岸的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场:针对“_”,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5篇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 发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具体原因:

l 对党和国家及国际形势做出的错误判断

l 被_和_集团所利用

l 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

l 人们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观念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1) _运动对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l 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基本权利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

l _冤案

(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践踏及危害

l “一月风暴”上海夺权和全面夺权——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l 造反派之间的激烈争斗、武斗——加剧了社会混乱,生产、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证,

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l _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政治权力

l “砸烂公检法”——严重破坏法制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1、民主法制恢复发展的历史条件

(1)的深刻历史教训(社会条件)

(2)_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平反冤假错案(政治条件)

2、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订《_宪法》

(2)各项法律的制订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开“两会”: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十六字方针”: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_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6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产生此方针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年12月,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有改动,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

①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参加万隆会议

2.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年4月万隆会议上,_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会上,_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7篇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客观条件

①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②沙皇专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④国际环境有利于革命。

(2)主观条件

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②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二、革命进程

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xxx夫王朝)

(2)二月革命后,两个_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列宁提出:下一阶段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_)

3、“七月事件”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表明无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_是不可能的。

4、十月起义

(1)19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先后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3)成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_正式建立)。

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1)世界意义(2)对俄国的意义(3)思想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8篇

【隋xxx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特点:A少数民族先后建立_,开发边疆;B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发展。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管辖;D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xxx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_:xxx年,突厥被隋打败,_东西突厥。贞观初期,xxx朝大败_,俘获颉利可汗,_灭亡。xxx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xxx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xxx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时,xxx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xxx,置安西都护府,统辖xxx故地。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xxx朝封号: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②_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xxx朝。③xxx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xxxxxx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xxx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xxx。②从xxx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xxx: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xxx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①8世纪前期,xxx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xxx朝版图。

3.xxx与xxx朝关系: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xxx建立_,自立为王。③开元初,xxx封xxx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xxx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7世纪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_。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xxxxxx的支持下,xxx诏。xxxxxx封他为云南王。

五、吐蕃的统一和xxx系: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其首领叫赞普。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为巩固统治,仿xxx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xxx时,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xxx。xxx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农业、手工业、医药技术。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xxx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请xxx天子“册命”。

3、xxx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xxx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六、xxx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原因:强有力的中央_控制和影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隋xxx时期文化的繁荣】

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9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xxx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xxx。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xxx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_、军权、财_,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xxx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xxx。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xxx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xxx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0篇

第18课 xxx主义的诞生

一、xxx主义的诞生

1、xxx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xxx、_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xxx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_宣言》的发表

(2)《_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

(3)xxx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xxx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xxx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xxx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1篇

_战争与《南京条约》

_走私的危害:_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xxx;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_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_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_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_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xxx、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二次_战争

第二次_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_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_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_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xxx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_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

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_激化的产物。)

2、时间: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

3、措施

(1)政治上:

①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

(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_(新型的工人_)

5、失败原因:

(1)主观:法国工人阶级不成熟,缺乏一个以xxx主义为指导的正当的领导,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2)客观(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实力。

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仅仅存在60多天,但是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xxx主义学说。

7、经验教训

(1)经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教训:①没有一个以xxx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②没有建立工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