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识总结 第1篇
清朝存在了268年。起于1644年止于1912年。
最近发现很多人搞不懂清朝的“朝”字意思,或以1616年或以1636年为清朝起止时间算起来了,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
清朝被称之为清朝是1644年入关后成为全国性_时候,之前在关外最多属于一方割据_,没资格称朝的,况且还有同时期的明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xxx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xxx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_。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xxx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xxx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_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xxx逼清末帝xxx位,xxx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知识总结 第2篇
从xxx清朝一共有17个朝代,分别是:
1、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15年)
2、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4年)
3、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10年)
4、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15年)
5、 玄汉:公元23-25年(2年)
6、 东汉:公元25-220年 (195年)
7、 三国:公元220-280年(60年)
8、 晋朝:公元265-420年(155年),分为西晋(265-316年)(51年)、东晋(317-420年)(104年)
9、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69年)
10、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37年)
11、 唐朝:公元618-907年(289年)
12、 五代:公元907-960年(54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3、 xxx:公元891-979年(77年),
14、 宋朝:公元960 -1279年(31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16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152年)
15、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97年)
16、 明朝:公元1368-1644年(276年)
17、 清朝:公元1644-1912年(268年)
清朝知识总结 第3篇
对于该题型诸多专家学者的解题论述多见于报刊,但从教学实践来说,总有些高屋建瓴,不好把握。如何从学生的视角,让该题型更好操作,笔者做如下尝试,不当之处,共同商榷。
一、试题类型:
历史小论文题按命题形式分为两类:提供观点型开放题;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即材料中提供现成观点,学生可针对任一观点加以评价,也可以根据自己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照样可以得分。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此题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可提出另外的观点,如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均半,没有主次之分。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即材料中未提供现成观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先加以提炼再作答,难度加大一步。如2012年石家庄二模文综41题:
宋朝租佃制的普遍实行、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荣;虽与辽、西夏、金发生战争但内部没有发生席卷全国的农民暴动,且更多的是和平友好局面;“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以xxx,而儒道xxx,独优于前代”;新兴的市民阶层诞生,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宋朝立国初期,发生了多次农民包括手工业者、兵士等起义,到真宗时,xxx上书提出
“三冗”,-----宋朝向辽、金割地、纳贡,还向西夏输银、帛------宋朝削弱相权、兵权、行_以及大搞另类思想专制等举措,强化了专制集权;xxx发达的学科是理学,但理学家研究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性理”,对抵御外敌丝毫无补……宋虽发明了火药,但军事上怎么都处劣势;经济实力强,养的多为“冗兵”,科举取士越多,越无才可用,甚至奸臣辈出,火药越多,宋的可偏安领地越少;指南针越多,越找不到可供流亡的生路——xxx只好抱着南xxx后的小皇帝跳海。
——xxx《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历史定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该题可提炼出如下观点:观点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全面繁荣、全面超越的重要朝代。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观点三:宋代在历史上是全面繁荣的朝代,但这种繁荣在现实中往往呈现负效应。
二、评分方式及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题没有固定答案,只给评分标准。如: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引用史实正确;概括准确;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较正确,概括较准确;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引用史实不正确;概括不准确;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针对历史小论文开放性的评分标准,我认为应从如下五方面加强解题技法指导。
1.简明扼要的亮明观点——前提。
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最擅长、有史实论证基础的观点,然后开始组织答案。亮明观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清朝知识总结 第4篇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容量是左脑的100倍,左脑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弱于右脑。左脑负责的是文字、逻辑、数字、顺序、线性、分析、清单等,而右脑负责节奏、空间感、整体概念、想像、颜色、大小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习惯于用左脑思考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板书都是语言文字,使得学生右脑很少被开发。
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示,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图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与广大同行交流切磋。
一、正确理解图示教学法
历史图示法是用简明图案、符号和简练文字以及不同颜色来表示历史知识结构和系统,表现其表象和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从广义上说,历史图示教学法不只限于图形和图象,也包括图解和表格。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化、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以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图示法的分类
1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历史图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感知和表象阶段的图示,也可称模象图示。新教材上的图示,一般可分为想象图和文物图两种。想象图虽然不是历史的真实,却是真实历史的想象,可以用它来再现历史的真实。二是思维推理阶段的图示,亦称概念图示或概念系列图示。也可分为两种:一是结构图示。如战争示意图、历史人物活动图等简单结构图。二是体系型概念图示。主要示意历史发展序列、历史基本线索和规律等。如,中国近展基本线索图示、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对比等。
2依照图示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图示。如教材中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场;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_潇洒而豪放的大笑,“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1972年美国总统xxx“跨越大洋的握手”。
3从图示的表现形式看,又有课本插图、挂图、板图与综合地图、专题历史图之分。这些图是课本内容知识的延续和补充说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依据图示的色彩,可分为彩色图和黑白图两类。它们都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例如黑白图包括古代水墨山水画、书法艺术;而彩色图则大多是现代照相技术的成果,也有古代的彩绘和外国的油画。
三、图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1图示法要区分对象和阶段。对于高一学生要多用感知和表象阶段的图示,因其缺乏扎实系统的学习基础,教学中要多准备一些图片、配之以视频、音频等直观感性的材料,以便还原鲜活历史史实,增加生动的历史场景。对高二、高三学生要多用思维推理阶段的图示,因其已经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较为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应重点采用具有分析、理解、综合等意义的图示。
2图示法要依据“总――分――总”的原则,通过“分”掌握“总”。首先让学生看图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轮廓,然后分别讲述具体事实,最后找出整个历史时期的总规律。比如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清明上河图》、《明清时期的城市分布图》,让学生思考:①分析宋代的“市”与xxx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就是开头的“总”。②概括唐朝时期“市”的特点。这是“分”。③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是后面的“总”。
3图示法要与展示、讲解法相结合。这种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先图示后讲述;二是边图示边讲述;三是先讲述后图示。讲解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教法相结合,如讨论法、比较法、谈话法。这样将图示法与其他讲授方法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图文互证,既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左右半脑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图示海要尽量与电化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的有效统一。这样既能体现课堂上知识面广、容量大、综合性强等特点,又可以节省时间,化动为静,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图示法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学习中国古代瓷器发展,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的演变,在课堂上展示相应瓷器图片,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这些瓷器相对应的朝代、形象及其特点。用直观教具取代实物,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识记能力。
2重新整合课本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图示法教学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时空上还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图片图表中,准确全面地解读历史知识或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图出,图论结合。如用图表总结英、美、法、德、日五国的国家_组织体系,对比这些国家元首的产生、议会权利的大小以及各国的宪法等,可以形成对这五国政治知识的比较、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3挖掘隐形知识,激发其探求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看必修Ⅱ“西风东渐”中《穿官服戴朝珠的晚清官员》图片,让学生探究:①清朝文武官员朝服上绣的图案,司法官员朝服上的图案。②根据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等官员的朝服,说出他们官职的品级。③清代官服等级划分的目的是什么?由此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修Ⅲ的一次课外作业中,有一幅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学生谈一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艺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体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深刻寓意。会徽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xxx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5利用图示知识向外辐射,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高考文综试题最后一道大题是政史地综合,学生可以利用图示教学进行很好的综合训练。如就教材中《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来说,它可以涉及如下地理课知识: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历的风带?麦哲伦航行时按时间顺序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所涉及的政治课知识是: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而在历史课上,可以拿它与xxx下西洋在目的、规模、航程、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清朝知识总结 第5篇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
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xxx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
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
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清朝知识总结 第6篇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历史必修、选修教材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时期的不断弱化都未直接表述。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上的盲点。2011年全国卷第31题,“考查的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认识,而不是东南互保问题……这道题看似超越范围,但答案的要求仅设定在‘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的层面上”,恰恰切中了我们一线教师通常会忽略的“晚清中央集权问题”。所以,我认为教学中应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一、晚清中央集权是怎样弱化的
晚清中央集权是怎样弱化的?教师自己理解好并能够指导学生去认识这一问题,是教学中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基本前提。xxx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对相关内容的阐释,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系统认识。
该书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对清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以及双方力量的消长,都起了重要作用”。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在xxx图像的下方也配文:“清朝八旗兵被xxx打得落花流水。咸丰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僚xxx创建湘军,成为镇压xxx的主力。”我据此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史料,引导学生挖掘《课程标准》和必修、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拓宽视野和拓展思维,理清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由于八旗兵和绿营兵一败涂地,清政府需要依赖湘军和xxx等地方武装以维系统治,不得不赋予以xxx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尤其是汉族官僚越来越大的权力,从而导致了地方军事化的出现、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和汉族官僚势力的增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因此被逐渐削弱。在此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归纳。
在太平天国等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地方士绅为了自卫纷纷组建团练等地方武装。但是,“地方军事化的出现改变了清朝地方的政治统治秩序,扩大了地方士绅的权力。……使清政府对乡村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督抚专权、内轻外重的局面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有洪杨内乱为之因,遂生曾、胡、左、xxx握朝权之果”。1860年,xxx与xxx再破江南大营,加之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天津,咸丰帝不得不任命xxx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节制所有巡抚和提督。xxx又举荐xxx、左宗棠、xxx宜和xxx分别担任了苏、浙、皖、赣四省的巡抚,这也是近代督抚专权的开始。而且,地方督抚通过自筹军饷逐渐控制了地方财政,同时又掌握了地方用人大权并影响清廷的决策,政治分量越来越重。继xxx之后,xxx更是晚清的中枢人物,“因为当时要人之中以他最能对付外人,又因为他比较勇于任事,而且他的xxx是全国近代化最得力的军队,所以从同治九年到光绪二十年的中日战争xxx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国防的建设全在他手里”。xxx、xxx一和xxx等大批汉族官员担任地方督抚十数年之久,集军权、行_、财权和用人权于一身,并左右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二、为什么应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通常“一边倒”在中国古代史。为什么要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从而调整这一倾向呢?我的认识和理由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就政治制度的学习列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在《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中,作为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至清代中期的]变,知识脉络清晰明了。但是,这一重要政治制度在步入近代社会后、在晚清时期是如何]变的却不甚明了,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戛然而止了。教学中如果不涉及晚清的中央集权,对于这一重要政治制度的“了解”,“探讨其……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无疑是不起作用的。
而且,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空间和更多的探究机会。在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有了一个基本的探究之后,对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与其革命性变革的影响,以及民主共和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学生就能够迎刃而解。这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达成“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的课程目标。
其次,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必要的历史通感。高中历史课程分模块和专题式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整合学习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教材强调的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仅仅通过必修一专题一的学习,学生是不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完整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所列的必修一专题二、三和必修二专题二以及选修一专题九、选修二专题六的相关内容,结合补充的史料,提炼出有关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信息,并将其置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变的整体历程中去认识。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就整个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而言,占中国近代史2/3时长的晚清中央集权制度,应该引导学生对之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从纵向上贯通和宏观上把握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而能够比较完整地整理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和特色,形成必要的历史通感和正确的历史意识。
最后,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贯穿当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如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辛亥革命爆发和辛亥革命成功帝制的重要历史背景,选修一专题九中提及:中各省地方官员除湖南巡抚xxx箴以外,都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教师通过补充说明光绪帝从1889年3月亲政至时已经整整10年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除却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这其中当然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王权危机。又如,结合选修二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课程标准》所列的必修一的专题一至专题四实际上呈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大致进程,即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专制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变革政治制度的努力与对民主进步的追求也穿插在其中。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个环节。教学中如果不涉及,学生是难以发现并挖掘出这一内在联系的。
三、如何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呢?根据《课程标准》,以人教版为例,我尝试着从三个角度去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第一,在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时涉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也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最后写道:“这样,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此后,教材对这一制度鲜有提及。晚清中央集权的不断弱化,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衰落与终结的缩影。在学习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根据课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表述,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试归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的走向。经过探究,学生清晰完整地总结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变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的大致趋势:萌芽(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发展(汉朝至元朝)——加强(明清)——弱化(晚清)——终结(辛亥革命)。
在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时,还可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第21题对华盛顿主张加强中央权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_对地方控制能力的减弱,是清王朝统治被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是明显不同的。从中进一步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很多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主题内容。
第二,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是难以绕开的。如,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中写道:“xxx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我就此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展延伸:这场农民战争对清朝中央集权予以直接的沉重的打击,是清王朝中央集权逐渐衰落的一道分水岭。再如,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权力的下放特别是兵权的下放,成为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政治的根源之一。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北伐战争,必修三第16课《_的形成和发展》中“新_……和中国_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封建军阀统治”,都必须提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选修二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更是直接写道“xxx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因此,我在教学中就适当说明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政治的重要背景。并通过补充两段材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概括起来,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中央失去把握之权。这两点是清廷颠覆的诱因,也是民国时代军阀割据的诱因。
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xxx所部的xxx,而xxx以后又传给xxx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还有,中央权力的下移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是洋务派兴起与洋务运动得以开展和维系的重要历史条件。我指导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比分析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xxx变法》的相关内容,使他们认识到:林则徐、xxx等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清朝爱国官员,但是他们人数少且权力不大。xxx、xxx等人之所以能够掀起洋务运动,除了他们在与英法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形成的强烈思想意识外,他们自身已经实权在握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由于大部分企业是地方财政筹资的,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实际上也就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这又导致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对话的资本进一步增强,清王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弱化。
第三,在高考二轮复习中涉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 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的小专题式是近年历史高考主观题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常是专题式复习。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而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则是一个隐性知识。在历史第二轮复习时,我通过挖掘现行教材的相关知识,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帮助学生以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专题,梳理出其发展的大致历程: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晚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与终结——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这样,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古今贯通,引导学生树立起全局性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观念。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适当扩大视野,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与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行关联和比较。在对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选修一第八单元《明治xxx》和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进行关联式的学习后,帮助学生归纳出:1875年法国历经近百年的较量确立了共和制,1871年德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889年日本颁布了君主立宪国家宪法。同一时期在晚清统治下的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xxx派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清王朝虽然做了一些改革,但在本质上还是抱守着日益衰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直至其统治终结。通过这一中外关联的对比过程,学生切实理解到了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