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总结 第1篇
(1)解析时应兼顾红外光谱的三要素,xxx位、强度和峰形;
(2)注意同一基团的几种振动xxx的相互映证;
(3)判断化合物是饱和还是不饱和;
(4)注意区别和排除非样品谱带的干扰。
处理红外谱图时,一般使用origin软件。而origin软件的具体使用,请参阅材料人分享的关于origin的学术干货。红外一般都是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其定量分析较少,一般采用朗伯比尔定律。红外谱图的分析需要大量经验,如果大家平时在科研上使用得较多,笔者建议多积累分析经验。篇幅有限,不做过多介绍,如有需要红外分析软件,及具体操作问题,欢迎读者留言。
红外光谱总结 第2篇
(3)C-H (3300-2700 cm-1): C-H的振动频率存在明显的分界线,3000 cm-1以上为不饱和C上的C-H,3000以下为饱和C上的C-H. 醛基C-H较为特殊,在2900-2700 cm-1.
(4)不饱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区域
三键和累积双键:2500-2000 cm-1.
C=O双键(1850-1630 cm-1)在很多化合物中都有出现,而根据诱导效应,可以明显看到差异:酸酐>酰氯>酮,酸>醛,酯>酰胺. (思考:如果是羧酸盐,C=O应该在哪呢?)
C=C双键中苯环由于存在共轭效应(1600-1450,一般为xxx),其振动频率一般比烯烃(1650-1640 cm-1)要低
注:红外振动xxx的强度和键的极性相关,极性越强,强度越大。因此C=O的峰一般比C=C双键要大。
(5)C-O伸缩振动(醇,酚,酸,酯,酸酐):1300-1000 cm-1
这类振动产生的吸收带常常是该区中的最强峰。
醇的C—O在1260~1000 cm-1;酚的C—O在1350~1200 cm-1;醚的C—O在1250~1100 cm-1(饱和醚常在1125 cm-1出现;芳香醚多靠近1250 cm-1)。
(6)C-H弯曲振动:
烷基:-CH3(1460, 1380 cm-1),-CH2-(1465 cm-1), -CH-(1340 cm-1)
烯烃:1000-650 cm-1
芳烃:960-690 cm-1(不同取代基位置使得C-H弯曲振动峰位置不一样)
红外光谱总结 第3篇
(1)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应在15-30℃,相对湿度应在65%以下,所用电源应配备有稳压装置和接地线。因要严格控制室内的相对湿度,因此红外实验室的面积不要太大,能放得下必须的仪器设备即可,xxx一定要有除湿装置。
(2)如,所用的是单光朿型xxx红外分光光度计(目前,应用最多),实验室里的CO2含量不能太高,因此实验室里的人数应尽量少,无关人员最好不要进入,还要注意适当通风换气。
(3)如供试品为盐酸盐,因考虑到在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离子交换现象,标准规定用氯化钾(也同溴化钾一样预处理后使用)代替溴化钾进行压片,但也可比较氯化钾压片和溴化钾压片后测得的光谱,如二者没有区别,则可使用溴化钾进行压片。
(4)为防止仪器受潮而影响使用寿命,红外实验室应经常保持干燥,即使仪器不用,也应每周开机至少两次,每次半天,同时开除湿机除湿。特别是xxx季节,最好是能每天开除湿机。
(5)红外光谱测定最常用的试样制备方法是溴化钾(KBr)压片法(药典收载品种90%以上用此法),因此为减少对测定的影响,所用KBr最好应为光学试剂级,至少也要分析纯级。使用前应适当研细(200目以下),并在120℃以上烘4小时以上后置干燥器中备用。如发现结块,则应重新干燥。制备好的空KBr片应透明,与空气相比,透光率应在75%以上。
(6)压片法时取用的供试品量一般为1-2mg,因不可能用天平称量后加入,并且每种样品的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不一致,故常凭经验取用。一般要求所没得的光谱图中绝大多数xxx处于10%-80%透光率范围在内。最强xxx的透光率如太大(如,大于30%),则说明取样量太少;相反,如最强xxx为接近透光率为0%,且为xxx,则说明取样量太多,此时均应调整取样量后重新测定。
(7)测定用样品应干燥,否则应在研细后置红外灯下烘几分钟使干燥。试样研好并具在模具中装好后,应与真空泵相连后抽真空至少2分钟,以使试样中的水分进一步被抽走,然后再加压到(8-10T/cm2)后维持2-5min。不抽真空将影响片子的透明度。
(8)压片时KBr的取用量一般为200mg左右(也是凭经验),应根据制片后的片子厚度来控制KBr的量,一般片子厚度应在以下,厚度大于时,常可在光谱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对供试品光谱产生干扰。
(9)压片时,应先取供试品研细后再加入KBr再次研细研匀,这样比较容易混匀。研磨所用的应为玛瑙研钵,因玻璃研钵内表面比较粗糙,易粘附样品。研磨时应按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用力,如不按同一方向研磨,有可能在研磨过程中使供试品产生转晶,从而影响测定结果。
研磨力度不用太大,研磨到试样中不再有肉眼可见的小粒子即可。试样研好后,应通过一小的漏斗倒入到压片模具中(因模具口较小,直接倒入较难),并尽量把试样铺均匀,否则压片后试样少的地方的透明度要比试样多的地方的低,并因此对测定产生影响。另外,如压好的片子上出现不透明的小白点,则说明研好的试样中有未研细的小粒子,应重新压片。
(10)压片用模具用后应立即把各部分擦干净,必要时用水清洗干净并擦干,置干燥器中保存,以兔锈蚀。
xxx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简写为FTIR。xxx红外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干涉图和对干涉图进行xxx变化的方法来测定红外光谱。红外光谱的强度h(δ)与形成该光的两束相干光的光程差δ之间有xxx变换的函数关系。xxx叶变换测定红外光谱用于控制两相干光光程差的干涉仪测量得到下式表示的光强随光程差变化的干涉图其中v为波数,将包含各种光谱信息的干涉图进行xxx叶变换得实际的吸收光,xxx叶变换红光谱具有高检测灵敏度、高测量精度、高分辨率、测量速度快、散光低以及波段宽等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FTIR也在不断发展。该方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化学、金属有机,无机化学、催化、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等领域。
附录一 异常谱带的介绍
附录二、红外透光材料介绍
选择红外透光材料要根据测定波长,机械强度,稳定性和经济性来考虑,文献报导的透光材料很多,但是实际应用的并不太多 :
红外光谱总结 第4篇
红外光谱是分子振动光谱,所以万变不离其宗,红外光谱测试无机物和有机物是一样的,都是研究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基团。常见的所研究的无机物主要包括H2O, CO, 氧化物,无机盐中的阴离子,配位化合物等。
对于无机盐而言,阳离子类型不同会影响到其阴离子的振动频率。例如,对于无水碱性氢氧化物而言,OH-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在3550—3720 cm-1范围内。其中,KOH为3678 cm-1,NaOH在3637 cm-1, Mg(OH)2为3698 cm-1,Ca(OH)2为3644 cm-1。
在实际应用中,无机物的红外光谱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举个简单的离子,对于氧化物而言,其表面的结构羟基和许多应用都有密切关系(比如催化,生物医用等)。而这些表面羟基采用XRD肯定是定不出来的,这个时候采用红外进行表征就具有优势了,特别是原位红外,可以研究在不同温度下表面羟基的变化情况,进而跟其性能联系起来。
另外,红外光谱和XRD相结合对于样品的定性分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XRD并不是万能的,有很多物质实际上是没有标准谱图的,而红外谱图能够提供一些结构上的佐证,对于确定物质组成是很有帮助的。
红外光谱总结 第5篇
3100~3000 cm-1 芳环上C-H伸缩振动
1600~1450 cm-1 C=C 骨架振动
880~680 cm-1 C-H面外弯曲振动)
芳烃重要特征:在1600,1580,1500和1450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个峰。
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880~680cm-1,依苯环上取代基个数和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芳香化合物红外谱图分析中,常用判别异构体。
红外光谱总结 第6篇
分子运动有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四种,其中后三种为量子运动。分子从较低的能级E1,吸收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可以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2,整个运动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定律E2-E1=hv。能级之间相差越小,分子所吸收的光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和转动跃迁所引起的, 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或转动)的状态,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用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发生振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分子的转动能级差比较小,所吸收的光频率低,波长很长,所以分子的纯转动能谱出现在远红外区(25~300 μm)。振动能级差比转动能级差要大很多,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吸收的光频率要高一些,分子的纯振动能谱一般出现在中红外区( μm)。(注: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所吸收的光在可见以及紫外区,属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振动时,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时,该振动才具有红外活性(注:如果振动时,分子的极化率发生变化,则该振动具有拉曼活性)。
红外光谱总结 第7篇
红外吸收光谱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分子中的官能团,也可以用于定量分析(较少使用,特别是多组分时定量分析存在困难)。红外光谱对样品的适用性相当广泛,固态、液态或气态样品都能应用,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都可检测。
常见的,对于未知产物进行分析时,红外能够给出官能团信息,结合质谱,核磁,单晶衍射等其他手段有助于确认产物的结构(应用最广泛);在催化反应中,红外,特别是原位红外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确定反应的中间产物,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物种的吸附反应情况等;通过特定物质的吸附还可以知道材料的性质,比如吡啶吸附红外可以测试材料的酸种类和酸量等,CO吸附的红外可以根据其出峰的情况判断材料上CO的吸附状态,进而知道催化剂中金属原子是否是以单原子形式存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