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合集19篇)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篇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7,18二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化学教师,我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听各位优秀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努力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就本人本期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一、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学案:

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有了大的改革,比以前要系统,但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差,而且我所教的班级同学的基础的差别很大,因此我在制作学案以及备课时,不仅要参考和分析很多有关资料,还要尽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选取不同层次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知识点的教学有条理性,学生较易学和理解。

二、认真批改学案,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

积极推进我校教学方法改革,认真执行导学案教学。学案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学案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布置学案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们高一化学组精诚合作高度认真负责筛选学习材料,精编习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学案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将他们在学案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三、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五、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小组合作互助的作用,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六、根据学生实际,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教的二个班中,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很认真,学习劲头也较浓,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也就差,有些学起来就没信心,更不想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找他们个别谈话和分析他们的作业、试卷了解原因,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我就用一些实际例子跟他们说说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没有努力去学的学生,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利用周末或课外时间进行辅导。

总之,为了把教学工作搞好,我不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力争在教学岗位上多出成绩。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争取更大的进步。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化工设备;维护;保养

1.巡回检查的必要性

化工设备与岗位布局方式决定了必须进行巡回检查。化工设备往往是设备连着设备,个岗集中管理和控制相邻的十几台甚至几十台设备。化工生产具备连续性大生产的特点,除开停车中需要操作人员到设备现场对设备进行操作外,正常生产中,操作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是通过岗位控制台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与调节。这一点与普通机床设备操作人员始终在设备身边进行操作很不相同。控制室的监控参数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状况(如设备局部的泄漏、振动等),这就要求通过巡回检查来弥补监控上的不足。

化工介质的高危害性,生产的连续性对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保证设备运行可靠,必须随时了解设备状态,对设备异常及时发现并做出调节或修理,防止设备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要实现这—点也必须进行巡回检查。

巡回检查操作人员的巡回检查、片区维护检修人员的巡回检查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巡回检查。巡回检查和由此决定的调节与修理是化工设备日常维护的主要内容。

2.同步检修与协同检修要求

化工生产的一个操作单元的各个设备之间、多个操作单元形成的子系统的各个设备之间,多个子系统形成的总系统的各个设备之间,一般都通过管道相连。生产原料一端设备投入,产品从另—端产出,中间没有间断、停留与机械运输。这与化工产品的生产介质大多为流体有关,这样可以实现连续性大生产.这种特殊的,生产工艺对设备的维护检修提出了同步,协同检修的特殊要求。一台设备出现问题,往往造成一个操作单元、或者一个子系统或者总系统停车,这时就需实施该单元、或者子系统或总系统设备的同步、协同检修。同步指检修时间、周期、类别上的同步。协同指在处理某一设备问题时,充分利用该停车机会、协同处理同一单元、同一子系统或总系统中其它设备问题。

3.怎样实现同步和协同检修

化工设备检修时机分:临时的停车检修和停产大修,按检工作量分:大修、中修和小修。

(1)当总系统运行一定时间(如一年)后,系统全面停车,主要目的是为了系统内设备集中大修,称为停产大修。停产大修停车时间长,可以安排较多设备的大修,但并不能安排所有设备的大修,一方面受停车时间,维修力量限制,另一方面设备种类、设备质量状况、运行环境条件的不同,设备的大修周期不可能统一。同一系统内种类相同、检修周期相近的设备可以分批实施大修,错开每批设备之间的大修时间.某次停产大修中不进行大修,而中小修周期到了的设备可协同进行中小修。以上这些大修和协同的中小修就形成了停产大修计划。

尽管如此可以使设备大修的集中度降低,但停产大修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组织难度大。因此必须有效利利用临时的停车机会,尽可能多地实施中小修和可能实施的大修,例如一些可能与总系统隔断或短时断开的子系统或操作单元的设备。但子系统内或操作单元内设备也应实施同步的和协同的检修,以便减少停车次数。

(2)中小修工作量相对较少,检修时间短,除在停产大修期中协同实施外,主要安排在临时停车时进行。化工生产要求实现连续不间断生产,但实际运行中短时的局部子系统或操作单元停车或者总系统的临时停车不可避免。如某关键设备的异常故障、巡检中发现某种危及安全的隐患急需处理、某岗位人员的操作失误,水电气原料供应不足等都可能产生临时停车。此时是安排该系统或操作单元设备中小修同步检修和协同检修的最佳机会。

4.压力容器、管道的维护检修

化工生产的管道完成各设备之间介质的传递输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由不同的储罐完成介质平衡与储存。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是化工生产中的主要设备,属于特种设备,对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检修与改造实施安全监察,其维护检修除重视日常维护中的巡回检查外,重点是开展定期检验.定期检验是国家安全管理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检验,主要分为每年至少一次的在线检验和相隔一定运行周期必须进行的、停止运行的全面检验。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修理必须按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一般将检验与修理(修理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定期检验的结论)结合进行,与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相关的安全附件的定期校验、定期检修也与定期检验同步进行。

5.更高的安全检修要求

化工设备的管道相互连接,介质具有流动性、带温带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一些设备较大,较高,检修时需进入设备内部或登高作业。这些特点决定了进行化工设备检修必须有更高的安全检修要求。设备检修一般应在停车的情况下进行,应将介质排尽。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需进行吹除置换,清洗消毒,进入设备内部检修需从设备内部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样分析,办理相关进塔入罐作业证方可进行检修。登高作业需带安全带,办理登高作业证,在一些有易燃易爆介质的生产现场或设备内部检修时,需对环境空气取样分析,办理动火作业证。生产中对系统的某台设备检修时,必须将其与系统由断开,防止相连设备管道中的介质喷出伤人或造成燃爆、中毒事件。

6.化工设备修理决策方式

(1)维修规程结合设备实际状况的决策方式。原化工部组织起草了各类化工设备的维护检修规程,对各类化工设备的维扣检修制定了闩常维护,大中小修周期,检修内容、质量验收标准、检修安全注意事项等等。这就产生了以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为决策依据的修理决策方式。但它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设备自身质量、设备运行条件和状况、操作和维护检修水平上的差异,严格按规程进行修理决策,会造成修理过剩或修理不足。为此,以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为主要决策依据,由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相关管理部门技术人员结合设备状况,对设备大修周期进行调整、共同决策是一种相对科学的修理决策方式。目前大多数化工企业都采用了这种修理决策形式。但实际运作中相关人员的技术素质、责任心,对现场设备的熟悉程度,对设备故障事故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出自不同的利益,往往会影响设备的修理的科学决策。

(2)依据状态监测的决策方式,状态维修的最大特点是,完全依据设备的运行效能。运行状态来确定设备的维修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其实质是:在全面掌握设备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设备故障发生发展规律,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对设备实施有的放矢的修理。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修理方式。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做大量的基础研究才能得以实现。这也许是这种决策方式目前难以推广的原因。

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由于有国家的强制性定期检验要求;检验工作开展得较早较好,随着人们对压力容器故障和事故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许多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的修理决策,基本做到于以定期检验结论为主要依据,可以说正在或基本形成了压力容器的状态监测决策模式。

(3)按规程结合实际加状态监测的组合方式。目前一些大型化工企业,一方面在总系统中选择一些大型、关键、贵重、出现故障事故对生产影响、危害性大的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另一方面对大多数设备按检验规程结合设备实际状况进行修理决策,尽可能使修理决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3篇

高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 一帖、二低、三靠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 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 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 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 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 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 要易于挥发。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 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 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 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需用的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 计算 ⑵ 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 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 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 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 振摇⑺ 定容⑻ 摇匀

容量瓶 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 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xxx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xxx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化学实验中的思维训练

第一,这是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需要。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4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

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

(1)Na2CO3在BaCl2之后;

(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5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安排了七个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电解水的实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得溶液,科学探究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科学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科学探究Fe3+与Fe2+的转化实验,科学探究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

这一学期是我省第一次施行xxx课程,因此对实验的安排和要求并不是特别熟练,我们努力的研究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但还是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好奇心很强,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实验室管理上的很多麻烦。尽管必修一第一章就是高中实验基本原理,我们也有意识的一再强调,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损坏仪器较多,药品浪费严重,以及发生过浓硫酸对皮肤轻微烧伤等事故。

二,学生在做实验时,认真程度不够,对实验现象不仔细观察,对实验数据不做记录,对实验成败不作分析,导致结果是,实验做了,但应从这次试验中掌握的东西却不多。

三,因为前两个原因,导致学生实验报告写得很差。有很多同学的实验报告就是没完没了的抄书,而不按实际来写,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作分析。还有一个关键问题,xxx课程的学生实验都是探究性实验,而我们的学生却只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更谈不上科学探究,这有学生的问题(我校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引导太多所造成的。

当然我们也有一定的成绩:

一、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熟悉了中学化学实验所用的基本仪器;掌握了高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办法;也能绘制和识别典型实验仪器图。同时他们也学会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并最终写出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今后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通过做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针对以上实验中的优劣,我们应作出以下改进;

第一,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高一实验前先讲实验纪律,再进实验室。对严重违反实验室纪律的同学一定要严肃处理。

第二,要求学生做实验前一定要先看书,复习。

第三,强化学生保护公共财物意识和实验用品节约意识。

第四,教会学生如何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第五,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相信,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会越来越成功,越做越丰富。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6篇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7篇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课程由8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为必修1和必修2;选修包括6个模块,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每个模块2学分。我省高考中的化学课程从模块来看,分为必考和选考,必考内容是必修1,必修2和化学反应与原理,共占85分,选考内容为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个模块中由考生自选1个模块,为15分;从试题结构来看,选择题6道,为42分,非选择题4道,为58分。化学总分为100分,占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

在高考复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就要不断创新,采取积极主动的复习态度和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大量的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应掌握复习方法的主动权。

正如美国教育家xxx所说:“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又为继续学习选修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而选修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

二、以点带面,系统掌握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必须运用规律去掌握各板块的知识。如以典型的第VIIA族元素和第IA族元素来复习非金属和金属的性质;以铁代表过渡元素;以氧、硫代表氧族元素;以氮、磷代表第VA元素。通过个体揭示出一般规律,进而应用规律来推理演绎,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典型物质“钠”之后,就可抽象出碱金属元素也具有如下同性:①均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xxx能与X2(X=Cl,BrI)SH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③与水反应的产物均为强碱和氢气;④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产物均为盐和氢气;⑤与一般盐溶液反应均是先与水发生置换反应,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这五大性质就是一般规律,便于记忆。轻松掌握上述知识和技能之后,再预言Li、K等的性质,几百个方程式弹指之间应运而生,平势而存。同时注意知识迁移时的个别现象,如NaCl溶液、NaOH溶液、硫酸溶液等大多数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氨水、酒精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钾、钠在常温下为固体,但钾、钠合金在常温下为液态,可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三、灵活解题,提高运算

问题的解决贯彻着方法的培养,方法的培养促使着思维的发展。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的发散源,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多层次地认识问题,多种方法处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多题一解的归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综合性,使思维具有再定义性和洞察性。所以,活化解题方法是进行灵活解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既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又可不断地提高他们思维的敏锐性。从2013年我省的高考化学试卷来看,在活化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考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差量法、数轴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

四、注重实验,不断升华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8篇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xxx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xxx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9篇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xxx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0篇

(一)具体考点及其分布

(二)试题特点

1.试题结构及相关字数的变化

2016年的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结构继续沿袭往年的形式,但试题的总字数、答题空格数及答案总字数都发生了变化。试题的总字数有所增加;答题空格数虽然减少但分析原因或理由等表述性空格数增加,导致答案的总字数明显增多;图表2个,变化不大,维持在近几年1―3个的平均水平。这种变化体现了新高考对考生的快速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组织语言进行书写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2.三个必修模块所占比例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必修模块的赋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必修3权重的减幅和必修2权重的增幅均非常大。新一轮课改后必修3将成为选修模块,必修1和必修2仍为必修模块。2016年生物试题赋分比例的显著变化是否为了体现新教材模块的编排体系呢?

3.突显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第3题和第39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操作步骤;第30题考查了实验结论;第32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预测;第29题、第31题第(1)小题、第32题第(1)小题和第39题第(3)小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分析和评价。高比例、全方位地对实验进行考查,突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4.考查双基和主干知识,增强学科内的综合性

2016年高考生物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调节、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等几个主干知识,发生变化的是非选择题没有再考生态部分的内容,选考题中没有再考查必修模块的内容。学科内的综合更加巧妙,如第6题把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结合起来考查;第29题对dATP、ATP和DNA的分子组成及其合成与分解过程进行了比较考查;第30题探究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素时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类型;第31题考查了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过程涉及的胞吞和胞吐。

5.注重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1、2题均涉及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选择题第5题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工程相结合考查;第6、31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免疫与肿瘤关系,对在考生中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升健康意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29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第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第40题考查生物科学前沿技术基因工程,对考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对新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研究纲领性文件和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研究好这3个文件可减少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备考的质量。重视研究全国高考命题中心组命制的高考生物试题。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

(三)几个基本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落实双基

考生要做到:①整体理解教材,抓住新课程3个模块重点介绍的3类科学方法,即模块1的观察与实验(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模块2的假说―演绎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模块3的系统分析建立模型(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②深入钻研教材,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栏目多,应特别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和《本章小结》;③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教材,注重知识的整合、科学方法的渗透,对于高频考点要进行适当拓展;④回归教材、读透教材,归纳整理,储备答案。

2.建构理性思维模型

①利用系统分析法使学科知识结构化,如《分子与细胞》突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条主线: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②利用逻辑思维法寻找规律,突破难题,如遗传推理题、调节过程题、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等。

3.建构小专题复习

小专题复习要突出“专”字。“专”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重点专题重点突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二是专攻薄弱,做100道题,不如找漏洞,集中精力解决困惑的问题和疑难杂症。不要每个专题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四)考生高考生物失分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从而不能准确答题。

对策: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利用读书时间加强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的理解记忆;做好易错小专题的反思总结。

2.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关键、有效的信息,答非所问。

对策:审题时要尽量做到慢、稳、准,避免发生重复审题。审题时要特别关注四点:①生物材料(常规的或特殊的);②考查内容;③考查条件;④试题要求。卷面上所有小括号内备注的内容同样属于关键信息。

3.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策:经常练习使用变量分析法解答问题,自变量(实验变量)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干扰变量)。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对策:平常练习中要分情况、分对象说明;呈现答案时思维不要跳跃,要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5.答题格式不规范,用词不够专业,笔误、别字现象明显。

对策:总结常见题型的答题格式;研究考题或真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在答卷上把多写的删掉、把漏写的补上);对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要读、记、写相结合。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1篇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2篇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3篇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就叫做该化学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没有停止。

③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变:当条件变化时,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发生变化,反应限度也发生变化。

⑶外界条件对反应限度的影响

①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向着正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②外界条件改变,V逆>V正,化学反应限度向着逆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

3、反应条件的控制

⑴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不利的反应,减慢反应速率;

⑵从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角度: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不利的化学反应。

练习题: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B.加入催化剂

C.温度和压强

D.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答案:A

2.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①扩大容器的体积②使用催化剂③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④升高温度⑤缩小体积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④

答案:D

3.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L。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

xA2⇌+yB22C(气),2s后反应速率如下:

υA2=(L•s)=(L•s)υc=1mol/(L•s)

则x和y的值分别为()。

和和和和3

答案:D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4篇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5篇

高一化学备课组总结

高一化学备课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教学、加强备课组集体力量、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好效果。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做到对每一节教材研究、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练习进行交流讨论,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我们是毫不计较的做好各项工作。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课后、练后、考后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二、按《化学进度表》进行备课、上课,完成教学任务

高一化学备课组的教师按照化学进度表进行授课。每星期进行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每节课有统一练习,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

三、加强集体备课

1、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各学生、备多媒体课件,个人备课要写好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并针对学生学习的进度编写每章节的作业习题,题目分为基础题和提速题,逐渐加深。

2.加强听课、说课、授课、评课等教学交流活动。每学期每位老师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并送交教导处检查。组织新教师参加组内公开课。

四、加强课后练习,抓好各章测评。

新教材课后的练习作业很少,又大部分是填空题和选择题,这不利于学生双基的落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做到每节内容之后都有补充练习。课时虽然较多,但我们不赶进度,仍然注意及时复习,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提问、练习、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缺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加强课后练习与作业批改。作业批改要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形式多样、要求严格、批改

五、抓住重点,注意方法,做好复习的学法指导

以上是高一化学备课组一学期工作的小结,由于本学期工作重时间紧,工作中也有不足之处,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改进提高。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6篇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xxx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xxx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xxx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根据元素xxx得出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周期表左边元素常表现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从左至右一次减小。周期表右边元素常表现非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减小,从左至右一次增大。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7篇

【关键词】选修课;实验;实践;多样性

0 引言

大学课程设计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必修课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的机会,而选修课则是扩展学生的学习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学科知识,调动学生主观学习的热情。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大多翟盒6匝⌒蘅纬痰纳枇⒋嬖诮逃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大多是照本宣科地上课,忽略了课外实践与实验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对选修课的观念及其课外实践与实验加以改革,充分保证实践、实验的多样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课内外实践改革

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对选修课的观念认识,彻底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增加实践形式扩充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热情。经过文献调研和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目前主要在实践方面开展的改革模式有:

2 课内实验改革

材料选修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欠缺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验脱轨。目前,选修课实验基本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抄写实验报告老师上课讲解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老师批改实验报告。这种模式存在弊端:学生纯粹跟着教科书和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导。

3 结论

选修课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学模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贴合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才是有意义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课外实践与实验多样性改革和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使选修课教学体系日渐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xxx,xxx・努尔拉.材料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5):196-196.

[2]xxx,xxx,xxx,等.材料化学综合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6):24-26.

[3]xxx,xxx,xxx,等.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213-214.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8篇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第19篇

我校于2010年和2013年启动了两次课程体系修订,针对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作为办学指导方针。依托我校化学、化工、生物等学科及本专业省优秀实习基地,定位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方向课程,面向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工程学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注册环保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工程师的预备力量服务社会各行业。

(一)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调整

增加了实验学分比例厚基础,包括高数、物理、化学、电子电工、制图等基础课程超过50分,涵盖了认证标准所要求的所有课程,还在化学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增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比例,四大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比例由13:5修订到12:7,极大地增加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

(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及相关实验课设置必修与限选

确保满足标准要求根据标准要求,设置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为必修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和环境监测实验也相应改为必修,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前,基础课程实验与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不断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夯实专业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四大污染控制方向

我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一直开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四门核心课程,设置了水和大气的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及课程设计。调整后增加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与课程设计,增加了水和大气实验课程的学分数。

(四)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我校的实践环节改革较早,课程设计及各项实习均达到甚至超过了标准要求。但由于实验设备投入有限,在实验方面稍有欠缺。本次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如前所述),目前专业实践课程学分达36学分,加上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一共有50学分,接近总学分数的30%,全部为必修。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五)特色课程的设置

除满足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外,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特色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原理与应用及其课设,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课设;新设置了一些特色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案例分析、污染预防学、公路环境保护、电厂环境保护、纯水制备技术、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环境工程前沿及创新方法等。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