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总结(共5篇)

胆红素总结 第1篇

粪便颜色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胆素原

无或极微

棕黄色

溶血性黄疸

高度增加

正常或微增

显著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

不变或微增

高度增加

强阳性

减少或消失

变浅或陶土色

胆红素总结 第2篇

(一)光照治疗

1. 光源:蓝光最好(主峰波长为425~475nm),也可选择白光(波长550~600nm)或绿光(波长510~530nm)。

2. 方法:单面光疗法、双面光疗法。

3. 时间:分连续和间歇照射。前者为24h连续照射;后者是照10~12h,间歇14~12h.不论何法,应视病情而定。

4. 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12~24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光疗结束后,连续监测2d,以观察有无反跳现象。当反跳值超过光疗前水平时,需再次光疗。

(二)光疗注意事项

1. 灯管连续使用2 000~2 500h需更换新灯管。在治疗Rh溶血病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更换新灯管。

2. 光疗箱要预热,待灯下温度在30℃左右时才放患才入内。

3. 用黑色、稍硬不透光纸片或布遮盖双眼,尿布遮盖生殖器。

4. 由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因此光疗时液体入量需增加15%~20%(以ml/(kgod)计。

(三)光疗的副作用

目前认为光疗相当安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有一些相对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 常见表现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

胆红素总结 第3篇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xxx),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胆红素总结 第4篇

了解了胆红素的一生,那么 3 个类型的黄疸就很好理解了。(1)溶血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的起因是溶血,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形成了很多游离的胆红素,肝脏就算不眠不休改造也完成不了任务,所以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增高。2)因为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是亲脂性,不是亲水性,不能经过肾脏由尿排出,所以尿胆红素阴性。3)因为多了很多游离胆红素,所以肝脏需要加班改造,所以改造出了更多的结合胆红素,这些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形成更多的胆素原和胆素,因此粪胆素原、粪胆素和尿胆素原、尿胆素增加。(2)阻塞性黄疸 1)阻塞性黄疸,是因胆道系统被阻塞,所以被改造好的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的必经之路阻断,所以只能反流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2)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因为肝脏的改造,不再是脂溶性,而是水溶性,可以溶于尿中,直接走肾离开,所以,尿胆红素增加显著增加,尿的颜色加深,可呈茶叶水色。3)结合胆红素没法进到肠道,所以没法被细菌改造成胆素原和胆素,所以大便失去了颜色,当完全梗阻时变成白陶土色。同理尿胆素原和尿胆素也大受影响。(3)肝细胞性黄疸 1)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所以一方面改造游离胆红素的能力减弱,使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将改造好的结合胆红素释放进入胆道的能力也减弱,使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也升高。2)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也升高。3)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可能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减弱,使得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的增加,也可能由于结合胆红素释放进入胆道的能力减弱的太厉害,而使得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的降低。所以不一定。  

胆红素总结 第5篇

1.黄疸伴发热

需追问黄疸与发热之关系。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有低热,少数为高热,肝胆化脓

2.黄疸伴腹痛

3.黄疸伴贫血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严重贫血;癌症所致黄疸常伴有贫血、恶液质等。

4.黄疸伴皮肤瘙痒

阻塞性黄疸因胆盐和胆汁成份反流入体循环,刺激皮肤周围神经末梢,故常有皮肤瘙痒

5.尿、粪颜色的变化

阻塞性黄疸时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陶土色,溶血性黄疸急性发作时,尿可呈酱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