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名词解释:4-5个 10分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
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人类情感种类分为:
(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
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
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
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7.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8.意志形成的两大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
9.气质的四大典型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0.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所受教育;从事的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
三、单选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是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2、分类: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自然实验又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是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自然实验的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在自然实验中,由于条件控制不够严密,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3、特点: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的测验与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
析方法等。
4、优点: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揭示因果关系;可以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5、缺点:实验情景带有较大的人为性质;受到实验者、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等;被试会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并可能因此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定义:对某个人或一小组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即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便发现xxx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2、优点:
(1)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以收集更丰富的个人资料;
(2)能够详细解释个人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3)用个案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在现代心理学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3、缺点:花费时间,样本偏差,研究案例过少,结果可能只适用于个别情况,结论推广需要谨慎对待。
三、心理测量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2、分类:
(1)按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2)按测验规模可分为:团体测验和个体测验;
(2)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基本要求:
(1)信度: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3)标准化:编制心理量表的过程和施测过程要系统化、科学化、对结果的解释也要严谨、符合科学。
4、优点:
(1)施测容易控制,快捷方便;
(2)所得结果的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方便;
(3)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4)研究类型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5)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结果相对准确可靠。
5、缺点:
(1)一般是间接测量,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心理,如果行为样本选择不准确,所得结果就很难准确(影响信度);
(2)难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有些测验操作复杂,使用灵活性差、对研究者要求较高;
(4)目前在测验法的使用中还存在着有的测验编制不科学、发行控制不严、一些测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训练等问题(不可避免的受到经验和文化的影响。)
【核心考点】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及其机能,脑机能学说。
【考查题型】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比较琐碎,一般出选择题;脑机能学说应该掌握其代表人物、实验依据、主要观点和简要评价。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
(一)神经元
1、定义: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2、基本结构: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3、功能分类:
(1)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2)按功能可以分为:
感觉(内导)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运动(外导)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号传到肌肉和腺体,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中间)神经元:介于二者之间,起联络作用。。
4、神经冲动
是指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神经冲动分为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为电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为化学传导。
5、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大约1000个以上。
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和支架;
清除神经元之间多余的神经递质;
在神经元的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二)突触
1、定义: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靠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叫突触。
2、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3、分类
(1)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2)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的效应。
4、过程(原理)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内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膜,和突触后膜的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于是,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这就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这种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三)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亦称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桥脑:在延脑上方,延脑和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传递信息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在丘脑底部,小脑和桥脑之间。中央灰质(支配眼球,瞳孔,虹膜,毛状肌和面部肌肉活动),中脑四叠体(其中上丘是视觉反射中枢,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大脑脚(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唤醒大脑皮层去注意新刺激,上行激活系统控制机体的觉醒,下行激活系统加强或减弱肌肉活动状态。
2、中枢神经:间脑在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下部,由丘脑和下丘组成
下丘: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
丘脑:中继站,接受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再传送给大脑皮层,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
3、中枢神经:小脑与边缘系统
小脑:在脑干背面,分左右两半球。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由一些结构组成统一的功能系统。这些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中脑内侧等。边缘系统出现较晚,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还与记忆、情绪等有关。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选择题,简答题)
(一)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1、视觉代表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xxx曼的第 17 区,视觉信息是交叉地投射到该区域。
功能: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2、听觉代表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属xxx曼的第 41、42 区,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一侧皮质区与两侧耳的感觉器都有关。
功能: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3、机体感觉代表区:指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感觉。在中央前回,属xxx曼的第 1、2、3 区。
功能: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初级感觉区特点:感觉输入的投射是交叉的,一侧的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层。皮质的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投射在顶部,上肢的在中部,头颈的在下部。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不以躯体器官的大小而定,而是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
(二)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初级运动区或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xxx曼第 4 区。
功能: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特征:对侧支配,具有精细的定位,同时也是倒立分布,运动区大小和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动作越精细,越复杂,在皮层上的投射区越大。
(三)大脑皮层语言区及其机能
言语视觉中枢: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后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言语运动区:亦称布洛卡区。位于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在xxx曼第 44、45 区。功能: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称为xxx克区,位于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四)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实验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两半球机能的分工与协作,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
三、脑功能学说 (选择题,简答题)
(一)定位说
脑功能的定位说始于加尔(1758 一 1828)和xxx姆(1776 一 1832)提出的颅相说。根据头部的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但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基本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代表人物:波xxx、布洛卡、xxx克、xxx德。
(二)整体说
研究方法:脑损伤法。
观点: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
著名代表人物:xxx斯,美国心理学家xxx。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代表人物:xxx(1902-1977)
观点: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xxx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第二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第三机能系统)。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称自然观察法。如,观察小学校园的欺凌行为。
2、适用情况: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xxx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3、优点:
(1)简便易行;
(2)适用范围较大;
(3)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4)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4、缺点:
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出现,因而,对某些现象难以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②在自然条件下,xxx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观察时可能会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观察法观察结果可能会存在偶然性,不能揭示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