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冲洗总结(汇总6篇)

胶片冲洗总结 第1篇

专业冲印店则提供胶片和数码的各种服务和产品,甚至可以满足你的特别需求,比如钡地纸印制、各种大画幅冲印、底片扫描或照片装裱,还可以在多种材料上进行大画幅数字印刷,从帆布到铝板到亚克力面板无所不包。只要在风上搜一搜,就会发现其实身边的专业冲印店并不算少。

胶片冲洗总结 第2篇

显影液是万能D-76,玄学的Rodinal,xxx曾用的D-23(D-25),还是柯达的X-tol,HC-110亦或T-max ?

同前述文章一样,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给大家简单分析显影液配方。

显影液一般包括三种主要成分:显影剂、保护剂、pH调节剂,此外有抗灰雾剂、促进剂等。显影剂还原卤化银,保护剂保护显影剂不被游离氧干扰,pH调节剂提供显影剂恰当的反应环境。促进剂提高显影效率,抗灰雾剂避免未感光的银盐参与显影过程。

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是显影剂。

常规显影剂有M-Q和P-Q体系,即米xxx(metol)-对苯二酚(hydroquinone)组合,以及用菲尼酮(phenidone)代替米xxx的,菲尼酮-对苯二酚组合。使用维生素C作为显影剂,就变成X-tol;使用菲尼酮的衍生物,就变成HC-110(供参考,无实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便是Rodinal。

有志向的朋友可以熟记下图。

对硬调软硬,显影时间,灰雾,重复利用性,保存性等有需求,均可按图索骥。

但我们是拍摄不是搞化学,一切的选择最终要落到需求(或者喜好上)。前期当然可以尝试各种配方,但最好能形成自己的固有套路——换言之,把握一两种显影剂的变化,足矣。

19岁的少女日本旅拍若是用Ilford + Rodinal,起码不合我自己胃口。Acros和D-23才是符合需求的组合。拍摄曝光和冲洗也类似加曝减冲的扩展暗部影调的做法——这部分会在后续篇章中做解说。

相对的,不同主题和被摄对象也有适合高反差的情况(Tri-X迫冲)。

借用Flickr上的部分图片,对比富士Acros在D-76通用显影液和D-23显影液下的区别

在D-76通用显影剂(1:1稀释)下的表现

在D-23半补偿显影液下的表现

Acros调子虽偏软,但在不同显影液下还是呈现不同的风貌。(以上两图均选择Planar镜头)

最终影像同扫描也有莫大关系,包括Gamma,icm文件,黑点白点的选择。这部分内容也将在最后一篇进行解说。

胶片冲洗总结 第3篇

仅列出自己的流程,供有需要的人参考。官方流程请自行查阅。

AP显影罐,手冲。

*自配的D23显影液比标准配方多使用5%的米xxx(1L显影液中含,标准用量为)

**原则上所有溶液(除温水浸泡环节)都应控制在20±5℃。尽量避免温度急剧变化。

冲洗出来就是我喜欢的软调(配合扫描——类似传统暗房选择合适反差的相纸)。

D23显影时间较长,对倒入倒出时间和温度变化敏感性较低,适合手冲。

Kodak、Fuji、Ilford的官方文档都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冲洗指南,所以这边不再单独列出。按官方操作一般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胶片冲洗总结 第4篇

首先,来看看冲洗都需要哪些步骤。

1. 准备好各种用具:暗袋、剪子、钳子、液体计量罐、显影液和定影液。

2. 把胶片放入显影罐,这一操作必须在绝对的黑暗中进行。务必小心具有夜光功能的运动手表、时钟、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

胶片冲洗总结 第5篇

暗房技术是一门古老也很守旧(甚至过时)的技术,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作品涉及的流程和思路做了点微小的工作。有余力的朋友请接好这份书单(全英文):

21世纪的现代暗房,推荐 Ralph W. Lambrecht 等著《Way Beyond Monochrome》

家庭暗房建立,推荐Ray Miller《Building a Home Darkroom 》,Kodak背书

暗房传统操作,买Michael Langford的《The Darkroom Handbook》

相关数据,可参考《Kodak Darkroom Dataguide》

Ansel Adams的《Basic Photography》系列丛书,阅读性上佳,也推荐。

大部分暗房书籍中,包括xxx本人,都明确过一个观点,千万不要相信“野路子专家”(bathroom chemist)。阅读权威书籍,才是最好的渠道。

要求权威、全面、详尽,可购入《Photo Lab Index》、《LP Clerc's Photography Theory and Practice》、《Modern Photographic Processing》。这三本书回答了一切的实践困惑。毫不夸张的说,“Everything”。但是阅读性差,而且贵。

大部分Amazon有售。

下一章将讲拍摄。胶片拍摄无法实时预览,所以我们将主要讲解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何实现“恰当的曝光”,预估拍摄结果,以及人像的一些通用技巧。

【半补偿显影液】

银盐负片中,影调的反差可视为由银盐分布的差异来体现,而银盐底片的特性之一就是亮部(底片上银盐多的部分)参与显影的银盐越多,该部分显影液被消耗的也越快。显影要间隔摇动显影罐,就是为了补充这部分被消耗的显影剂。

当显影剂效力较弱,且下一次摇动还未到来时,亮部耗尽附近的显影剂,得不到补充,显影反应暂停。与此同时,暗部显影剂尚未被消耗完,仍然能继续反应。这就相当于在同样显影时间内,亮部暂停显影,暗部持续显影,【补偿】了暗部的银盐密度,提高了暗部的影像细节。

这就是所谓“补偿显影液”(compensating developer)。而当这种补偿效应不那么明显时,可称为“半补偿显影液”(semi-compensating developer)。

此次使用的D-23显影液即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半补偿显影液。如进行1:1稀释,则成为补偿显影液。

具有“补偿”特性的显影液的特点是,暗部有细节更为丰富的影调,但是反差较小,亮部细节少,某些配方会导致底片的实际感光度下降。就经验来看,如ADOX或Rollei RXP并不适用于D-23(D-76是万能的)

【稀释比例】

显影液可以稀释后使用,并且效果各不相同。有些浓缩显影液本就要求稀释使用。

对于D-76,Xtol等含有大量亚硫酸盐的显影液,溶银效应会导致银颗粒的边缘模糊,颗粒感降低,微观锐度降低。稀释这种显影液会削弱显影液的溶银能力。所以对于此类显影液,稀释比例越大,反差越低,颗粒越明显,微观锐度越高

对于xxx(Rodinal)等含有强碱的低亚硫酸盐含量显影液。高pH值产生更明显更快的明胶溶胀,变相增加银颗粒大小(聚团效应)。稀释并不会明显影响溶银效应,但会减弱溶胀。故此类显影液在高稀释比例时会有较细腻的颗粒和较高的微观锐度

本文中使用的Flickr图片符合下述版权规则。

基于尺度和本文的主题无关性,其他图片在商品详情页可见:

胶片冲洗总结 第6篇

暗房技巧单独写个几本书都没问题,这里仅就【软调】、【颗粒】两部分做略解。

往新显影液里兑一部分旧显影液能显著柔化影调,对绝大多数可复用的显影液均有效(高稀释显影液如HC-110或Rodinal等禁止复用)。本人的做法是配置1L显影液,只用600mL用于显影,使用后灌回去。第二次就用来冲洗一部分需要更柔和影调的底片。示例如下:

全新显影液显影——

同一环境另外一卷拍摄,旧显影液——

会有明显的old style

=========

谈过影调,再谈“颗粒感”。

银卤化物颗粒大小是出厂时就决定的,显影液所改变的,是银颗粒边缘的【模糊程度】,边缘过渡越平滑(smooth),“颗粒感”越不明显;反之边缘过度越生硬(steep),“颗粒感”越明显。没有显影液能把一个大银卤化物晶体拆成两个小晶体。

与此同时,边缘过渡越生硬,微观(细节纹理的表观)锐度越高。

要减小颗粒感,就增加溶银效应。换言之选择亚硫酸钠多的配方(溶银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溶银也会导致微观锐度的降低,但对明暗反差影响不大。

要增加颗粒感,迫冲、增厚,使用相纸显影液(如D-72)都是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