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概论课程总结(通用9篇)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1篇

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其价值,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累积了一些经验,提炼了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用典故活泼课堂,让学生参与思考

《动画基础知识》一课重难点是学习动画的基本原理。讲学时,笔者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这样4_历史典故:1872年的一天,美国加利福尼亚的--4_酒吧里,斯坦福与xxx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马奔跑时,蹄子是否始终有一蹄着地?”怎样科学证明呢?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时,再介绍摄影师xxx奇的做法,连续拍照,相片显示:马在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xxx赢了。这本是个有趣的争论,事后,有人无意中快速拉动了那串被粘成长条的相片,奇迹出现了:相片中静止的马儿竟然重叠成一匹运动的马,相片竟然“活”了。电影的雏形就这样偶然产生了。在学生嘘唏不己时,再用教材推荐的软件分解“奔跑的马”动画,这样就轻松突破了难点的理解。

二、解决共性问题,选择有价值的探究

信息技术的学习以操作为一大特点。操作过程中因学生的差异性会产生多种有层次的问题。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要适时组织学生交流看法,这样的合作,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共性问题通过直观的讲解,既提高了学习赦率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初识Flash一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常用工具的使用,学生也有兴趣在舞台上画上几笔。教材中安排了探究过程,绘制“蘑菇房子”动画场景,其中使用到“铅笔”“椭圆”“矩形”“线条”“颜料桶”“任意变形”等工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实践发现,学生所作,多数无美感也不熟悉工具属性的巧妙设置。在设计上是否能精选一个工具,熟练运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呢。比如探究铅笔工具及铅笔的颜色、粗细、线型等属性的相应设置。用铅笔画出蘑菇,又需要“颜料桶”“任意变形”工具的支持,以出现多个形态各异的蘑菇。

三、巧用思维导图,降低概念形成难度

概念建立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充分感知,才能深刻地理解它。改进的教学要结合学生自己的作品,及时总结动画制作经验,总结概念结构。适当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示表达。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动画补间”动画是Flas中最常用的一种动画类型。在实践学习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跟学生一起填关键词“两个关键帧”“同一个运动对象”“补间”,既可以使他们积极地听讲,又促进联系实践活动的思考。教学时还可把关键词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如有内容的关键帧显示为黑色实心小圆,便于加深理解。

四、创设情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元件的应用使动画制作变得轻松快捷。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工具面板中的基本绘制工具画出简单的图形,如小太阳。怎样让“转换为元件”的思想印象深刻呢?教学中引入中秋的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笔者给出了故事对应的动画场景,是否要绘制10个太阳呢?然后演示指出,将绘制好的太阳转换为元件后,自动入库,可方便多次调用。这样将元件的知识融入趣味故事之中,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进一步提出,10个太阳在舞台出现时是一样的,其实对元件的调用称为一个个的实例,每个实例可以设置不同的属性,如色调,透明度等,以显不一样。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如由透明度的变化,联想到一闪一闪、若隐若现的效果,

五、整合其他学科,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层动画是动画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动画补间动画的深化,它使得动画的运动轨迹富于变化,效果更加多彩。教材中没有讲解和范例,是学习拓展内容之一,对教师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节课的学习需要从知识、能力思维两个方面着手,可引入“课程整合”的理念,即将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动画制作的学习中来,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运用动画技术解决该学科的问题或者学习有关该学科的新知识,从而达到在运用当中学习和掌握动画制作的目的。很多学科的内容都可以运用在动画制作的学习当中,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始处于“探究”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如课堂中引入地理问题:月球如何运动?运动的轨道是标准椭圆吗?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在封闭曲线上找到起始点。引入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要让信息技术有一个运用的依据,让学生在使用中学。学习“引导层”这一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究,教师要有适时、恰如其分的点拨,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

六、对照比较,让学生自我感悟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2篇

【文章摘要】

Hands-on是一种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相关的课程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欧美国家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以一堂美国等高线地形图课为例,介绍了Hands-on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且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

Hands-on;美国;地形图;知识构建

Hands-on的教学方式自上世纪开始就在欧美国家纷纷践行,尤其是在地理、环境教育、科学教育等学科领域。在美国,不论是正式的学校教育还是各种非正式的教育领域,Hands-on的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Hands-on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各学科教育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比起欧美国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笔者于2012年学习了一节由David Sobel教授讲授的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地理课。课中,David教授将Hands-on的教学方法运用得xxx妙,把原本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清晰的呈现给了学生。

1 Hands-on的教学方式内涵

学习自身是一个从体验,到反思,到概念化,到提炼,到解决问题,最后到把所学到的新东西内化的一个过程。而最深刻的课程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的学来的。 Hands-on —— “动手做”就是一种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相关的课程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参与、实践和体验各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学习。它强调的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2 教学过程

David教授的这节地理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们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以下是主要的教学过程:

基本概念的导入

课程的开始,David教授并没有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文字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而是以图示的方式,请学生们将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和相应的地形进行匹配,通过这个练习给学生们一个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较为宏观的概念。

动手建造山脉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David教授将4-5名同学分为一个组,为每组同学准备了油性粘土、铁盘(30*50cm)、塑料水缸(40*60*60),250ml的量杯,铅笔,纸张和报纸。请每组同学用粘土在铁盘上一起来造一座山。只要造出来山脉的底座不超过铁盘大小,高度不超过60cm,学生们可以大胆发挥想象力造各种有趣造型的山脉。

山脉建造完成后,学生们一起将山脉小心的移到大水缸里,然后用量杯加入250ml的水。这时,水就会沿着山脉的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轮廓线来。学生用铅笔沿着这条水勾勒出的轮廓线在山脉的外侧轻轻的刻画出一条闭合曲线。完成后,再加入250ml水,水位线会沿着山体垂直上升约,同样的,水会沿着山体外侧轮廓勾勒出一条新的轮廓线,学生们再一次沿着这条线刻画出第二条闭合曲线。以此类推,再一次次的加入等量的250ml水,并在山体上逐步往上刻画闭合的轮廓线,直到水漫过山顶不能再刻画轮廓线为止。此时,整座山体就刻画好了来一条条的等高线。

完成后了等高线的刻画后,学生们将山脉小心的从水缸里移到废报纸上,让报纸将水稍微吸干,然后再将其移到大白纸上,在大白纸上拓画出山脉基地的轮廓图。根据山脉上实际等高线的形状和变化特点,学生们再将一条条的等高线仔细的绘制到轮廓图内,最后绘制成一张完整的山脉等高线地形图。

思考、讨论与小结

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后,David教授请各组的学生再仔细的观察他们建造的山脉和绘制出来的对应的地形图,然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在今天造山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是有意思的事情吗?地形图和对应的山脉之间有什么特点和联系?山脉越陡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间的距离是越密?还是越疏?我们今天自己绘制了等高线地形图,你能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吗?

完成了以上问题的讨论之后,David教授请各个小组的成员离开他们的操作台,到其他小组去参观别组同学的山脉和他们绘制的地形图,并进行讨论交流。

David教授最后总结: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地理学家们通过与刚才同学们相似的手法绘制出来的,然后引出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科学概念。

3 反思与启示

Hands-on 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地理教学中,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理解和读图是一个难点。而David教授巧妙的让学生们化身成为一个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学者,让他们自己来动手绘制地形图。通过动手做的过程,让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和明了。同时也为学生们在下节课学习看等高线地形图打下基础。

Hands-on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构建者

构建主义倡导者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5] 在我国,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这一构建主义教学观还是很难实现。而这堂课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如何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主体的优秀示范。在课上,David教授从头至尾扮演的是协调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引导。而课上的真正主角是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动手建造山脉和绘制地形图,思考问题,一步一步构建起来自己的知识。

Hands-on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了课堂气氛

整堂课的时间近一小时,但高参与度和活跃的课堂气氛让笔者觉得课时非常短。从匹配等高线和山脉练习,建造山脉到自己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过程中,学生都在一种主动思考和动手做的状态,这种紧凑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整个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无用或是低效率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中。好的课堂参与度自然带来了不俗的学习效果。在绘制完地形图,教师请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时,每位回答的同学都能说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4).

[2]xxx.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8.

[3]何可航.构建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心语文教学,2002(8)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3篇

(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 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 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 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 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 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的概念。

2. 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 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 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 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 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 本节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 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对于学习画圆,到底是由教师演示、教授并总结画圆步骤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呢?当然后者为好。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画圆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才能对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对称轴等概念,有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 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如:演示圆的形成后,自然想到画圆,在画圆中,自然涉及到圆心与半径。在讲圆的特征时,似乎不深不透,待课堂练习完毕,才觉出教学到位。虽然知识教学中几个大的步骤不变,显得层次鲜明,但步骤之间,相互交叉。使教学形成完美的整体。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 在学习方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能够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讲,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结合,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 在教学的关键处,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或投影演示圆的形成,练习的设计,非靠教师的精心安排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指导。

3. 课后的思考题,要尽量提高其“思考”价值,耐人寻味。不但有趣味性,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它启发学生在课上用圆规画圆,实际劳动生产中怎么办?给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课上已经学习了根据半径画圆,那么给了直径怎么办?我想,小小的一个思考题,也许是对课堂教学一个完美的补充吧,它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附:《圆的认识》教案

使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11 册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谁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2.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板书:圆)

3. 谁能举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钟表。师要及时纠正:有些钟表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硬币。师纠正:硬币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轮胎、自行车的车轮。……如果学生说出“篮球是圆的”,教师应有所准备。可准备一个篮球的模型,这个模型可分成两部分,展现横截面,以便比较球和圆。

师:对!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圆形的。

4. 那么,圆这个平面图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1. 观察图1 :图中有什么?(图形的中间有一个小红点,周围还有很多小黄点。)

观察小红点和这些小黄点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2. 那么我从小红点开始,确定一个与小黄点的距离。使小红点到小黄点的距离都一样长。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出示图3)注意观察。谁在动?谁固定不动?(小红点固定不动,小黄点在动,和小红点之间距离相等。)

3. 如果图中的小黄点再多一些,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圆)。而且小黄点都在圆上。

4. 谁能再根据演示,说一说圆是怎样形成的?(意思是:图形中有一个小红点,从小红点到小黄点,固定一段距离,让所有小黄点围绕小红点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圆。)

5. 那么,中间固定不变的小红点(闪动)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O 来表示。从圆心到小黄点的线段(闪动),也就是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二)学习画圆通过电脑演示,我们初步认识了圆这个几何图形,而且我们早就知道,画圆要使用圆规。请你自己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你会画吗?试一试。

1. 试试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画圆)。

2. 谁总结一下,你画圆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要点:①先点一个小圆点,确定圆心。把圆规的两个脚叉开一定的距离,并使它固定住。(追问:叉开距离的大小和所画的圆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叉开的距离实质上是圆的什么?)③把圆规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旋转带铅笔的一脚,就画出了圆。

3. 刚才谁把圆画好了,感到自己满意的举手。(师:观察没有举手的学生)

4. 拿出学生画得不好的圆,(画的太小的,太大的,位置不适当的,旋转时重心掌握不好的……)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5.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再画一个圆。不过这次提高点要求,1、2、3 组画一个半径是3 厘米的圆,4、5、

6 组画一个半径2 厘米的圆。画好后用字母标出圆心和半径。三认识圆的特征

1. 学生相互检查、评价画好的圆。(重点是标出圆心、半径及半径的距离是否正确。)

2. 师:现在同学们做个小游戏。用半分钟的时间在你画的圆中画半径。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再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3. 反馈:画了多少条?半径长多少?(找出画得最多的,问:你是不是每一条全量了,为什么?)

4. 小组讨论: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在同一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5. 你们知道什么叫圆的直径吗?(试着在图中用红笔画一条直径)直径用字母d 表示。

6. 讨论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圆里直径等于半径的2 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7. 讲圆是轴对称图形。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启发学生,回想其它轴对称图形是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的?)

圆的对称轴在哪里?(重点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8. 让学生自己画圆的对称轴。(体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纠正直径是圆的对称轴的错误概念。)

三、巩固练习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4篇

一、在圆的教学中应当注重课堂知识的引入

小学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符合其理解能力的圆的知识的引导课. 我们在进行圆的教学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设置教学引导课. 生活中圆随处可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圆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更为易于理解的教学环境,同时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知识导入的时候应当注重用类似的方法,帮学生建立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

例如,可以将课程导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通过老师用线绳工具在空中旋转,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接着介绍含有圆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圆;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从而认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通过这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导入方式能更为自然,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更易于理解. 这种引入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圆的教学的基础概念,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二、圆的教学应当注重基础环节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概念性的知识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下工夫记就可以,因而忽略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提及分析与解题. 圆的教学也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概念等基础教学阶段,让学生对概念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强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为日后的数学教学做好铺垫.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也应当注重教学方法. 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找到圆各部分的名称,并认识它们,能在自己画的圆中标出.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讨论交流半径的特征、直径的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相关知识. 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一定的总结归纳,并对学生理解的误区进行纠正.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在圆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建立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例如,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圆中,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 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在课堂教学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由于多媒体更为形象化、具体化,就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简单、清晰. 同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开教学也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四、圆的教学要注重动手过程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审美兴趣;信息

注:此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课题《数字化模式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783)而著。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在艺术概论课上充分展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学过程有时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给的过程。没有哪个老师天生知道的知识就一定比学生多,特别是在艺术专业上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讲到中篇艺术种类这几章节时,有的学生从小就学习舞蹈或者绘画等艺术,他知道的知识往往多过了老师,那我们就可以在课上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课前像老师备课一样也准备一份上课的课件,上课时由学生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讲解,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动。而且通过多媒体这样声、画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让知识传送过程更加轻松。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xxx.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xxx.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xxx.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鸟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6篇

雕塑是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我国各大美术学院都开办有雕塑专业,多年来这些雕塑专业主要是培养纯粹的雕塑艺术家。和美院雕塑专业不同,为动画专业服务的雕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计算机建模打基础,培养动画造型师的三维意识。可以这样说,二者的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目的存在差异。

雕塑专业的教学和为动画专业服务的雕塑课程教学之间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在为动画服务的雕塑课程中,传统的雕塑知识非常有用,但是这种雕塑教学思路又同传统的雕塑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各大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主要还是更加倾向于西方的写实风格,这种教学要获得理想的效果要以牺牲数千个课时为代价。对于动画专业来讲,如果有大量的课时,循序渐进地训练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实际情况是动画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其中有许多的课程是关于技术的,所以雕塑课的课时比重就非常有限了。这就要求动画雕塑课程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有针对性,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来完成教学目标。寻找动画雕塑教学捷径,探讨二者教学的不同就要从形体、结构、比例、空间、动态、题材出发逐一地进行分析。

一、形体

对形体的处理,动画雕塑同传统的雕塑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就是体积的概念完全相同,点与点形成线,线与线形成面,面与面在空间里完全闭合围拢形成体积。这就是形体最基本的理论概念。二者的不同在于对这个概念运用,发挥是不同的。传统的东西方雕塑在面貌上有一定的区别。从距离自然物象远近的角度,可以说东方雕塑距离自然物象相对远一些,比较倾向于写意;西方雕塑距离自然物象近一些,更加倾向于写实。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传统的雕塑都是以自然提供的东西为基础而后进行程度不同的整理和加工。总而言之,传统雕塑处理形体强调体积的自然属性。动画雕塑对于形体的处理相对于传统的雕塑理念更加主观一些。由于形象都比较夸张,形体的处理不是像传统一样十分“迷恋”自然,而是将艺术家好多的主观因素融入了形体中,这就造成了动画雕塑中的形体千奇百怪,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的想象力,艺术家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二、结构

针对动画方向学生,结构的概念同传统的概念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传统的雕塑概念是两块或者是两块以上的单独形体结合在一起构成更加复杂形体的一种状态。它的核心问题是连接关系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低点的处理,“沟”的处理,“洼地”的处理。当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单独形体时,连接关系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连接关系是结构的要害所在。所谓的连接关系就是形体之间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问题。连接关系如同形体一样,世界上有无数种形体,即使是人的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左耳朵和右耳朵也不是完全一样的。造型中的连接关系也是一样的,形体间的连接方式也有千万种。我们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有机形体。说到有机形体,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有机生命体,绝大多数都属于比较复杂的形体,都是由多块单独形体组合而成的,都涉及结构形的问题,很少是由单独形体构成的。另外,三维创作所涉及的题材一般来讲也都是比较复杂的形体。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弄清楚体积在空间中怎样完整地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不是平面,而是位于三维空间中。在传统的雕塑中,对于连接关系的处理依旧是强调物象的自然属性。对于连接的角度,连接的力度以及连接部分在空间里的方向变化的处理肯定是包含了一些个人的主观因素。目的是让结构的处理更具节奏感。但是,这些主观成分是很有限度的,是以不“推翻”物象的基本自然属性为前提的。而在动画雕塑教学中,对于结构的改造则是更加自由、更加主观。艺术家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概括连接关系。这种思想指导下塑造出来的结构关系在片子中更具表现力。

三、空间 四、比例

比例关系就是形体之间的对比关系问题。比例是指所有因素的对比关系,包括: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长短关系、薄厚关系、体量的轻与重的关系等。总之,一切的对比因素都包含在比例问题中。比例的关系可以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造型。比例在此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动画形象一般来说要求特点非常鲜明。于是对比例规律的深刻理解、合理灵活运用对于制造极具特点的动画形象的意义非常重大。传统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都是比较符合自然物象的,即使夸张也都是适度的。西方的雕塑基本是以“事实为基础”,接近自然物象。东方的雕塑艺术,在比例的处理上相对夸张一些,但是夸张还是适度的,而且是有据可循。然而动画中的形象就相对自由得多,夸张得多,这也就是传统雕塑和动画形象之间的明显差距了。因此,在动画雕塑教学中要强调出这种区别,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五、动态

在传统的雕塑中,动态应该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把它放到第一的位置来加以研究。原因是传统雕塑是静止的、凝固的状态,动态是传达美的重要依据。在为动画专业服务的雕塑训练中,甚至可以将动态的问题忽略不计,不研究也是可以的。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原因很简单,动画是运动的。我们只需要将动画对象的基本形体结构塑造出来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动画师的事情了。传统雕塑的动态问题比较复杂,会消耗学生大量的课时,明确了动画不需要动态这个问题可以为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

六、题材

从题材上的角度上来说传统雕塑和三维动画形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美术学院中雕塑训练的题材一般来讲就是人———肖像和人体。而三维动画形象的题材除了人物和动物以外还包括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例如外星人,很古怪的臆想生物等,可以说题材范围非常大。因此,和传统雕塑训练有很大不同的是,在动画雕塑课程中,学生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题材是不受严格限制的。动画雕塑作为动画学院众多专业基础课之一,没有大量的时间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题材的选择上可以更加随意。另外,标准也远没有传统雕塑的要求高,毕竟只是一个动画电影形象而不是固定不动的经典雕塑作品,运动起来的东西一些细节和瑕疵是可以被忽视和理解的。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7篇

关键词 病理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ourse

CHEN Shumin, ZHUANG Lili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learning pathology is very difficult.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ntact heuristics, drawing heuristics, deductive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thology; course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联系启发法

联系启发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学科间的联系、病理学总论各论的联系、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病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想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有牢固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为支撑点。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高职高专病理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学习,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学生相关知识遗忘比较多。教师在上课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复习联系以前的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填补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空缺。比如:讲解休克的始动环节时联系血压的影响因素,讲解栓子的运行途径联系血液循环,讲解肝硬化要复习门静脉的属支及肝内血液循环等。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各论是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个性的病理变化,阐明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叶性肺炎时先提问属于何种炎症(总论),将大叶性肺炎与炎症联系起来。大叶性肺炎分四期,第一期为充血水肿期,引导学生从“充血”、“水肿”两个词入手,根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总论)学过的知识描述病理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及总结。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简称病解)和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习完《水肿》(病生)的发生机制,当涉及《炎症》(病解)炎性水肿的原因,就可融会贯通。学习呼吸衰竭(病生)的功能性分流联系大叶性肺炎(病解)的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温故有助于知新,联系启发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联系密切。实验内容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掌握好理论课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授理论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如学习肝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通过机制的讲解明确二者病理切片的不同,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能快速掌握要点。通过实验又能印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②与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已有的常识联系启发。比如疾病的原因具有特征性和不可缺少两个特点。这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例子:春节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在熬夜读书备考。冷空气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肺炎球菌,有的学生得了肺炎。下列哪个选项是病因:A熬夜疲劳B气候变化C个体差异D肺炎球菌。学生议论纷纷,做出选择。讲解脂褐素,学生觉得很陌生,联系到老人斑或长寿斑,学生理解了,感觉病理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

2 画图启发法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形态学教程。前期的组织学实验课会要求学生画图,因此上理论课时要求学生画草图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桥接坏死,这是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掌握。教师先不做深入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有的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能画出一半的概念。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变性、新月体、原发综合征等概念都能运用画图启发法,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画图,就变通一下。比如新月体,教师讲解完概念,然后用课件放映一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组织切片,要求学生运用以前组织学的知识和刚学的概念指出新月体。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是授课的难点,画图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先运用画图法解释低钾血症引起反常性酸性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画图法解释高钾血症引起反常性碱性尿。学生接到要求画图的指令,有动力也有压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面调动眼、耳、手、脑,提高了听课效率。画图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画图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画,学生看”的被动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加工改造,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绎推理法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病理变化分为肉眼观和镜下观。授课时讲解完镜下观可让学生推理出肉眼观,将二者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比如肝淤血的镜下观可推理出肉眼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比如肉芽组织镜下观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可推理出肉眼观的“触之易出血”。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④在疾病过程中三者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萎缩的细胞表现为代谢减慢、功能低下。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变化推理出临床表现,比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刺激肝包膜的神经纤维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发病机制也可推理出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90%由肺炎球菌引起,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沿气管、支气管分支侵入肺泡,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机体对肺炎球菌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进入大叶性肺炎第一期――充血水肿期。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把众多的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知识结构趋向一体化。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主动将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 病案分析法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 约束反力 受力图 应用研究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力与机械运动规律和力与构件变形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和材料力学的有关内容。

工程力学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其广泛应用于机械、材料、汽车、土木、水利、地质、石油、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背景。该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及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必考课程,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工程力学对学生树立工程力学概念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一直被视为衡量工科类高校高等教育水准的关键要素之一,成为各校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的重点。

工程力学课程的另一特点是理论性强且抽象复杂。学习工程力学,首先应重点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其次,应学会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公式去解决力学问题,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演算大量的习题,才能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演算习题时,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画好受力图,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一步。学画受力图时,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忽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及应用研究,总试图用想象及感觉直接完成作图,这种学习方法无疑会给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很难走上学习的正轨。常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深刻理解、分析力学基本概念,总结不同力在受力图中的规律性画法,并将这些规律性画法应用于实际作图,是学好工程力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为形成共识,本文以“约束反力概念的理解及其画法在受力图作图中的应用研究”为例,特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约束反力的概念

在工程结构中,每一构件皆依据工作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周围的其它构件相互联系着,它的运动因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个物体的运动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这种限制条件就称为约束。[1]力的作用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而约束的存在则限制了物体的运动,于是,有约束则必定有力作用于被约束的物体上,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称为约束反力。[2]

二、约束反力的特点及画法

约束反力有三大特点:①约束反力的大小是未知的,它与主动力的值有关。②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③约束反力的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处。

依约束反力的第二特点知,要画构件(或物体)的约束反力,必先分析清楚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而不能运动的方向。由于力对刚体会产生移动和转动两种运动效应,相应的约束反力就有以下两种基本画法:

(1)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而不能沿某一个方向移动,则构件在该方向的反方向上必有限制构件移动的约束反力F作用。例如,若构件沿x、y、z轴方向不能移动,则可在构件上分别画出约束反力Fx、Fy、Fz。

(2)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不能绕某轴转动或不能在某一平面内转动,则在该轴上或在该平面内必有限制构件转动的约束力偶m。

三、常见约束反力画法分析总结及应用

1.常见约束反力画法分析总结

常见的约束类型有光滑接触面约束、可动铰支座、柔体约束、链杆、径向轴承、球形铰链及固定端约束等,这些约束的约束反力的画法如图1所示。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构件沿x、y、z轴方向不能移动,则可在构件上分别画出约束反力FAx、FAy、FAz(如图中光滑表面约束,构件沿z轴方向向下不能移动,故在构件上可画出约束反力FAz)。构件不能绕x、y、z轴转动,则可在构件上分别画出约束力偶mAx、mAy、mAz(如图1所示固定端约束)。

2.常见约束反力画法应用实例

(1)约束反力画法在静力学基础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如图2所示的构件,重量为G,放入凹槽内,在A、B、C点处分别与槽接触,接触面上的摩擦力略去不计。试画出构件的受力图。[1]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构件在C点处沿虚线方向(接触点公法线方向)向下不能移动,在B点处沿y轴方向向下不能移动,在A点处沿x轴方向不能向左移动,故分别有限制构件移动的约束反力FNC、FNB、FNA作用。

(2)约束反力画法在平面力系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已知xxx和BC在B点铰接,C为固定端,如图3(a)所示。xxx上作用有均布载荷,载荷集度为q,梁上作用有力偶矩为m的力偶。试画出xxx及BC的受力图。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可动铰支座限制构件AB不能沿y轴方向向下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Ay;中间铰链B限制构件AB不能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Bx、FBy;中间铰链B限制构件BC不能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Bx、F′By;固定端限制构件BC不能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Cx、FCy,同时限制构件在平面内不能转动,故有约束力偶mc。

(3)约束反力画法在空间力系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在图4所示的传动轴上,已知两齿轮C、D上受力有:圆周力Ft1及Ft2、径向力Fr1及Fr2。试画出传动轴AB的受力图。[2]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A、B两处为径向轴承约束,无限制AB转动的约束力偶m,y轴方向上无限制AB移动的约束反力Fy,在x、z轴方向上有限制AB移动的约束反力Fx及Fz。故A点处有FAx及FAz,B点处有FBx及FBz。

四、结束语

约束反力画法在后续运动学、动力学及材料力学的受力图作图教学中,还有大量的应用实例,其应用很广。应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实证过程。透过多个实例的分析研究,说明当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而不能运动时,则在构件上必作用有限制构件运动的约束力[约束反力F(或约束力偶m)]。这说明力与运动有着本质的联系,有此认识,亦就能部分理解“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力与机械运动规律和力与构件变形规律的科学”这一精准定义。

《工程力学》教材中的“力学”是公认的经典力学,每一概念、法则、定理、公式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学中一味地灌输概念,讲解公式及复杂的计算,而不注意应用研究,就会使学生感到内容“越学越多”、“越多越胀”,亦就谈不上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作为力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共同规律,将不同内容而性质相同的概念、理论和公式加以规律性的总结,从无序中找到有序,这样就会使整个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内容“越学越少”、“越少越精”,使“知识”内化为一种“智慧”,形成一种“能力”,达到使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 xxx.工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第9篇

关键词: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它是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近年来,“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即“多人同课异构”,或由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连续上几次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后进行评析与总结,即“一人同课异构”。这种模式迫使教师在教研中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这种教研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下面是笔者对人教版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过程,以及得到的教学体会。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之一,从整个教材来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是继必修一有丝分裂后的一节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有丝分裂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了这两个过程后,能解释生物个体中的细胞和生物前后代之间的遗传物质的变化规律,另外,这节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是用来解释xxx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而在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也解释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这节课也为学生学习生物进化打下了基础。可见减数分裂的重要性。由于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掌握减数分裂的本质带来了困难,因此减数分裂也是一个难点。

二、两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必修一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师]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我们在必修一已经学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

[师]指导学生观察“问题探讨”中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染色体图。

[生]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尝试说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和概念。

[师]对减数分裂概念进行总结和强调:

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③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

3.的形成过程(以某雄性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n=4为例讨论分裂过程):

[师]课件展示形成的连续过程。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留下总体印象。

[师]课件分步展示形成的每个时期的变化,教师详细讲解各时期的特征。

[生]根据教师的展示和讲解,学生逐一完成表一中的各项内容。

表一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比较

第二次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假如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就比父母亲的多了一倍了吗?人的染色体就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每一代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卵细胞形成后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需要减半。

2.形成过程:

[生]展示课前预习作业:表二中有丝分裂一栏(学生课前对必修一有丝分裂的内容进行复习)。

[师]课件展示有丝分裂过程,并作点评。课件展示减数分裂各时期变化。

[生]认真观察课件,完成表二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栏。

[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教师适当点评、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疑问基础上,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等重要概念作出讲解。

表二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比较

3.减数分裂的概念

[生]完成表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体会减数分裂概念的本质。

表三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概念的比较

三、课堂异构的体会

按照第一次教学设计上课,笔者自认为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课堂气氛还是有点沉闷,学生主要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中等以下的学生听得是晕头转向,一脸茫然,习题反馈也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在遇到这种理论较强的课时,真的需要这么费劲地、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吗?如果教师能大胆地少讲一点,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不是效果更好呢?通过什么方法,学生既掌握好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基于这些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二次异构。

首先,对导入新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二次新课导入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显然比第一次课堂导入设计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地讨论,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新课的学习。

其次,在第二次异构中,笔者大胆放弃对概念、过程的大篇幅讲解,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人教版必修一有丝分裂的内容是学习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基础,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也经常结合起来考查,如何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图像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难点。因此第二次异构中是在复习有丝分裂的基础上来学习减数分裂的,对有丝分裂的复习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就做好准备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用课件展示了有丝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描述各时期的主要变化,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纠正和评价。有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做铺垫,才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过程、独立完成表二中减数分裂的内容成为可能。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仔细观看课件、同学间的讨论交流、独立思考来解决表二中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对重难点加以强调。在学习形成过程时与第一次教学设计相比,增加了画示意图一项,在完成了表二中其他内容后,最后让学生来画图,画完后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画图的错误,然后教师结合减数分裂动画课件和几位学生画的图讲解比较、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而对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也改变了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第二次异构中,将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放在了形成过程之后,学生更能体会其本质,通过完成表三,主动体会减数分裂概念的内涵及与有丝分裂概念的联系区别。总之,在第二次异构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异构中,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