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xxx字*子,xxx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xxx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xxx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xxx。大将军xxx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xxx。xxx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xxx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xxx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xxx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注释:
1、节选自《后汉书·xxx传》(**书局1965版)。xxx(398—445),字蔚宗,南朝xxx(在今河南xxx)人,历史学家。
2、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3、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4、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5、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6、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xxx帝开始设立。
7、遂:于是。
8、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
9、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
10、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
11、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12、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13、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
14、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xxx静,不追慕**。
15、xxx中,举孝廉不行:xxx:东汉xxxxxx的**(公元***—105年)。
16、连辟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17、时天下承*日久:时,当时。承*,太*,指国家持续地太**定。日久,时间长。
18、xxx侯:封xxx封侯的大官贵族。
19、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
20、逾侈:过度奢侈。
21、乃:于是,就。
22、拟:模仿。
23、班固(32—92):字xxx,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4、《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
25、《二京赋》:指《**赋》、《东京赋》。
26、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
27、以:连词。
28、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
29、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
30、乃:才。
31、xxx骘(zhi):东汉xxxxxx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
32、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xxx,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xxx:奇特,少有的。
33、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
34、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
35、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
36、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
37、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
38、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
39、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40、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
41、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
42、拜:任命,授给官职。
43、郎中:官名。
44、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
45、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
46、遂乃:于是就。
47、研核:研究考验。
48、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
49、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
50、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
51、正:道理。
52、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
53、《灵宪》:一部历法书。
54、《算罔》:一部算术书。
55、xxx:详悉明确。
56、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
57、复:又。
58、当世,指权臣大官。
59、辄:常常,总是。
60、积年:多年。徙:指调动官职。
61、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自;自从,表时间。
62、阳嘉:东汉xxxxxx的**(公元132——135)。
63、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
64、以:用。
65、员径八尺: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
66、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隆,高。
67、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68、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
69、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四方的龙、xxx、虎、玄武(龟蛇)。
70、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
71、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
72、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73、下有**(chánchú),张口承之:下,指龙首下面。蟾
74、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
75、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
76、覆盖xxx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
77、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衔之。
78、机发:机件拨动。
79、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80、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
81、发机:拨动了机件。
82、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
83、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验,检验,验证。
8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在,可译为“在……中”。
85、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
86、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
87、至:指来到京师。
88、果:果然。
89、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
90、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
91、乃:便。
92、地动:地震。
93、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
94、时:当时。损:**。因:于是。
95、迁:升迁。
96、帷幄:指帝xxx。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
97、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98、左右:身边。
99、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尝,曾经。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
100、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
101、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102、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03、谗:毁谤。
104、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105、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06、xxx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107、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108、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也是东汉xxx的**(公元136—141)。
109、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时,当时。国xxx,即河间xxxxxx。典宪,**法令。
110、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
112、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
11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
114、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暗中察知。
115、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
116、视事三年,**乞骸(hái)骨:视事,这里指**到职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117、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处理政务的官。
11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翻译:
xxx,字*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xxx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时举止从容,态度*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无事,从xxx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xxx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xxx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xxx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xxx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xxx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xxx初年,(xxx)又两次**,又做了太史令之职。xxx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xxx阳嘉**,xxx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xxx。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xxx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xxx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xxx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昏暗,****向下转移,xxx于是给****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让他进皇宫,在**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曾经向xxx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xxx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xxx于是没对**说实话。但那些宦*终究害怕xxx成为祸患,于是一起**他。xxx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xxx)永和初年,xxx调离京城,担任河间xxx的相。当时河间xxx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xxx**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暗中探得奸*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xxx)在河间相位**职三年,给朝廷**,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xxx活了六十二岁,xxx四年去世。
赏析:
《xxx传》以xxx“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全文,显示了xxx作为文学家、科学家、***的才干与成就。xxx继承了xxx、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xxx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xxx,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2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xxx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xxx时代的人呢?还是xxx时代的人呢?
——和xxx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3篇
xxx传
朝代:汉朝
xxx字*子,xxx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xxx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xxx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xxx。大将军xxx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xxx。
xxx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xxx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xxx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xxx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xxx,字*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xxx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时举止从容,态度*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无事,从xxx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xxx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xxx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xxx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xxx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xxx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xxx初年,(xxx)又两次**,又做了太史令之职。xxx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xxx阳嘉**,xxx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xxx。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xxx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xxx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xxx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昏暗,****向下转移,xxx于是给****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让他进皇宫,在**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曾经向xxx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xxx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xxx于是没对**说实话。但那些宦*终究害怕xxx成为祸患,于是一起**他。xxx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汉xxx)永和初年,xxx调离京城,担任河间xxx的相。当时河间xxx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xxx**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暗中探得奸*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xxx)在河间相位**职三年,给朝廷**,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xxx活了六十二岁,xxx四年去世。
注释1、节选自《后汉书·xxx传》(**书局1965版)。xxx(398-445),字蔚宗,南朝xxx(在今河南xxx)人,历史学家。2、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3、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4、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5、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6、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xxx帝开始设立。7、遂:于是。8、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9、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10、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11、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12、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13、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14、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xxx静,不追慕**。15、xxx中,举孝廉不行:xxx:东汉xxxxxx的**(公元***-105年)。16、连辟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17、时天下承*日久:时,当时。承*,太*,指国家持续地太**定。日久,时间长。18、xxx侯:封xxx封侯的大官贵族。19、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20、逾侈:过度奢侈。21、乃:于是,就。22、拟:模仿。23、班固(32-92):字xxx,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24、《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25、《二京赋》:指《**赋》、《东京赋》。26、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27、以:连词。28、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29、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30、乃:才。31、xxx骘(zhi):东汉xxxxxx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32、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xxx,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xxx:奇特,少有的。33、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34、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35、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36、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37、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38、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39、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40、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41、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42、拜:任命,授给官职。43、郎中:官名。44、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45、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46、遂乃:于是就。47、研核:研究考验。48、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49、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50、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51、正:道理。52、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53、《灵宪》:一部历法书。54、《算罔》:一部算术书。55、xxx:详悉明确。56、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57、复:又。58、当世,指权臣大官。59、辄:常常,总是。60、积年:多年。徙:指调动官职。61、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自;自从,表时间。62、阳嘉:东汉xxxxxx的**(公元132--135)。63、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64、以:用。65、员径八尺: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66、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隆,高。67、尊:同“樽”,古代盛酒器。68、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69、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四方的龙、xxx、虎、玄武(龟蛇)。70、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71、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72、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73、下有**(chánchú),张口承之:下,指龙首下面。蟾74、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75、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76、覆盖xxx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77、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衔之。78、机发:机件拨动。79、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80、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81、发机:拨动了机件。82、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83、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验,检验,验证。8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在,可译为“在……中”。85、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86、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87、至:指来到京师。88、果:果然。89、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90、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91、乃:便。92、地动:地震。93、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94、时:当时。损:**。因:于是。95、迁:升迁。96、帷幄:指帝xxx。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97、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98、左右:身边。99、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尝,曾经。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100、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101、诡对:不用实话对答。102、阉竖:对宦官的蔑称。103、谗:毁谤。104、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105、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06、xxx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107、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108、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也是东汉xxx的**(公元136-141)。109、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时,当时。国xxx,即河间xxxxxx。典宪,**法令。110、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112、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11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114、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暗中察知。115、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116、视事三年,**乞骸(hái)骨:视事,这里指**到职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117、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处理政务的官。11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赏析: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4篇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xxx才十岁,xxx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xxx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xxx。
xxx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xxx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xxx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xxx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xxx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xxx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xxx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xxx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xxx,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xxx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xxx,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xxx,xxx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xxx,吐出了铜球。按照xxx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xxx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xxx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xxx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xxx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xxx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xxx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xxx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xxx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5篇
和xxx留别
宋代:xxx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xxx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xxx湿字如鸦。
译文及注释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xxx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xxx:旧谓年老的学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虽不能像xxx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xxx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xxx湿字如鸦。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xxx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xxx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xxx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
xxx: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xxx交游。xxx熙宁二年(1069)卒。
麤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xxx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xxx:“大布,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xxx:旧谓年老的学人。xxx《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xxx。”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xxx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xxx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xxx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xxx,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xxx《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xxx《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xxx,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xxx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xxx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xxx得中。xxx《xxxxxx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xxx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xxx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xxx留别》这首诗是xxxxxx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xxx话聚临别留赠xxx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xxx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xxx时与之相随。xxx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xxx回长安后作此诗。
赏析
xxx的这首《和xxx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xxx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xxx。”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xxx送别的这位朋友xxx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xxx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xxx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xxx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xxx对xxx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赏析二
xxx在凤翔府任职时,xxx曾与xxx相从,当时xxx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xxx在诗中一面称许了xxx的志向,同时预祝他xxx得中。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xxx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xxx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xxx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xxx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xxx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xxx《登科后》的典故。这里xxx是说xxx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xxx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xxx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xxx放榜日xxx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xxx的意思是说,xxx虽不能像xxx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xxx鼓励xxx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xxx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xxx给予鼓励,希冀xxx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xxx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xxx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读xxx传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选3篇)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6篇
xxx传全文阅读:
xxx,字*子,xxx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xxx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xxx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xxx。大将军xxx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xxx。
xxx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xxx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xxx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xxx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训诂》,xxx以为不能有异于xxx也。又欲继xxx《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xxx传全文翻译:
xxx,字*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xxx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xxx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xxx)永**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当时社会长期太*无事,从xxx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xxx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xxx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xxx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xxx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xxx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xxx)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汉)xxx初年,(xxx)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xxx)阳嘉**,(xxx)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xxx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xxx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xxx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东汉**建立之初,xxx武喜欢xxx,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从xxx武复兴汉**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xxx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上疏。……
后来xxx升任侍中,xxx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xxx曾经询问xxx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xxx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xxx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xxx。
xxx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xxx)永和初年,xxx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xxxxxx的相国。当时河间xxx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xxx一道胡作非为,xxx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清明。xxx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xxx)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著《周官训诂》,xxx认为与其他儒生的说解没有区别。又想继承孔丘研究《易经》的《彖》、《象》等篇的残缺部分,但终于没有完成。所著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
xxx传对照翻译:
xxx,字*子,xxx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xxx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xxx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xxx。大将军xxx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xxx,字*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xxx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xxx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xxx)永**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当时社会长期太*无事,从xxx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xxx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xxx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xxx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xxx。
xxx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xxx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xxx)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xxx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汉)xxx初年,(xxx)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xxx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xxx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xxx)阳嘉**,(xxx)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xxx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xxx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xxx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东汉**建立之初,xxx武喜欢xxx,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从xxx武复兴汉**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xxx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后来xxx升任侍中,xxx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xxx曾经询问xxx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xxx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xxx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xxx。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xxx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xxx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xxx)永和初年,xxx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xxxxxx的相国。当时河间xxx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xxx一道胡作非为,xxx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清明。xxx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xxx)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著《周官训诂》,xxx以为不能有异于xxx也。又欲继xxx《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著《周官训诂》,xxx认为与其他儒生的说解没有区别。又想继承孔丘研究《易经》的《彖》、《象》等篇的残缺部分,但终于没有完成。所著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
——《读xxx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7篇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xxx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 xxx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xxx,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xxx。 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 黔xxx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xxx之民欤? xxx之民欤?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8篇
原文
世皆称xxx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xxxxxx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xxx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赞xxx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xxx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的秦国逃脱出来。唉!xxx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xxx)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xxx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xxx传》指xxx《史记·xxx列传》。
称:称颂,赞扬。
xxx: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归:投奔,投靠。
卒,终于,最终。
赖:依仗,依靠。
其:指门下士。
特:只,仅,不过。
鸡鸣狗盗:xxx曾在秦国为秦昭xxx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xxx宠妃,xxx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xxx能得士的美谈。
雄:长、首领。
耳:罢了。
擅:拥有。
宜:应该
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xxx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发语词。
相关评论
好评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9篇
地动仪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xxx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xxx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xxx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xxx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流行的有两个版本:xxx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xxx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xxx《后汉纪》),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xxx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xxx模型还把蟾蜍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世界上地震频繁,但真正能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浑天仪
xxx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
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它所用的两级漏壶是现今所知最早的关于两级漏壶的记载。
xxx在创作了浑天仪之后曾写过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xxx刘昭注《后汉书·律历志》时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传世。刘昭注中把这段文字标题为《xxx浑仪》。称之为“浑仪”可能是xxx作的一种简化。在古代,仪器的定名并不严格。虽然后世将“浑仪”一词规范为专指观测仪器,但在隋、唐以前,“浑仪”也可用于表演仪器。
瑞轮荚
瑞轮荚是xxx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xxx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这个神话曲折地反映了xxx时天文历法的进步。xxx的机械装置就是在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发明的。听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期显示。
指南车
xxx制造的指南车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车箱内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箱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原文:
读xxx传
朝代:宋代
世皆称xxx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xxxxxx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xxx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xxx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xxx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的秦国逃脱出来。唉!xxx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xxx)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xxx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⒈选自《临川先生文集》。《xxx传》指xxx《史记·xxx列传》。xxx,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 以门客众多而著称。
⒉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最终。其,指门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的秦国。《史记·xxx列传》记秦昭xxx曾欲聘xxx为相,有人进谗,秦昭xxx又囚而要杀他。xxx向昭xxx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而xxx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xxx。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xxx宠姬,宠姬为xxx说情,昭xxx**xxx,继而后悔,派兵追赶。xxx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xxx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
⒊xxx狗盗之雄耳: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特,只、仅仅。雄,长、首领。 耳,罢了。
⒋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擅,拥有。
⒌南面而制秦:南面称xxx制服秦国。古代君臣相见,帝xxx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制,制服。
⒍归:投奔,语出:《史记:xxx列传》:“士以此多归xxx。”
⒎赖:依仗,依靠
⒏所以:……的原因。
⒐虎豹:像虎豹一样
⒑特:只不过
xxx:首领
⒓足:足够
⒔然:这样
⒕宜:应该
xxx:向南
⒗制:制服
⒘尚:尚且
xxx:发语词
⒚至:到
⒛能:能够
赏析
《读〈xxx传〉》为*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xxx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xxx不能得士”。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xxx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
2、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同上,引xxx潜语);
3、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语);
4、xxx安石的论说文《读〈xxx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xxx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治教**,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
《读〈xxx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xxx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xxx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xxx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xxx能得士”的问题上,xxx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xxx,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xxx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xxx的*原君,楚国的春申君,xxx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xxx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xxx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xxx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xxx“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xxx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xxx“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xxx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xxx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xxx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xxx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内容。《读〈xxx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原文:
读xxx传
世皆称xxx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xxxxxx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xxx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xxx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xxx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的秦国逃脱出来。唉!xxx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xxx)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xxx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xxx传》指xxx《史记·xxx列传》。
2.称:称颂,赞扬。
3.xxx: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5.归:投奔,投靠。
6.卒,终于,最终。
7.赖:依仗,依靠。
8.其:指门下士。
9.特:只,仅,不过。
10.鸡鸣狗盗:xxx曾在秦国为秦昭xxx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xxx宠妃,xxx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xxx能得士的美谈。
11.雄:长、首领。
12.耳:罢了。
13.擅:拥有。
14.宜:应该
15.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xxx坐位面向南,故云。
16.制:制服。
xxx夫:发语词。
赏析:
《读〈xxx传〉》为*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xxx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xxx不能得士”。 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xxx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
2、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同上,引xxx潜语);
3、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已语);
4、xxx安石的论说文《读〈xxx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xxx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治教**,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
《读〈xxx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xxx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xxx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xxx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xxx能得士”的问题上,xxx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xxx,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xxx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xxx的*原君,楚国的春申君,xxx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xxx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xxx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xxx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xxx“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xxx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xxx“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xxx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xxx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xxx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xxx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内容。《读〈xxx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2篇
原文:
xxx字*子,xxx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xxx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xxx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xxx。大将军xxx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xxx字*子,xxx鄂(è)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xxx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xxx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xxx。大将军xxx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xxx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xxx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xxx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xxx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xxx,字*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xxx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时举止从容,态度*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无事,从xxx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xxx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xxx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xxx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xxx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xxx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xxx初年,(xxx)又两次**,又做了太史令之职。xxx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xxx阳嘉**,xxx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xxx。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xxx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xxx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xxx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昏暗,****向下转移,xxx于是给****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让他进皇宫,在**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曾经向xxx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xxx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xxx于是没对**说实话。但那些宦*终究害怕xxx成为祸患,于是一起**他。xxx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xxx)永和初年,xxx调离京城,担任河间xxx的相。当时河间xxx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xxx**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暗中探得奸*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xxx)在河间相位**职三年,给朝廷**,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xxx活了六十二岁,xxx四年去世。
注释
节选自《后汉书·xxx传》(**书局版)。xxx(-),字蔚宗,南朝xxx(在今河南xxx)人,历史学家。
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xxx帝开始设立。
遂:于是。
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
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
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
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
淡静:xxx静,不追慕**。
xxx中,举孝廉不行:xxx:东汉xxxxxx的**(公**-年)。
连辟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时天下承*日久:时,当时。承*,太*,指国家持续地太**定。日久,时间长。
xxx侯:封xxx封侯的大官贵族。
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
逾侈:过度奢侈。
乃:于是,就。
拟:模仿。
班固:字xxx,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
《二京赋》:指《**赋》《东京赋》。
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
以:连词。
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
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
乃:才。
xxx骘(zhi):东汉xxxxxx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
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xxx,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xxx:奇特,少有的。
累召:多次召请。
应:接受。
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
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
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
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
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
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
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
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
拜:任命,授给官职。
郎中:官名。
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
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
遂乃:于是就。
研核:研究考验。
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
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
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
正:道理。
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
《灵宪》:一部历法书。
《算罔》:一部算术书。
xxx:详悉明确。
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
复:又。
当世:指权臣大官。
辄:常常,总是。
积年:多年。
徙:指调动官职。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自;自从,表时间。
阳嘉:东汉xxxxxx的**(公元--)。
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
以:用。
员径八尺: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
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凸起。隆,高。
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
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四方的龙xxx虎玄武(龟蛇)。
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
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下有**(chánchú),张口承之:下,指龙首下面。蟾
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
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
覆盖xxx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衔之。
机发:机件拨动。
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
发机:拨动了机件。
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
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验,检验,验证。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在,可译为“在……中”。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
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
至:指来到京师。
果:果然。
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
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
乃:便。
地动:地震。
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
时:当时。损:**。因:于是。
迁:升迁。
帷幄:指帝xxx。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
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左右:身边。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尝,曾经。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
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
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谗:毁谤。
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xxx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也是东汉xxx的**(公元-)。
时国xxx骄奢,不遵典宪:时,当时。国xxx,即河间xxxxxx。典宪,**法令。
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
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
阴知奸*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暗中察知。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
视事三年,**乞骸(hái)骨:视事,这里指**到职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处理政务的官。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赏析: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xxx。
《xxx传》以xxx“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全文,显示了xxx作为文学家、科学家、***的才干与成就。xxx继承了xxx、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xxx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xxx,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种树xxx橐驼传
原文:
xxx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xxx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xxx。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xxx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xxx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xxx!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翻译及赏析:
xxx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xxx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xxx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xxx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xxx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xxx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xxx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xxx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
2.始:最初。
3.病瘘(lǘ):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4.隆然: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5.有类:有些像。
6.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7.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8.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
9.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10.谓:称为。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11.长安:今西安市,xxx首都。
12.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
13.为观游:xxx林游览。为,从事,经营。
14.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xxx橐驼),取养:雇用。
15.或:或者。移徙:指移植。徙,迁移。
16.硕茂:xxx盛。
xxx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
18.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_效_的意思。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
19.莫:没有谁,代词。如:比得上,动词。
20.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21.木:树。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xxx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
22.天: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xxx: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23.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
24.本:树根。欲:要。xxx舒展。培:培土。
25.故:旧。
26.筑:捣土。密:结实。
27.既然:已经这样。已:(做)完了。勿动:不要再动它。
28.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29.去:离开。顾:回头看。其:如果,连词。
30.莳(shì):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31.置:放在一边。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
3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
33.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34.硕茂:使动用法,使xxx盛。
35.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36.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37.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38.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
39.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40.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41.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42.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
43.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以:表目的,连词,用来。验:检验,观察。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44.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45.日以离:xxx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46.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47.之:助词,的。道:指种树的经验。
48.之:代词,指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xxx避xxx名讳,改“治”为“理”。
49.而已:罢了。
50.理:治理百姓。
51.长(zhǎng)人者:为人之**,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52.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
53.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54.官命:官府的命令。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55.勖(xù):勉励。植:栽种。
56.督:督促。获:收割。
57.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58.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59.字:养育。
60.遂而鸡豚(tú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
61.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
62.木:这里指木梆。
63.吾小人:我们小百姓。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以:来,连词。劳吏者:慰劳当差的。且:尚且。暇:空暇。
64.何以:以何,靠什么。xxx: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65.病:困苦。怠:疲倦。病且怠:困苦又疲劳。
66.若是:像这样。
67.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其:大概,语气词。类:相似。
68.嘻:感叹词,表示高兴。
69.不亦xxx: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70.养人:养民,xxx避xxx名讳,改“民”为“人”。
71.传:作传。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戒:鉴戒。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4篇
读xxx传
世皆称xxx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xxxxxx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xxx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译
世人都称赞xxx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xxx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的秦国逃脱出来。唉!xxx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xxx)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xxx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称:称颂,赞扬。
xxx: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归:投奔,投靠。卒,终于,最终。
赖:依仗,依靠。
其:指门下士。
特:只,仅,不过。
鸡鸣狗盗:xxx曾在秦国为秦昭xxx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xxx宠妃,xxx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xxx能得士的美谈。
雄:长、首领。
耳:罢了。
擅:拥有。
宜:应该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xxx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发语词。
相关评论
好评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5篇
种树xxx橐驼传
唐代xxx
xxx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xxx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xxx。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xxx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xxx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xxx!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译文
xxx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xxx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xxx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xxx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xxx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xxx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xxx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xxx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注释
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
始:最初。
病瘘(lǘ):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隆然: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有类:有些像。
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
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谓:称为。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长安:今西安市,xxx首都。
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
为观游:xxx林游览。为,从事,经营。
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xxx橐驼),取养:雇用。
或:或者。移徙:指移植。徙,迁移。
硕茂:xxx盛。
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_效_的意思。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
莫:没有谁,代词。如:比得上,动词。
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木:树。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xxx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
天: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xxx: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
本:树根。欲:要。xxx舒展。培:培土。
故:旧。
筑:捣土。密:结实。
既然:已经这样。已:(做)完了。勿动:不要再动它。
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去:离开。顾:回头看。其:如果,连词。
莳(shì):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置:放在一边。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
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硕茂:使动用法,使xxx盛。
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
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
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以:表目的,连词,用来。验:检验,观察。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日以离:xxx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之:助词,的。道:指种树的经验。
之:代词,指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xxx避xxxxxx讳,改“治”为“理”。
而已:罢了。
理:治理百姓。
长(zhǎng)人者:为人之**,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
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官命:官府的命令。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勖(xù):勉励。植:栽种。
督:督促。获:收割。
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字:养育。
遂而鸡豚(tú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
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
木:这里指木梆。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以:来,连词。劳吏者:慰劳当差的。且:尚且。暇:空暇。
何以:以何,靠什么。xxx: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病:困苦。怠:疲倦。病且怠:困苦又疲劳。
若是:像这样。
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其:大概,语气词。类:相似。
嘻:感叹词,表示高兴。
不亦xxx: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养人:养民,xxx避xxx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传:作传。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戒:鉴戒。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通假字
1。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3。既然已(已通“矣”,了)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2。倒装句
xxx橐驼,不知始何名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xxx居(于)乡
移之(于)官理,可乎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xxx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5。定语后置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名词作动词
1。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2。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作动词用,手抓,掐
4。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5。。其莳也若子。子,对待子女
6。名我固当。名:称呼
7。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xxx:活得长久
8。不知始何名。名:叫……名字
9。传其事以为官戒。传:记录,记载
10。移之官理可乎?官:做官
名词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xxx天
(3)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形容词作动词
1。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形作动)
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xxx。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得早;蕃,使……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xxx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烦,使……繁琐。
(7)遂而鸡豚。遂,使……长成,喂大。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为……作传
其培之也培为……培土
忧之太勤(虽曰忧之)忧:为……担忧
动词作名词
或移徙移徙,移栽的树
一词xxx
1。病
病偻。(得…病)
故病且怠。(困苦)
2。害
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3。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4。故
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5。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6。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7。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早织而缕。(通“尔”,你们)
8。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9。以
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xxx(用、来)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10。名
不知始何名(名字)
甚善,名我固当(称呼)
11。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官理,非吾业也(职业)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故乡(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小人(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得养人术。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官理(古义:官治,当官治民;今义:**之理,与“民理”相对。)
赏析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xxx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阶级有时打着爱民、xxx或恤民的**,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xxx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xxx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xxx;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xxx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xxx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xxx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xxx传原文及赏析 第16篇
xxx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xxx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xxx。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xxx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xxx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xxx!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xxx橐驼,不知他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因)害了驼背病,脊背隆起,俯身走路,有些像骆驼的样子;所以家乡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恰当。”于是舍弃他原先的名字,也自称为“橐驼”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的西郊。他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富人家修建观赏游览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雇请他。看他所种的树,有时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xxx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偷察看摹仿,没有谁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繁茂,(只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罢了。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土要用原有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之后,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离开后就不要再看它。如果在种树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如果放下了,要像丢弃了一样不管;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xxx盛啊;只是不抑制、不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并不是有能力(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啊。其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种树)树根拳曲并且更换新土;他们给树培土,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如果有能与此相反的人,就又爱它太情深,担心它太过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来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的皮来检验它是活是死,摇动树根来察看它(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的本性xxx天地丧失了。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他们)赶不上我。我又有什么本事呢?”
问的人说:“把您的种树经验,移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xxx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但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多发他的命令,好像很爱百姓,但以害百姓结束。从早到晚都有差吏来喊叫:‘官府的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栽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敲鼓召聚百姓,一会儿击梆子召集乡民。我们小百姓不吃饭来慰劳当差的尚且不得空暇,又靠什么使我们人xxx并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而且疲倦。像这样,就与我同行业的**概也相似吧?”
问的人高兴地说:“不是很好吗!我问如何养树,得到了养民的方法。”(我)把这件事写成传,并把它作为官吏的鉴戒。
创作背景
本文是xxx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xxx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xxx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xxx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xxx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xxx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xxx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xxx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赏析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xxx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阶级有时打着爱民、xxx或恤民的**,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xxx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xxx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xxx;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拓展资料:
xxx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xxx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xxx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